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祸必灭己”:你害贤人,将来还是害自己,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是给自己祸患,将来自己是会受果报的。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九章是佛教化修行的人,要闻而思,思而修,修而证。不应单单地就口里记得,耳里听佛法,而身不去行,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才算。
“佛言”:佛说,“博闻爱道”:什么叫博闻爱道呢?博就是广博。好像阿难尊者多闻第一,那也就叫博闻。但是只知道闻,不能随闻入观,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单单凭仗自己强记的这种力量,记忆力好,能把这经文都记住了,但是不相应,不去思索,不去修行,这是没有用的。爱道,是这修道人以为这道可真是好啊!但他不明白道本来就是自心,没有离开自心,那么他就向心外再另外找一个道。虽然有爱道,爱慕这道的心,但是向外驰求,这也是不对的。“道必难会”:你这么样子向外驰求,这道你一定不明白,一定遇不著。你遇不著道,你也不会明白道的,因为你越跑越远嘛!
“守志奉道”:怎么叫守志呢?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驰求,所谓求诸己,不求诸人,求内不求外。求这个内念念要觉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趋向菩提心,连名利心也没有,不求名,也不求利,这就是守志。奉道,什么叫奉道呢?奉道就是奉持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离心,念念能体会自己的心源,心的本体,不会向外驰求,不向外边去找,这就叫奉道。“其道甚大”:你若这样修行,这道自然会成就得很大的。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是说明随喜的功德,自己也有利益,他人也有利益,所以这福也没有穷尽。
“佛言”:佛说,“睹人施道”:你看见人家做布施。这布施有三种:财施:财施又叫资生施,什么叫资生施呢?就是资养你生活的这种布施,这种布施就要用财施。财,有内财、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皮、血、肉、筋、骨,布施这些,都是内施,属于身内的。外财是金银财宝、国城妻子,布施这些,就是外施。你有金子,也可以布施给人;有银子,布施给人;有一切的财宝,布施给人;你有国家,也可以让给人;你有城市,可以布施给人;有太太,也可以布施给人;有儿子,也可以布施给人,这是外边的。内里边的,你的头,也可以布施给人;目,眼睛;脑,头里边的脑子,也可以布施给人;髓是骨髓,都可以布施给人;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给人。以上是财施。法施:法施就是讲戒、定、慧三学,以这种种的法,来布施给人,令人得到种种的利益。
第三、无畏施:这无畏施就是人有了什么灾难,有什么很恐惧的事情,你能把他恐惧的这种痛苦,给拔除了,这是无畏施。
你看见有人布施,能“助之欢喜”:你若能随喜和赞叹,“得福甚大”:得福报是很大的,这时候有些愚痴的人说:“哦!我做布施,旁人随喜就能得那么大的福报,那我这福报不是没有了吗?”因为恐怕有愚痴的人这样想,所以就设一个问答。
“沙门问曰”:有一个沙门来问。“此福尽乎”:这福会不会没有了呢?就说本来做布施的这个人,他能有福,但旁人随喜也得福很大,那他这福还会不会有呢?是不是会被旁人都把这福给抢去了呢?
“佛言”:佛又说了,“譬如一炬之火”:好像有一个灯火,有一个火烛。“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这儿只有一个火种,有百千个人,都用这个火种,来点火分取。分取就是分取了这个火。“熟食除冥”:熟食,就是用这火来做饭;除冥,用这火来把黑暗除去了。“此炬如故”:那么原来的火炬,还是像原来一样,它不会没有了。“福亦如之”:这福报啊!也像这样子。这就是说人以布施来修道,修了道,将来会证果。熟食是譬喻,譬如证果。除冥,就是除去业障、报障、烦恼障这三障的惑,除去三障的这种迷惑,这就是除冥。
就是说你有这布施的功德,你会证果,旁人也会证果。你会消除这三障,旁人、其他随喜的人,也会消除这三障,这功德是谁也不会没有的。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这一段文是本经的第十一章,比较一下福田的胜劣,令人知道供养的胜劣。
“佛言”:所以佛说,“饭恶人百”:你想行布施,前边虽然是说布施,但是对于布施,你也要知道怎么样布施才是重要的。种福田,你若不会种,也不合法,不懂得种福的法,那么你种了也没有福。所以说,饭恶人百,你布施饭给一百个恶人,“不如饭一善人”:你还不如布施饭给一个善人那个福田多。为什么呢?你给一百个恶人饭吃,他们吃饱了饭,也只知道去做恶事,变成他们所做的恶事,都是你帮助的,你是一个帮凶了,你帮助他们做恶,帮助他们做坏事。而你若给一个善人饭吃,布施饭给他吃呢,他吃饱了,他去做好事,他所做的好事,可以说都是你成就他做的好事。所以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你布施饮食、财宝,这个饭也就包括一切布施的缘在里头了。甚至于你布施头目脑髓,帮助人做善事,你把生命都布施出来了,那么他做的善事都是你成就他的。你若帮助恶人,你布施生命,那反而造罪了。所以你饭一千个善人,这善人就是不做恶事的善人。“不如饭一持五戒者”:你不如布施给一个持五戒的人这个功德大。
“饭持五戒者万”:你布施饭给持五戒的这个人,持五戒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十善的这个人。你布施一万个受五戒的这种人,“不如饭一须陀洹”:你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初果须陀洹的圣人那个功德大。
“饭百万须陀洹”:你供养百万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不如饭一斯陀含”:你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因为初果不知道二果的境界,初果是破见惑,二果是破欲界六品的思惑,这前面都已经讲过了。所以你供养饭给二果斯陀含,比给那初果须陀洹的功德更大的。
“饭千万斯陀含”:你供养饭给千万个断了欲界六品思惑的二果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三果阿那含,也就是把欲界九品的思惑全都断了,才证三果。
“饭一亿阿那含”:你供养饭给这一亿证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饭一阿罗汉”:不如供养饭给一个阿罗汉的功德大。
“饭十亿阿罗汉”:你供养饭给十亿这么多的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又不如供养饭给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叫缘觉,阿罗汉叫声闻。声闻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缘觉是在有佛出世时,修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在无佛出世时,观一切万物幻化无常的这种境界而悟道的,这叫独觉。所以你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位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供养百亿那么多的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佛。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无论哪一位佛,你都供养他。
“饭千亿三世诸佛”:供养饭给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也不如你供养饭给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无念,念而无念;无住,住而无住;无修,修而无修;无证,证而无证,这个就都到圆教初地的果位上了,这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这种能力了。
所以我们供养,应该要知道供养的理,知道供养哪一类人有什么好处,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你若亲近恶知识,就学得邪知邪见;你若亲近善知识,就会学得正知正见。你若供养那恶人,就造罪了;你供养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言”:佛又说了,“人有二十难”: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种难。怎么叫难呢?难,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难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难,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谓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认识的;这个容易就是顺,顺就是人觉得好受一点。那么这二十种难,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贫穷布施难”:你若有钱,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来做布施的,因为你有。有,用一点也不算个什么;你若没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为你能做到所谓做不到的事情,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没有什么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这就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
讲到贫穷布施难,我们可以说一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最贫穷的人,他虽然贫穷,但是他还有个太太,就夫妇俩。可是夫妇俩的生活非常困难,只有那么一个小破房子住,可是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穷得这个样子,只好天天去乞讨,到街上去和人要饭吃。要饭吃,这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妇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裤子。两个人穿一条裤子,你说这一条裤子怎么穿呢?就只能轮流著穿。怎么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吃,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饭,讨回来的饭,夫妇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裤子。在家里…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