..續本文上一頁一條楖栗杖萬裏作風威。乃曰。諸仁者且道。答伊境不答伊境。若道答伊境。山僧眼在什麼處。若道不答伊境。又道一徑階前草數株霜後松。還相委悉麼。良久曰。時時明祖意日日起清風。珍重。
處州永泰自仁禅師。僧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曰。大難看守。雲看守即易。未審作何用。師曰。用得即用。雲學人借用得也無。師曰。直饒用得也秖是別人底。乃曰。松風凜凜敗葉紛紛。岸柳衰殘猿啼遠岫。若也善觀時節。方與諸聖相鄰。未出得衲僧活計。諸仁者。當此之際正好橫擔拄杖高挂缽囊。到處撞開方丈門。且與老胡相見。若也一言不契。坐具拂開便行。豈不快哉。山僧自行腳已來。未嘗逢著一個半個何故如此。良久曰。土曠人稀相逢者少。珍重。又曰。金風乍扇松竹交陰。水月分明衲僧罔措。還會麼。若有人會得出來通個消息。山僧與爾證據。良久曰。布袋裏錐子不出頭者是好手。下座。
洪州延恩法安禅師姓許氏。臨川人。少事承天沙門慕閑出家。年二十以通經得度。遊方谒雪窦顯禅師。顯殁依天衣懷禅師。衆推其知見又遍曆諸家耆宿。指目爲飽參。歸臨川見黃山如意院敗屋破垣無以蔽風雨。師求居之。十年殿閣如化成。乃棄去下江漢航二浙上天臺沂淮汶而還。所至接物利生未嘗失言。亦未嘗失人。白首懷道翩然無侶。倚杖于南昌上藍。又住武甯之延恩寺。寺初以父子傳。貧不能守易以爲十方。草屋數楹敗床破箦師安樂之。縣令糾豪右謀爲一新。師笑曰。檀法本以度人。今非其發心而強之。是名作業。不名佛事也。棲止十年而叢林成。僧至如歸。師與法雲秀爲昆弟且相得。秀所居裝嚴妙天下。說法如雲雨。其力量可以爲弟兄。接羽翼而天飛也。嘗以書招師。師讀之一笑而已。或問其故。師曰。吾始見秀有英氣。謂可以語道。乃今而後知其癡。癡人正不可與語也。問者曰。何哉。師曰。比丘法當一缽行四方。秀既不能爾。又于八達衢頭架大屋。從人乞飯以養數百閑漢非癡乎。師每謂人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元豐甲子七月命弟子取方丈文書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八月旦示滅。閱世六十有一。坐四十有一夏。
禮部楊傑居士。字次公號無爲。曆參諸名宿。晚從天衣遊。衣每引老龐機語。令研究深造。後奉祠泰山。一日雞一鳴。睹日如盤湧。忽大悟。乃別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長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書以寄衣。衣稱善。後會芙蓉楷禅師。公曰。與師相別幾年。蓉曰。七年。公曰。學道來參禅來。蓉曰。不打這鼓笛。公曰。恁麼則空遊山水百無所能也。蓉曰。別來未久善能高鑒。公大笑。公有辭世偈曰。無一可戀。無一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續傳燈錄卷第八續傳燈錄卷第九目錄
大鑒下第十二世大愚芝禅師法嗣一十叁人
雲峰文悅禅師 瑞光月禅師
洞山子圓禅師(已上叁人見錄) 開福守義禅師
興陽啓舟禅師 興陽啓珊禅師
大禹簡南禅師 *輪聰禅師
雲頂繼蘭禅師 承天應禅師
龍王師進禅師 承天守勤禅師
圭峰光應禅師(已上十人無錄)
石霜永禅師法嗣八人
福嚴保宗禅師
大陽如漢禅師(已上二人見錄) 勝業智增禅師
保甯承泰禅師 大光玉圓禅師
石霜皓诠禅師 興國慧秀禅師
圓通文溥禅師(已上六人無錄)
浮山遠禅師法嗣一十九人
淨因道臻禅師 興化仁嶽禅師
玉泉謂芳禅師 定林慧琛禅師
本覺若珠禅師 華嚴普孜禅師
清隱惟湜禅師
衡嶽奉能禅師(已上八人見錄) 歸宗普安禅師
白馬景雲禅師 甘露慶余禅師
歸宗鴻式禅師 浮山洪琏禅師
甘露法眼禅師 西禅繼圖禅師
東禅仁照禅師 太平賢禅師
萬杉浩修禅師
溪山曉雲禅師(已上十一人無錄)
寶應昭禅師法嗣二人
琅邪方銳禅師
興陽希隱禅師(已上二人見錄)
石門進禅師法嗣一人
瑞岩智才禅師(見錄)
金山穎禅師法嗣二十人
廣教繼真禅師 普慈崇珍禅師
瑞竹仲和禅師 金山懷賢禅師
石佛顯忠禅師 淨住居說禅師
西余拱辰禅師 般若善端禅師
節使李端願居士(已上九人見錄)
承天了素禅師 南禅自聰禅師
上方希元禅師 隱靜慧觀禅師
法性紹明禅師 烏崖了暹禅師
五峰仲熙禅師 雪窦诠禅師
瑞竹惟悟禅師 法性用彰禅師
因勝如道禅師(已上十一人無錄)
洞庭月禅師法嗣叁人
薦福亮禅師(見錄) 瑞光嵩禅師
承天世珍禅師(已上二人無錄)
仗錫已禅師法嗣二人
黃岩保軒禅師(一人見錄) 靈岩志禅師(一人無錄)
龍華嶽禅師法嗣二人
西余淨端禅師(一人見錄) 翠岩顯俦禅師(一人無錄)
法華舉禅師法嗣六人
永慶文禅師 海會文禅師
興化規禅師 龍潭颙禅師
覺華康禅師
海會海禅師(已上六人無錄)
天聖泰禅師法嗣六人
常熟禀珍禅師 西余寶實禅師
常熟令然禅師 福嚴處成禅師
中禅顯玉禅師
太州知文和尚(已上六人無錄)
太子院一禅師法嗣一人
太子同廣禅師(無錄)
續傳燈錄卷第九目錄續傳燈錄卷第九
大鑒下第十二世大愚芝禅師法嗣
