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飛機票,就可以在虛空裏旅行,所以能飛行變化。阿羅漢有十八變,這些變化都是不可思議的。
“曠劫壽命”:曠劫就是長遠的劫,也就是無量劫。證得四果阿羅漢,願意活多久,都可以的,沒有問題的。他這身體壞了,實在老了,他又可以換一個身體。他換身體,也很容易的,所以叫曠劫壽命。
證得四果阿羅漢的人,那時候就生死自由了,真正得到自由了,願意活著,就活著;願意死,什麼時候都可以死。願意站著死,就站著死;願意坐著死,就坐著死;願意走路死,就走路死;願意睡覺死,就睡覺死。很自由的,沒有任何人能管得了他,所以叫曠劫壽命,又叫無生,無生就是這個道理。無生,也不滅了,不生不滅了。
“住動天地”:阿羅漢所住的地方,無論天神地只都受他的感動,都受他的教化,這叫住動天地。他住在什麼地方,都有天龍八部常來護法。若有一個阿羅漢在這個地方上一住,那地方就很平安了,沒有狂風、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嘯,這種種的災難都沒有了。因爲護法善神時時都擁護他,令他一切都得到吉祥。但有時也會有不吉祥的事情,這都是業感所現,偶爾有這個情形。因爲在因地修行不圓滿,在果地的時候就會受到磨難,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有的時候阿羅漢也沒有飯吃,化緣乞食也沒有人供養,這就因爲在因地的時候,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所以證阿羅漢果後,很沒有福報,很少人供養。
住動天地,又有一個說法,說阿羅漢的一行一動,無論他做什麼,天地都爲之震動。那麼以上這是阿羅漢簡單的解釋。
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爲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證的是無學位,叁果阿那含是有學位。二果斯陀含,他斷了欲界六品的思惑,還有叁品的思惑沒有斷。“阿那含者”:阿那含把欲界的叁品思惑都斷了,所以就證叁果阿羅漢。沒斷這叁品的思惑,就是斯陀含。
“壽終靈神”:阿那含壽命終了的時候,他的靈性,就是他那個中陰身,這個靈神做鬼時就叫中陰身,若是屬陽就叫靈神,這個也就是靈魂,也就是那個靈性。“上十九天”:因爲他生死未了,所以靈神上十九天。從四王天數上去,數到無煩天,這無煩天就超過了十九天,他在十九天以上,“證阿羅漢”:證阿羅漢果了,所以他的名字叫不來果,不來是不到人間來了,這是阿那含這個叁果阿羅漢。
方才聽到說阿羅漢住的地方沒有一切的災難,有人生出一種懷疑,懷疑阿羅漢住的地方不平安,這個我不答覆你。我現在舉出中國虛雲老和尚,他一生的感應。他在南華寺住的時候,日本用飛機投炸彈,投了幾個都不響,沒有爆炸。有人說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麼講呢?所謂碰上就是恰恰遇著那個炸彈不會爆炸,是這麼樣的意思,但是旁人怎麼沒有碰上?怎麼單單南華寺那兒碰上?
還有,虛雲老和尚在雲南雲棲寺傳戒的時候,那樹上都開蓮華,那麼他沒有到的地方,怎麼沒有開蓮華呢?那草葉、菜葉上都現出佛像來,這一種的感應力量,人還不認識,逐以爲這只是一時的祥瑞。虛老在南華寺時,死了幾百年的柏樹,又活了,又生出枝桠來,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好像那白狐狸也來皈依,這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情形。不過當時一般人還都不太認識,等虛老圓寂了,人人才都贊歎,都說虛老是證果的聖人,是菩薩再來。啊!人就是這樣子,對面就會錯過去,錯過去,又後悔了,人就是這麼樣一種奇怪的動物,愚癡的動物。
現在我在美國,我要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阿羅漢,造阿那含,造斯陀含,造須陀洹。我們誰若是能去欲斷愛,誰就有份的;誰若不能去欲斷愛,還是一點出息都沒有,那就沒有辦法。所以一切唯心造,人啊!你願意做鬼,就做鬼;願意做佛,就做佛;願意做人,就做人;願意做畜生,就做畜生,看你的心往哪一條路上走。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這一本書,你們不要把它看得那麼簡單,將來在一千年以後,或者有很多人會看這本書而開悟的。那麼這是將來的事情,現在我們誰開悟不開悟,不知道的。
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
“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二果的聖人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語,譯爲一來果,這是修道位上的聖人。“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怎麼叫一來呢?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上一還,他一上就上到天上。那麼他斷了欲界的六品思惑,什麼叫思惑呢?思是思想,也就是分別。單單這個“思”,沒有一個“惑”字,那麼這思想也有清淨的,你用智慧來分別,這不叫思惑;思惑就是迷了,不明白了。因爲不明白,所以就想這個不明白的事情。
好像遍計執性。例如晚間,你見到一條繩,因爲你不認識它,你就想:“哦!這是一條蛇啊!”這叫遍計執性。爲什麼你想這一條繩就是蛇呢?因爲你依照這一條繩,而有遍計執性,這繩就是依他起性。你把繩拆開了,這繩本來是麻,不是蛇,這是圓成實性。
欲界有九品思惑,叁果是斷了欲界後叁品的思惑。若斷了欲界前六品思惑,就證二果阿羅漢;若不斷這六品思惑,就不能證得二果。他一到欲界天,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來果。等一來,他就證羅漢果了,了生死了。
