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P4

  ..续本文上一页飞机票,就可以在虚空里旅行,所以能飞行变化。阿罗汉有十八变,这些变化都是不可思议的。

  “旷劫寿命”:旷劫就是长远的劫,也就是无量劫。证得四果阿罗汉,愿意活多久,都可以的,没有问题的。他这身体坏了,实在老了,他又可以换一个身体。他换身体,也很容易的,所以叫旷劫寿命。

  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那时候就生死自由了,真正得到自由了,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什么时候都可以死。愿意站著死,就站著死;愿意坐著死,就坐著死;愿意走路死,就走路死;愿意睡觉死,就睡觉死。很自由的,没有任何人能管得了他,所以叫旷劫寿命,又叫无生,无生就是这个道理。无生,也不灭了,不生不灭了。

  “住动天地”: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无论天神地只都受他的感动,都受他的教化,这叫住动天地。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常来护法。若有一个阿罗汉在这个地方上一住,那地方就很平安了,没有狂风、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啸,这种种的灾难都没有了。因为护法善神时时都拥护他,令他一切都得到吉祥。但有时也会有不吉祥的事情,这都是业感所现,偶尔有这个情形。因为在因地修行不圆满,在果地的时候就会受到磨难,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有的时候阿罗汉也没有饭吃,化缘乞食也没有人供养,这就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所以证阿罗汉果后,很没有福报,很少人供养。

  住动天地,又有一个说法,说阿罗汉的一行一动,无论他做什么,天地都为之震动。那么以上这是阿罗汉简单的解释。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证的是无学位,三果阿那含是有学位。二果斯陀含,他断了欲界六品的思惑,还有三品的思惑没有断。“阿那含者”:阿那含把欲界的三品思惑都断了,所以就证三果阿罗汉。没断这三品的思惑,就是斯陀含。

  “寿终灵神”:阿那含寿命终了的时候,他的灵性,就是他那个中阴身,这个灵神做鬼时就叫中阴身,若是属阳就叫灵神,这个也就是灵魂,也就是那个灵性。“上十九天”:因为他生死未了,所以灵神上十九天。从四王天数上去,数到无烦天,这无烦天就超过了十九天,他在十九天以上,“证阿罗汉”:证阿罗汉果了,所以他的名字叫不来果,不来是不到人间来了,这是阿那含这个三果阿罗汉。

  方才听到说阿罗汉住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有人生出一种怀疑,怀疑阿罗汉住的地方不平安,这个我不答覆你。我现在举出中国虚云老和尚,他一生的感应。他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用飞机投炸弹,投了几个都不响,没有爆炸。有人说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讲呢?所谓碰上就是恰恰遇著那个炸弹不会爆炸,是这么样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没有碰上?怎么单单南华寺那儿碰上?

  还有,虚云老和尚在云南云栖寺传戒的时候,那树上都开莲华,那么他没有到的地方,怎么没有开莲华呢?那草叶、菜叶上都现出佛像来,这一种的感应力量,人还不认识,逐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祥瑞。虚老在南华寺时,死了几百年的柏树,又活了,又生出枝桠来,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好像那白狐狸也来皈依,这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情形。不过当时一般人还都不太认识,等虚老圆寂了,人人才都赞叹,都说虚老是证果的圣人,是菩萨再来。啊!人就是这样子,对面就会错过去,错过去,又后悔了,人就是这么样一种奇怪的动物,愚痴的动物。

  现在我在美国,我要造活佛,造活菩萨,造活阿罗汉,造阿那含,造斯陀含,造须陀洹。我们谁若是能去欲断爱,谁就有份的;谁若不能去欲断爱,还是一点出息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所以一切唯心造,人啊!你愿意做鬼,就做鬼;愿意做佛,就做佛;愿意做人,就做人;愿意做畜生,就做畜生,看你的心往哪一条路上走。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这一本书,你们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简单,将来在一千年以后,或者有很多人会看这本书而开悟的。那么这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我们谁开悟不开悟,不知道的。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二果的圣人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果,这是修道位上的圣人。“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怎么叫一来呢?他一来天上,一来人间,所以叫一上一还,他一上就上到天上。那么他断了欲界的六品思惑,什么叫思惑呢?思是思想,也就是分别。单单这个“思”,没有一个“惑”字,那么这思想也有清净的,你用智慧来分别,这不叫思惑;思惑就是迷了,不明白了。因为不明白,所以就想这个不明白的事情。

