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P3

  ..續本文上一頁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釋迦牟尼佛。所以佛成佛了,一看,我應該先度誰呢?應該先度剁我手腳的這個人,所以到那兒給他一說法,他就開悟了,這是憍陳如。

  其次佛又說持戒、布施,怎麼樣布施?怎麼樣修持戒律?怎麼樣能升天?就呵斥欲,說:“有欲念,是不對的,是不幹淨的,離欲才能清淨,得到真正的快樂。”在這時候阿濕婆(馬勝比丘)和跋提(小賢)兩個人也開悟了,這是第二個開悟的。

  第叁個就是佛又說種種法門的這個時候,拘利和十力迦葉也都開悟了,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開悟證得四果阿羅漢,所以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得道果了。

  “複有比丘所說諸疑”:又有其他的比丘,以後向佛請法,來問他們的疑難,問他們所不明白的道理。“求佛進止”:請佛決定他們是可以向前修行?還是停止?求佛給他們一個決定的選擇。那麼“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佛有教敕。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給他們命令。佛給他們開示教化,他們每一個比丘都開悟了,以後“合掌敬諾”:合起掌來恭恭敬敬而應諾,應諾就是秉承佛教去修行了。“而順尊敕”:隨順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

  本來我以爲每個人都懂了,所以在講經的詩候,就把這“比丘”忽略過去了,想不到還有人不太懂。

  “比丘”是梵語Bhikshu,翻譯成中文有叁個意思:

  (一)破惡

  (二)怖魔

  (叁)乞士

  因爲有叁個意思,若只翻譯爲“乞士”,就沒有“破惡”、“怖魔”了;翻譯“破惡”,就沒有“怖魔”、“乞士”了。因爲有叁種意思,所以多含不翻,這是五不翻之一。

  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

  (一)多含不翻

  (二)尊重不翻

  (叁)此方無不翻

  (四)順古不翻

  (五)秘密不翻

  保留“比丘”兩個字,就因爲它有多含不翻的意思。這叁種意思:

  (一)破惡:我們有煩惱,這就是惡,所以叫破惡。

  (二)乞士:乞士者,就是上乞法于諸佛,下乞食于衆生的意思。乞法于諸佛,增長慧命;乞食于衆生,給衆生種福田。

  (叁)怖魔:在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得戒和尚問:“你是大丈夫否?”你答:“是大丈夫。”這一答是大丈夫,天魔外道就都恐怖了,所以叫怖魔。

  出家做沙彌的時候,必須要知道沙彌是什麼意思,比丘是什麼意思。出家之後,比丘必須要知道怎麼樣破惡,怎麼樣斷煩惱。破惡就是斷煩惱,我們人的煩惱是最惡的。人修道啊,這人有道沒有道,你就看他有沒有脾氣,就知道了。有脾氣的人,他就沒有修道;修道的人他什麼事情都能忍耐得下,誰罵他,也能忍;誰打他,也能忍;甚至于殺他,也能忍,這都要能忍的。能忍,還要有智慧,還要能認識。所以,這比丘是出世的一個相,他能以斷惑證真,斷叁界的惑,證阿羅漢果。

  這裏有個弟子以前學佛法,學了四、五年,到現在才跑到金山聖寺來,他找了那麼多年,才找到金山聖寺,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外邊很多人都是各處跑,去研究佛法,都找不著真正的地方。所以,我們這兒,各位在金山聖寺的人,不要以爲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金山聖寺是很不容易進來的,所以你們各位應該特別注意。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這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這是說的沙門可以證阿羅漢果。

  “佛言,辭親出家”:出家,按照佛法,必須要得到父母的許可。不像美國這個國,過了十八歲以後,就自己有自由了,你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以前在印度和中國,佛教因爲隨順國家的風俗,必須要向父親、母親說明白,告辭說:“我出家去了”,這叫辭親。出家,就是把身心性命都奉獻給叁寶,永遠不再做世俗人的事了,這叫辭親出家。辭就是辭別父母,辭親出家,就是親近叁寶,到佛法僧道場裏邊出家了。

  這出家,有出世俗家。世俗,就是一般世間的家庭。每一個家庭都有它的麻煩,在眷屬裏邊,常常互相爭吵,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所以要出這個世俗家,也就是火宅家。所謂“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也叫出叁界家,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家。又叫出煩惱家,因爲在家的人都有煩煩惱惱,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就想要出家。出家之後,必須要斷煩惱,發菩提心,這才是出家。

  “識心達本”:識自本心,認識自己的心。你要知道:“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是一個的。你若知道這個法外無心,你就明白這個遍計執性,這就叫識心。達本,達本是你若明白了這心性本來沒有實體,沒有形相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就會明白依他起性是虛幻的。遍計執性本來是空的;依他起性也是虛妄的、虛幻的,沒有什麼實在的,這叫識心達本。

  “解無爲法”:解無爲法是你明白了真如的法:真如和一切法,不是一個,但是也不是兩個。你若明白這道理,真如和一切法是不一不異。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圓成實性,悟得本體,所以這叫解無爲法。

