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P16

  ..續本文上一頁。于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  佛演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執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見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祖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師禮謝而去。

  信州智常禅師者本州貴溪人也。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六祖。祖問。汝從何來欲求何事。師曰。學人近往洪州建昌縣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谒和尚。伏願垂慈攝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似于吾。與汝證明。師曰。初到彼叁月未蒙開示。以爲法切故。于中夜獨入方丈禮拜哀請。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誨示令無凝滯。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見

  師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

  無端起知解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甯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廣州志道禅師者南海人也。初參六祖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僅十余載。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祖曰。汝何處未了。對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于此疑惑。祖曰。汝作麼生疑。對曰。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未審是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即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祖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解。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者。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見前。當見前之時亦無見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無爲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爲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叁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師聞偈踴躍作禮而退。

  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吳郡人也。姓印氏。從師出家精涅槃大部。唐鹹亨元年抵京師。敕居大敬愛寺。固辭往蕲春谒忍大師。後于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遇六祖能大師始悟玄理。以能爲傳法師。又采自梁至唐諸方達者之言。著心要集盛行于世。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終于會稽山妙喜寺。壽八十有七。會稽王師幹立塔銘焉。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師本州安城人也。姓劉氏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師唯默然。後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師曰。聖谛亦不爲。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會下學徒雖衆師居首焉。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一日祖謂師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師既得法。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即南嶽石頭和尚也)問曰。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及祖順世。遷每于靜處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坐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爲。遷曰。我禀遺誡故尋思爾。第一坐曰。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師言甚直汝自迷耳。遷聞語便禮辭祖龛。直詣靜居。師問曰。子何方而來。遷曰。曹溪。師曰。將得什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師曰。恁麼用去曹溪作什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問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問。和尚出嶺多少時。師曰。我卻不知。汝早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師複問遷。汝什麼處來。曰曹溪。師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麼。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師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師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鈍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沈淪。不慕諸聖解脫。讓便休。遷回至靜居。師問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不達。師曰。作麼生。遷舉前話了。卻雲。發時蒙和尚許鈍斧子。便請取。師垂一足。遷禮拜。尋辭往南嶽(玄沙雲。大小石頭和尚。被讓師推倒。至今起不得)荷澤神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曹溪。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師曰。猶滯瓦礫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著(玄沙雲。果然。雲居錫雲。只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師既付法石頭。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叁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濟禅師歸真之塔。

  南嶽懷讓禅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年十五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受具之後。習毗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爲無爲法時同學坦然知師志高邁。勸師谒嵩山安和尚。安啓發之。乃直詣曹豁參六祖。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並在汝心不須速說。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大師也)住傳法院常日坐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坐禅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叁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曰。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叁昧華無相  何壞複何成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雲。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一路。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盻(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有一大德。問如鏡鑄像。像成後鏡明向什麼處去。師曰。如大德爲童子時相貌何在(法眼別雲阿那個是大德鑄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後。爲什麼不鑒照。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後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問衆曰。道一爲衆說法否衆曰。已爲衆說法。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衆無對因遣一僧去雲。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雲。自從胡亂後叁十年不曾阙鹽醬吃。師然之。天寶叁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敕谥大慧禅師最勝輪之塔。

  溫州永嘉玄覺禅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丱歲出家遍探叁藏。精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冥禅觀。後因左溪朗禅師激勵。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攜瓶。繞祖叁匝。祖曰。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時大衆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爲永嘉集並盛行于世。

  慕道志儀第一。

  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

  故…

《004 景德傳燈錄(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5 續傳燈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