  好像遍计执性。例如晚间,你见到一条绳,因为你不认识它,你就想:“哦!这是一条蛇啊!”这叫遍计执性。为什么你想这一条绳就是蛇呢?因为你依照这一条绳,而有遍计执性,这绳就是依他起性。你把绳拆开了,这绳本来是麻,不是蛇,这是圆成实性。

  欲界有九品思惑,三果是断了欲界后三品的思惑。若断了欲界前六品思惑,就证二果阿罗汉;若不断这六品思惑,就不能证得二果。他一到欲界天,一来人间,所以叫一来果。等一来,他就证罗汉果了,了生死了。

  其余就是初果,初果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这须陀洹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呢?就叫入流,也叫预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证了初果,断了见惑。我们人有一个见惑,一个思惑,见也迷惑,思也迷惑;这两种惑,就把人支配得糊涂了。所以你若想真正开悟,就要把这两种惑断了,见惑也要断,思惑也要断。

  什么叫见惑呢?对境起贪爱,这叫见惑;迷理起分别,这叫思惑。见,你看见了,看见就被这个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随这个境界转了;随境界转,就生出一种贪心来,生出一种爱心来。贪,你生出贪心,就有所执著;你生出一种爱心,就放不下。你执著,放不下,这就不能证圣果;你想证圣果,就要把见惑断了。见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能把见惑断了,就证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的圣人。怎么又叫预流呢?预就是参加了,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预流是得预圣流了,和圣人在一起了,这叫预流。

  “七死七生”:证初果的圣人,还有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便证阿罗汉”:然后才能证四果阿罗汉,到生死了了这种地步。七番生死,这是说的你到了欲界上上品,贪、嗔、痴、慢,任运而断,在这时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时,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时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时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总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证得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分段生死了了,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来讲。若是特别的情形,有特别的根器来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证得四果了,如鸠摩罗什的母亲是由初果证二果。所以这证什么果都是不一定的。

  三界的见思惑,虽然有那么多品,有那么多的种类,总而言之,最令人颠倒的,就是一个爱,和一个欲。这爱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颠颠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对,还要去做;明明知道它对,却不要去做,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明明知道不好,没人教他去做,教他不要做那个,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么样做,他还不那么样做,啊!总是不听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爱、欲两个字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

  “爱欲断者”:你若能把爱欲断了,那一定会成道业的。“如四肢断”:所以这文上才说爱欲断了,就像人四肢断了似的,“不复用之”:你断爱、断欲,就像断手和脚似的,把手脚都剁去了,不能再用了。你爱欲断了,也应该像手足断了一样,不能再用了。所以经文上说,须陀洹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果。爱欲断者,你这爱和欲断了,如四肢断,就好像手、脚被割断了一样,不复用之,不能再用了。你要有这样的决断心,不是这么样当断不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想要断又不断,不断又要断,这是叫仁柔寡断。仁柔寡断,就是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当断不断的样子。好像女人似的,什么事情想这样子,又不这样;不想这样子,又想这样子。这么一点主意也没有,一点宗旨也没有,这对于修道上是很不相应的。修道的人应该要有顶天立地的志气,斩钉截铁的决心,才可以修道的。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这第二章是说无修无证的。

  “佛言”:佛又说了。“出家沙门者”:想出三界家,做沙门的人,要怎么样子呢?要断欲。前边说欲爱断者,好像断这四肢似的,不复用之。所以“断欲去爱”:爱也没有了,这时候,你“识自心源”:你认识自己心的本体了。“达佛深理”:明白佛最深的这种理。“悟无为法”:佛最深的这种理是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法。“内无所得”:你若往自己来讲,无所得,无智亦无得。“外无所求”:向外呢,也无所求了。内无所得,这是无为法;外无所求,这也是无为法。所谓:

  知事少时烦脑少,

  到无求处便无忧。

  你达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种境界上,是“心不系道”:你这心也不一定说是要修道,但总是在修道上。“亦不结业”:但是也不造业,不造一切恶业。

  这时候“无念无作”:你没有一切的妄念了,只有一个正念。所以一个妄念…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