  “名曰沙門”:你能這樣子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才夠得上一個沙門的名字。沙門是梵語,翻譯爲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我們出家之後,不要勤修貪嗔癡,息滅戒定慧。若一天比一天沒有智慧,一天比一天愚癡,這叫勤修怎麼樣貪,勤修怎麼樣嗔,勤修怎麼樣癡。天天都對貪嗔癡啊,放不下;戒定慧呢,拿不起來。對研究怎麼樣來修行,怎麼樣持戒,怎麼樣修定,怎麼樣修慧,都不管它。自己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多,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自己前生的業障太重了。你那個業報太重,追著你,教你不發菩提心,教你盡看人家的不對。一天到晚總是覺得我自己比誰都好,甚至比我師父都好,我師父都不如我了,你看我多有本領!可以說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樣子一定會墮落的。

  我很多次看見我們這兒的出家人,連合掌都不會,合個掌都是亂七八糟的,這合掌必須要當胸,你這人合掌卻合到眼睛那個地方去了。合掌要合十,這麼合掌當胸,沒有一個人合掌合得這個樣子,這叫個什麼!出家這麼多年,連個合掌都不會,叩頭也不會,上支香也不會,啊!真是可憐哪!你就是自己不會,你要看看人家那個老參,他這合掌怎麼樣子合法。

  講沙彌律的時候講過,說手指頭不要插到鼻孔裏,爲什麼手指頭會插到鼻孔裏?就因爲你合掌合得太高了,手指頭才會構到鼻子。合掌是合掌當胸,不是當口,不是當鼻,也不是當眼睛,合著掌要在胸前。那麼,連這一點都不明白,你說那其余的怎麼可以修道呢?修道更不明白。修道最不能馬馬虎虎的,馬虎一點,也就不能成功,差之絲毫,就謬之千裏。

  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常行就是常常依戒來修行,不犯戒,這是增長你的戒學。“進止清淨”:進,是向前去做;止,是停止。不論你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要清淨,不要有染汙法。

  “爲四真道行”:四真道行,是苦集滅道這四谛法,也就是要勤修四谛法。“成阿羅漢”:成就阿羅漢果。阿羅漢就叫Arhat,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叁個意思。因爲它有叁個意思,屬于多含不翻,所以就保留阿羅漢(Arhat)的音。保留梵音,這叫翻字不翻音。字,翻譯成漢字;音,還是保留梵語的音。阿羅漢有叁個意思:

  (一)殺賊:阿羅漢是很厲害的,哪個地方若有土匪,他就殺土匪去,那麼說:“他是不是犯戒了呢?這一定犯戒的。”但這個殺賊,不是殺外邊的賊,是殺裏邊的煩惱賊,這外邊怎麼會有賊?就因爲裏邊有煩惱賊,有貪嗔癡的賊。有貪心,這是個賊;有嗔心,這是個賊;有癡心,這也是個賊。要把這些賊殺了,所以第一是殺賊。

  (二)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證果的阿羅漢是開悟的聖人,人若是供養阿羅漢,那是得福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的。比丘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是比丘的果,在因地做比丘的時候,因中叫破惡,果上就叫殺賊;因中叫乞士,果上就叫應供;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無生。

  (叁)無生:怎麼叫無生呢?就是了生死了,沒有生死這種苦了,可是他了的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還沒有了呢,所以只成阿羅漢。你能修二百五十戒,這就是成就你的戒學;能進止清淨,這就是成就你的定學;修四真道行,這就是成就你的慧學。戒定慧修成了,貪嗔癡就破了;破了貪嗔癡,所以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有四種: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叁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證得四果阿羅漢,這樣才正式了生死了。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者”:怎麼叫阿羅漢呢?方才說的四果阿羅漢,到這種阿羅漢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學了,這叫無學位;初果到叁果,都叫有學位。四果阿羅漢又叫證道位,二果和叁果叫修道位,在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見道位。

  在本經後邊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特別要小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念,你自己的意念不可以相信的。證四果阿羅漢乃可信汝意,你什麼時候證得四果了,那時候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聖人,他沒有欲愛,欲愛都斷了。四什麼證明他證得四果?因爲四果的聖人,他走路的時候腳不沾地,離開地總有叁分那麼高,因爲這樣子他才不會把蟲蟻踩死。他不像我們人走路,會踩死蟲子、螞蟻,他不會踩蟲蟻的,由這就證明他是證果了。不單是證四果能這樣,證初果就能這樣子,所以說“能飛行變化”:證四果阿羅漢的人,他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就可以到什麼地方去,能變化無窮。所以我在臺灣時,那位廣欽老修行,我請他到美國來,他就指指他的心,說他隨時都可以來的。來是可以來,他自己知道他來了,旁人還沒有知道他來,除非開眼的人,可以看見他來了。

  可是證了四果阿羅漢,不單精神能到任何的地方去;就這個肉體也可以去的。隨便可以去,不需要買…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