其余就是初果,初果阿羅漢,“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這須陀洹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呢?就叫入流,也叫預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證了初果,斷了見惑。我們人有一個見惑,一個思惑,見也迷惑,思也迷惑;這兩種惑,就把人支配得糊塗了。所以你若想真正開悟,就要把這兩種惑斷了,見惑也要斷,思惑也要斷。
什麼叫見惑呢?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迷理起分別,這叫思惑。見,你看見了,看見就被這個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隨這個境界轉了;隨境界轉,就生出一種貪心來,生出一種愛心來。貪,你生出貪心,就有所執著;你生出一種愛心,就放不下。你執著,放不下,這就不能證聖果;你想證聖果,就要把見惑斷了。見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麼多。能把見惑斷了,就證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初果的聖人。怎麼又叫預流呢?預就是參加了,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預流是得預聖流了,和聖人在一起了,這叫預流。
“七死七生”:證初果的聖人,還有七番生死,這七番生死了了,“便證阿羅漢”:然後才能證四果阿羅漢,到生死了了這種地步。七番生死,這是說的你到了欲界上上品,貪、嗔、癡、慢,任運而斷,在這時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時,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時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時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總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這七番生死了了,然後才證得阿羅漢果。證了阿羅漢果,分段生死了了,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來講。若是特別的情形,有特別的根器來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證得四果了,如鸠摩羅什的母親是由初果證二果。所以這證什麼果都是不一定的。
叁界的見思惑,雖然有那麼多品,有那麼多的種類,總而言之,最令人顛倒的,就是一個愛,和一個欲。這愛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顛顛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對,還要去做;明明知道它對,卻不要去做,人就是這麼奇怪的動物。明明知道不好,沒人教他去做,教他不要做那個,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麼樣做,他還不那麼樣做,啊!總是不聽的。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愛、欲兩個字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
“愛欲斷者”:你若能把愛欲斷了,那一定會成道業的。“如四肢斷”:所以這文上才說愛欲斷了,就像人四肢斷了似的,“不複用之”:你斷愛、斷欲,就像斷手和腳似的,把手腳都剁去了,不能再用了。你愛欲斷了,也應該像手足斷了一樣,不能再用了。所以經文上說,須陀洹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果。愛欲斷者,你這愛和欲斷了,如四肢斷,就好像手、腳被割斷了一樣,不複用之,不能再用了。你要有這樣的決斷心,不是這麼樣當斷不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你想要斷又不斷,不斷又要斷,這是叫仁柔寡斷。仁柔寡斷,就是沒有一定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當斷不斷的樣子。好像女人似的,什麼事情想這樣子,又不這樣;不想這樣子,又想這樣子。這麼一點主意也沒有,一點宗旨也沒有,這對于修道上是很不相應的。修道的人應該要有頂天立地的志氣,斬釘截鐵的決心,才可以修道的。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
這第二章是說無修無證的。
“佛言”:佛又說了。“出家沙門者”:想出叁界家,做沙門的人,要怎麼樣子呢?要斷欲。前邊說欲愛斷者,好像斷這四肢似的,不複用之。所以“斷欲去愛”:愛也沒有了,這時候,你“識自心源”:你認識自己心的本體了。“達佛深理”:明白佛最深的這種理。“悟無爲法”:佛最深的這種理是無爲而無不爲,是無爲法。“內無所得”:你若往自己來講,無所得,無智亦無得。“外無所求”:向外呢,也無所求了。內無所得,這是無爲法;外無所求,這也是無爲法。所謂:
知事少時煩腦少,
到無求處便無憂。
你達到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這種境界上,是“心不系道”:你這心也不一定說是要修道,但總是在修道上。“亦不結業”:但是也不造業,不造一切惡業。
這時候“無念無作”:你沒有一切的妄念了,只有一個正念。所以一個妄念…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