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寿七十六。时韶州刺史韦据撰碑。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塔中有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缉木绵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中宗赐磨衲宝钵方辩塑真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开元十年壬戍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僧众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嘉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尔后甚有名贤赞述及檀施珍异。文繁不录)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皇宋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会太宗即位留心禅门。颇增壮丽焉。大师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至今景德元年甲辰岁。凡二百九十二年矣。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为正嗣。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胜纪。今于诸家传记中略录十人。谓之旁出。
西域堀多三藏者天竺人也。东游韶阳见六祖。于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至定襄县历村。见一僧结庵而坐。三藏问曰。汝孤坐奚为。曰观静。三藏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何如。三藏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莫知其对。三藏曰。汝出谁门耶。曰神秀大师。三藏曰。我西域异道最下根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其僧却问三藏。所师何人。三藏曰。我师六祖。汝何不速往曹溪决其真要。其僧即舍庵往参六祖具陈前事。六祖垂诲与三藏符合。其僧信入。三藏后不知所终。
韶州法海禅师者曲江人也。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法海信受。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坛经云。门人法海者即禅师是也)
吉州志诚禅师者吉州太和人也。少于荆南当阳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禅师。后因两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回复还为吾说。师闻此语礼辞至韶阳。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六祖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师出礼拜具陈其事。祖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元是臭骨头 何为立功过
师。曰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曰。
一切无心自性戒 一切无碍自性慧
不增不退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祖然之。寻回玉泉。
匾檐山晓了禅师者传记不载。唯北宗门人忽雷澄撰塔碑盛行于世。略曰。师住匾檐山。法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自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减。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字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
河北智隍禅师者。始参五祖法席。虽尝咨决而循乎渐行。后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余载不见惰容。及遇六祖门人策禅师游历于彼。激以勤求法要。师遂舍庵往参六祖。祖愍其远来便垂开抉。师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檀越士庶忽闻空中有声曰。隍禅师今日得道也。后回河北开化四众。
洪州法达禅师者洪州丰城人也。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师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法达。祖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师闻偈悔过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惟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汝试为吾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也。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久不明己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师闻偈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度量。尚不能测于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大牛之车与白牛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宣说。祖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三。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师既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祖曰。汝今后方可名为念经僧也。师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持。
寿州智通禅师者寿州安丰人也。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师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邪。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者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转识为智者。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师礼谢以偈赞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言因师晓 终亡污染名
江西志彻禅师者江西人也。姓张氏。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能大师传衣为天下所闻。然祖是菩萨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方丈。时行昌受北宗门人之嘱。怀刃入祖室将欲加害。祖舒颈而就。行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祖遂与金云。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终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祖之言。远来礼觐。祖曰。吾久念于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于深恩。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也。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
《004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