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4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 纂)▪P14

  ..续本文上一页吾避仇矣。后终于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忍大师(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大历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请。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十月一日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顷闻师尝驻锡于此。而后何往耶。曰无住性好疏野多泊山间。自贺兰五台周游胜境。闻先师居贵封大慈寺说最上乘。遂远来抠衣忝预函丈。后栖迟白崖已逾多载。今幸相公见召。敢不从命。公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焉。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曰对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体念。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曰闻。鸦去已。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者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苦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去。后居保唐寺而终。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景德传灯录卷第五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

  西印度堀多三藏  韶州法海禅师

  吉州志诚禅师  匾檐山晓了禅师

  河北智隍禅师  洪州法达禅师

  寿州智通禅师  江西志彻禅师

  信州智常禅师  广州志道禅师

  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

  南岳怀让禅师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

  司空山本净禅师  婺州玄策禅师

  曹溪令韬禅师  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

  西京荷泽寺神会禅师(已上一十九人见录)

  韶州祇陀禅师  抚州净安禅师

  嵩山寻禅师  罗浮山定真禅师

  南岳坚固禅师  制空山道进禅师

  善快禅师  韶山缘素禅师

  宗一禅师  会稽秦望山善现禅师

  南岳梵行禅师  并州自在禅师

  西京咸空禅师  峡山泰祥禅师

  光州法净禅师  清凉山辩才禅师

  广州吴头陀  道英禅师

  智本禅师  广州清苑法真禅师

  玄楷禅师  昙璀禅师

  韶州刺史韦据义兴孙菩萨(已上二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王+舀]武德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辨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师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师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师遂请益。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师辞去直造黄梅之东禅。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翌日邀师入室。征风幡之义。师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云。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受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即指坐下卢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要归旧隐。时印宗与缁白千余人。送师归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轮。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然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师。并赐磨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先天元年告诸徒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师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师云。善捏塑。师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师真。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僧礼谢而去。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日。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讫跏趺而化。异香袭人白虹属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时韶新两郡各修灵塔。道俗莫决所之。两郡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

《004 景德传灯录(宋 道原 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005 续传灯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