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簡略的意思。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這是佛教裏最初傳入中國的一部經。傳入中國後,必須要有人翻譯,所以在後漢時,由“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迦葉摩騰是一個人;竺法蘭,又是另一個人,他們兩位都是中印度的人,一同翻譯這《四十二章經》。

  後漢就是東漢。漢朝有東漢、西漢。東漢明帝永平叁年(當時皇帝的年號叫永平,在第叁年的時候),這一年是庚申,漢明帝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金人,這個金人頭頂上,有一種光,這光是一種圓的光。他從空中飛來,飛到漢明帝所住的殿。第二天漢明帝就問這些文武百官,這時有個太史叫傅毅對皇帝說:“我聽說在西印度有一種神,一般人給這個神起個名字叫“佛”,現在陛下您所夢見的,一定就是佛了!”這時候有個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說,周朝留下一部書,這書叫《異記》,有什麼奇怪特異的事情,都在這書上記載著。這書記載什麼呢?在周書上說佛誕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這一年叫甲寅。這時候江河泛溢,江啊、河啊,水都漲了,流到河外邊去了;大地也都震動了。這是佛出生的時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動的瑞相。又有五色光,在天上有個太微星,五色的祥光,就貫這太微星。當時有個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學的,也是管算數的。)他的名字叫蘇由。他用《易經》來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飛龍在天”。得這一卦,他就知道這是西方有大聖人出世。在印度,這個聖人傳一種教法,這種教法在一千年以後,就會傳到中國來,這是太史蘇由占算的結果。

  這時候,周昭王就命令人把這事情刻在石頭上,記載下來,並將這石頭埋在城南邊的一個地方,預備將來看看是不是會這樣子,一千年以後是不是那種教法會傳到中國來?

  後來在周穆王的時候,天地又都震動了,有白虹十二,十二道白虹,就是《楞嚴經》上虹霓那個虹。白色的虹貫日,白天有這麼十二道白虹貫者太陽。佛圓寂的時候,雖在印度,但中國也都看見了。所以佛出世,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國江、河都泛濫了,水很大的,所有大地都震動了。佛圓寂的時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白虹貫日,當時有個太史叫扈多,他又用《易經》來占算,他

  知道這是西方印度的大聖人入滅了。周昭王二十六年,歲次甲寅出生的大聖人,現在入涅槃了,這是佛的出生和入滅,雖然印度離中國這麼遠,但是中國也都知道,中國人當時也有會算數的,都知道這情形。

  從周穆王到後漢明帝時,大約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漢明帝作夢,夢見佛。在永平七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叁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兩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國來,這時候是永平十年了。因爲他們來的時候用白馬馱經,所以漢明帝就造一個白馬寺,他們回來的這一年叫丁卯。

  等到永平十四年五月一日,就有中國五嶽山(編按:五嶽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的道士來障礙佛教,這就是前面講的把經燒了,結果道教的經都給燒了,佛教的經沒有燒,佛的舍利就放五色的光,到空中結成好像一個傘蓋似的,罩著所有的大衆,大衆見到這情形,就都相信佛教了。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的十號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時候。“作是思惟”:他作這麼一種想。“離欲寂靜”:他想:“先應該度哪一個呢?先應該做什麼呢?”離欲,就是沒有這種欲念,沒有這個染汙法。寂靜就是清淨,無所作爲,在那兒如如不動。“是最爲勝”:這是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的。

  “住大禅定”:在這大禅定裏住著,這是最爲殊勝。能住大禅定,所以也就能“降諸魔道”:這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

  “于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觀察,看憍陳如這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他就到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四谛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集,是世間之因;滅,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滅道,這叫四谛法。

  佛成佛之後,先說《華嚴經》度法身大士。因爲看凡夫還都不能接受這個大法,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才又到了鹿野苑,這個鹿野苑在以前有兩只鹿王,在那兒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這在講

  《楞嚴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願意知道這個麼案,可以到《楞嚴經淺釋》上查一查。

  這時候,馬勝、小賢、摩诃男、憍陳如和十力迦葉,他們都在鹿野苑修行,這五個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親戚。馬勝、小賢、摩诃男是佛父黨的親戚;憍陳如和十力迦葉是佛的舅舅,是母親的親戚。他們五個都是佛的父親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陳如和十力迦葉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後馬勝和小賢、摩诃男,他們叁個人又看見佛吃天女送的粥,說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

  佛成道,就先去找這五個侍者,先去度這五個人。佛成道,說《華嚴經》之後,觀察一切應該度的機緣,應該度的衆生,知道憍陳如他們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佛就到鹿野苑裏邊,轉四谛*輪,轉,是輾轉;四谛,就是苦、集、滅、道;法,是方法、法則;輪,因爲佛所說的法,是從心性裏邊流出來的,流到衆生的心裏頭,令衆生反迷歸覺,所以這叫輪。輪以摧伏爲義;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無堅不摧,越堅固的,越把它摧壞了。也就是能將堅固的外道、堅固的魔王破了,這是輪的意思。

  轉四谛*輪,是這個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時候。轉*輪合有叁轉,叁轉四谛*輪。第一轉是示轉,,示就是指示你,因爲你不懂,那麼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訴你,這叫示轉*輪。怎麼叫示轉*輪?就是指示這四谛法都是什麼。示轉又叫初轉,就是一開始轉*輪,就說“此是苦,逼迫性”。怎麼逼迫呢?這種苦很厲害的,令你連氣都透不過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你,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苦,什麼苦呢?就是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

  叁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什麼叫苦苦呢?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那貧窮的人,很貧窮的,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有一間木頭房子,晚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這還算不錯啦!可是打了飓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也沒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飽、穿不暖,又沒有地方住了,你說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逼迫得很厲害。

  那富貴就沒有苦了嗎?殊不知富貴有壞苦。很富貴的,很有錢的,被土匪綁架去了。土匪看你這身家值多少錢,譬如你財産有五百萬,他就要你六百萬,你借也要借一百萬塊錢,給土匪,給綁票的,這豈不就是壞了呢?把富貴壞了,這叫富貴壞苦。

  沒有貧窮困苦,也沒有富貴壞苦,但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有行苦,所以這叫叁苦。

  八苦,就是:

  (一)生苦

  (二)老苦

  (叁)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

  除了這苦而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這個集就是集聚煩惱。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你內裏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你內裏邊有貪嗔癡,外邊這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說這寂滅爲樂,這是可證的。此是滅,可證性,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要是往多了說呢,就是叁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來就是叁十七道品。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這是初轉四谛*輪,也就是示轉。

  第二是勸轉四谛*輪。佛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是勸轉。勸其他人來修四谛法,這叫勸轉。

  第叁是證轉四谛*輪。證,就是說我不是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我告訴你們:“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斷”,因爲這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爲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苦。“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你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那麼現在我希望你們也都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法。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在“說四谛法的時候,憍陳如(阿若憍陳如)即刻就證果了,所以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這是憍陳如初證聖果。在叁轉四谛*輪的時候,憍陳如最初聞到佛所說的法就開悟了。

  憍陳如怎麼先開悟呢?這是佛在過去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把他四肢都給割斷了,問他:“嗔恨不嗔恨?”他說:“不嗔恨!”歌利王說:“有什麼證明你不嗔恨呢?”他說:“我若嗔恨,我這四肢就不能恢複如初;若不嗔恨,被你所剁斷的還會長出來。”

  說這話之後,四肢又都長出來了。然後忍辱仙人就發願說:“我成佛的時候,要先度你,因爲你是我的善知識。”

  在過去生中,憍陳…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