南嶽雲峰文悅禅師南昌徐氏子。初造大愚。聞示衆曰。大家相聚吃莖齑。若喚作一莖齑。入地獄如箭射。便下座。師大駭夜造方丈。愚問來何所求。師曰。求心法。愚曰。*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趁色力健。何不爲衆乞食。我忍饑不暇。何暇爲汝說禅乎。師不敢違。未幾愚移翠岩。師納疏罷。複過翠岩求指示。岩曰。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爲衆乞炭。師亦奉命能事罷。複造方丈。岩曰。堂司阙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岩不去心地坐後架。桶箍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頓見岩用處。走搭伽黎上寢堂。岩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不及吐一辭而去服勤八年。後出世翠岩。時首座領衆出迎問曰。德山宗乘即不問。如何是臨濟大用。師曰。爾甚處去來。座擬議。師便掌。座擬對。師喝曰。領衆歸去。自是一衆畏服。僧問。如何是道。師曰。路不拾遺。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草賊大敗。僧禮拜。師噓一聲。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曰。黃河九曲。曰如何是第一句。師曰。垂手過膝。曰如何是第二句。師曰。萬裏崖州。曰如何是第叁句。師曰。糞箕掃帚。問如何是深山岩崖佛法。師曰。猢狲倒上樹。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皮裹骨。問不涉廉纖請師速道。師曰。須彌山。問如何是清淨法身。師曰。柴場荻草。上堂。語不離窠道。焉能出蓋纏。片雲橫谷口。迷卻幾人源。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汝等諸人到這裏憑何話會。良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上堂。過去諸佛已滅。未來諸佛未生。正當今日佛法委在翠岩。放行則隨機利物。把住則瓦解冰消。且道把住好放行好。良久曰咄。這野狐精。擊禅床下座。上堂。汝等諸人與麼上來。大似刺腦入膠盆。與麼下去也是平地吃交。直饒不來不去。朝打叁千暮打八百。上堂。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則神。所以娑婆世界以音聲爲佛事。香積世界以香飯爲佛事。翠岩這裏秖于出入息內。供養承事過現未來塵沙諸佛無一空過者。過現未來塵沙諸佛。是翠岩侍者無一不到。如一不到叁十拄杖。諸上座還會麼。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上堂。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爲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爲體。秖爲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諸禅德會麼。古佛與露柱相交。佛殿與燈籠鬥額。若也不會單重交折。上堂。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然雖如是一手不獨拍。衆中莫有作家禅客本分。衲僧出來共相唱和。有麼。時有僧出禮拜。師曰。依希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便下座。上堂。天明平旦萬事成辦。北俱盧洲長粳米飯。下座。上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爾等諸人橫擔拄杖向甚麼處行腳。良久曰。東勝身洲持缽。西瞿耶尼吃飯。上堂。假使心通無量時。曆劫何曾異今日。且道今日事作麼生。良久曰烏龜鑽破壁。上堂。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衲僧道會也。山是山水是水。饑來吃飯困來打睡。忽然須彌山勃跳入爾鼻孔裏。摩竭魚穿爾眼睛中。作麼生商量。良久曰。參堂去。上堂。一刀兩段未稱宗師。就下平高固非作者。翠岩到這裏口似匾擔。爾等諸人作麼生商量。良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上堂。若見諸相非相。即山河大地並無過咎。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挂著一縷絲。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爲酥酪。然雖如是。著衣吃飯即不無。衲僧門下汙臭氣也未夢見在。上堂。普賢行文殊智。補陀岩上清風起。瞎驢趁隊過新羅。吉獠舌頭叁千裏。上堂。拈起拄杖曰。掌缽盂向香積世界。爲甚麼出身無路。挑日月于拄杖頭上。爲甚麼有眼如盲。直得風行草偃響順聲和。無纖芥可留。猶是交爭底法。作麼生是不交爭底法。卓拄杖下座。上堂。臨濟先鋒放過一著。德山後令且在一邊。獨露無私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堪嗟楚下鍾離昧(音抹)以拂子擊禅床下座。上堂。教中道。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爾等諸人到這裏。且作麼生辨圓覺。良久曰。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以拂擊禅床。上堂。古人道。山河石壁不礙眼光。師曰。作麼生是眼。拈拄杖打禅床一下曰。須彌山百雜碎即不問。爾且道。娑竭羅龍王年多少。俗士問。如何是佛。師曰。著衣吃飯量家道。曰恁麼則退身叁步叉手當胸去也。師曰。醉後添杯不如無。小參。舉百丈歲夜示衆曰。爾這一隊後生。經律論固是不知。入衆參禅禅又不會。臘月叁十日且作麼生折合去。師曰。灼然諸禅德。去聖時遙人心澹泊。看卻今時叢林。更是不得所在之處。或聚徒叁百五百浩浩地秖以飯食豐濃寮舍穩便爲旺化。中間孜孜爲道者無一人。設有十個五個…
《005 續傳燈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