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也没有了,这叫无念。一点虚妄的行为也没有了,这叫无为、无作。“非修非证”:这时候所作已办,已经修到了极点,所以无可修了。修无可修,这叫非修。证无可证,已经得到道的本体,已经证果了,不用再证了,这叫非证。

  “不历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经历,豁然间就超越了。“而自崇最”:而自己这种的果位是很崇高的。“名之为道”:这叫什么呢?这是一个得道的沙门,他就是这样子的。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这是四十二章经的第三章,赞叹头陀的胜行,你能行头陀这种殊胜的行,才能证道果。

  “佛言”:这是佛说的话,佛说了什么呢?说“剃除须发”:出家人把须也剃去了,头发也剃去了。“而为沙门”:而做为一个沙门,这就是出家人。“受道法者”:受道就是修道的这个人,要把道受之于心,也要修法。修道法的这种人,要“去世资财”:把世间的财都不要了它,所以我们这儿有几个出家人持银钱戒,这是最好的,这就是去世资财。世间争斗都因为财而发生的。你看!国与国战、家与家争、人与人斗,这互相都是因为利。你能去世资财,把世间这一切贵重的东西都不要了。

  “乞求取足”:每一天托钵乞食,吃饱了就算了。乞求,去托钵乞食。取足,吃完了就够了,也不贪,也不多吃。“日中一食”:只是一天吃一餐。“树下一宿”:住就在树下住。同一树下只住一宿,最多不超过三宿。“慎勿再矣”:你要谨慎,不要再多求了。再矣,就是不要再多求其他的东西了。

  “使人愚蔽者”:使人愚痴,这就好像心里生了草似的,被草、石头给压住了。愚蔽是愚痴蒙蔽,蔽就好像太阳光被云遮上了一样,给蔽住了。所以,使你愚痴不明白事的是什么呢?“爱与欲也”:就是这个爱和这个欲,教你愚痴的。你说你不愚痴吗?你若不愚痴,为什么你受了戒,还要犯戒?你若不愚痴,为什么一切不应该做的事情,你都要去做?就因为这爱和欲。爱,也看不破;欲,也放不下。因为你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不得自在;你若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那时候,无忧无虑、无烦无恼,什么都是很好的,什么都没有问题,也可以说是 Everything is OK.(什么都好!)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说的是善恶无性。你做善、做恶,就好像把手掌反掌这么容易,随你自己去做。

  “佛言”:佛说,“众生以十事为善”:有十种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亦以十事为恶”:虽然可以做善事,如果你做得不对,就变成恶事了。你做得对了,就是善事;做得不对,就是恶事。“何等为十”:这十种都是什么呢?“身三”:身有三种。“口四”:口有四种。“意三”:意有三种。

  “身三者,杀盗淫”:身的三样是什么呢?就是杀、盗、淫。什么叫杀呢?杀,就是断绝物命,把众生的生命给断绝了,这叫杀。盗,怎么叫盗呢?就是不予而取,名为盗。这东西,你没有得到人家许可,就把它拿走了,这就是盗。淫,就是男女交会,男女互相行淫欲的行为,这叫淫。

  “口四者”:口四种的事是什么呢?“两舌”:并不是一个人生两个舌头,他是说两种话,对张三就说李四;对李四又讲张三,就像两头蛇。“恶口”:是骂詈、咒咀,就是说人家的坏话。“妄言”:就是打妄语,说出不实在的话。“绮语”:是说一些个没有意义的话。讲这些轻薄、邪知邪见、不正当的话,这都叫绮语。

  “意三者”:意有三种,是什么呢?就是“嫉恚痴”:嫉,是妒忌,就是不愿意他好,人家若好了,就生了一种妒忌心。恚,就是嗔恚。骄慢、怀恨、残忍、暴力,这都是嗔恚。痴,就是愚痴。对事理他分别不清楚,所以叫愚痴。

  “如是十事”:像前边这些事。“不顺圣道”:若不遵循圣道,不照著善道去做,“名十恶行”:这叫十种恶行。“是恶若止”:这十种恶若停止了,“名十善行耳”: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嫉妒、不嗔恚、不愚痴、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这叫十善行耳。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这一段文是第五章,劝勉人有过能改,改过自新。你有过若不能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你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灭了,没有了。

  “佛言”:佛又说了,“人有众过”:这个众过就包括所有一切的过失,一切的罪过。“而不自悔”:你有什么罪过,自己若不改悔,还覆讳过失,就是掩藏遮盖自己的过错,不教人看见,不教人知道,这叫不知而不自悔,自己不知道忏悔。“顿息其心”:你不知道忏悔,你把改过的心顿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没有改过的心。“罪来赴身”:你停止你这改过的心啊,等这罪来到你身上的时候,“如水归海”:就好像那小水流入大海一样,“渐成深广”:渐渐地小过也变成大过了;小罪也变成大罪了;轻的业障也变成重的业障了,所以就渐成深广。

  “若人有过”:假设人有过,弥天大罪,一悔便消。罪业有天那么大,这叫弥天大罪。你罪业和天一样地大,若是能忏悔,这罪就消灭了,没有了。“自解知非”:你要忏悔,自己解开罪业这个结,知道自己的错误。“改恶行善”:你改种种的恶行,变成善行,做善事。“罪自消灭”:你若能改过自新,那罪孽就消灭了,就没有了。“如病得汗”:就像什么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时候,出了一身汗,那病就好了。“渐有痊损耳”:渐渐地这病就会痊愈了,病就都没有了。

  第六章 忍恶无嗔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这是第六章,说明了善能胜恶,恶不能胜善。所以前边那章教人止恶行善,改过自新。但又恐怕有这种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恶人来扰乱,所以佛又说这一章经。

  “佛言”:佛说。“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这恶人听见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来给你麻烦。扰乱就是给你添麻烦,来破坏你做善事。“汝自禁息”:这个时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静,很镇静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紧张)。

  “当无嗔责”:你不要生嗔恨心,也不要责骂他,不要说他不对。“彼来恶者”:那么这个来扰乱你,破坏你,给你麻烦的人。“而自恶之”:他是给他自己麻烦,破坏他自己,他是和他自己过不去,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有一个明镜似的,在这明镜里头现出很丑陋的一个相貌,这很丑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镜子里现出来的,不是镜子本身是丑陋的。

  这就是说恶人怎么样坏,也是他自己的,坏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没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么样啊?你就和他归伙了,你也变成恶人,和他一个样子。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这是第七章,证明前边恶者自恶,是恶他自己,所以佛又举出一个譬喻来说。

  “佛言”:佛说,“有人开吾守道”: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行大仁慈”: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故致骂佛”:他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默不对”: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骂止”:等他骂停止了。“问曰”:佛就问他了,“子以礼从人”: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其人不纳”: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礼归子乎”:濠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

  “对曰,归矣”:骂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来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言”:佛又说了,“今子骂我”:子,就是你。你现在来骂我,“我今不纳”: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我也如如不动;你不骂我,我也没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这个骂的境界转,我不纳你的,不接受你的。“子自持祸”:你骂我,你是不对的,但是你一定有祸患的。“归子身矣”: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犹响应声”: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如“影之随形”:好像身影随著形似的,这个祸一定是跟著你跑的。“终无免离”: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慎勿为恶”: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第八章的经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恶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轻慢人,也就是轻慢自己;你对人家不好,也就是对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做种种坏事的人,贤者就是贤而有德的人。这没有道德的恶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贤人。“犹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对天吐口水一样。“唾不至天”:这口水不会到天上。这也就是说恶人想害贤人,是害不了贤人的。“还从己堕”:你这口水还要慢慢落到自己的脸上。你做恶人,害贤人,你虽然用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始终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风扬尘”:逆风,就是迎风,你对著风来扬尘。“尘不至彼”:这个尘不会到前边去,到对面去。“还坌己身”:这尘还是都落回到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贤人是不可毁谤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