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禍必滅己”:你害賢人,將來還是害自己,你給人家禍患,也就是給自己禍患,將來自己是會受果報的。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九章是佛教化修行的人,要聞而思,思而修,修而證。不應單單地就口裏記得,耳裏聽佛法,而身不去行,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才算。

  “佛言”:佛說,“博聞愛道”:什麼叫博聞愛道呢?博就是廣博。好像阿難尊者多聞第一,那也就叫博聞。但是只知道聞,不能隨聞入觀,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單單憑仗自己強記的這種力量,記憶力好,能把這經文都記住了,但是不相應,不去思索,不去修行,這是沒有用的。愛道,是這修道人以爲這道可真是好啊!但他不明白道本來就是自心,沒有離開自心,那麼他就向心外再另外找一個道。雖然有愛道,愛慕這道的心,但是向外馳求,這也是不對的。“道必難會”:你這麼樣子向外馳求,這道你一定不明白,一定遇不著。你遇不著道,你也不會明白道的,因爲你越跑越遠嘛!

  “守志奉道”:怎麼叫守志呢?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馳求,所謂求諸己,不求諸人,求內不求外。求這個內念念要覺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趨向菩提心,連名利心也沒有,不求名,也不求利,這就是守志。奉道,什麼叫奉道呢?奉道就是奉持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離心,念念能體會自己的心源,心的本體,不會向外馳求,不向外邊去找,這就叫奉道。“其道甚大”:你若這樣修行,這道自然會成就得很大的。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是說明隨喜的功德,自己也有利益,他人也有利益,所以這福也沒有窮盡。

  “佛言”:佛說,“睹人施道”:你看見人家做布施。這布施有叁種:財施:財施又叫資生施,什麼叫資生施呢?就是資養你生活的這種布施,這種布施就要用財施。財,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布施這些,都是內施,屬于身內的。外財是金銀財寶、國城妻子,布施這些,就是外施。你有金子,也可以布施給人;有銀子,布施給人;有一切的財寶,布施給人;你有國家,也可以讓給人;你有城市,可以布施給人;有太太,也可以布施給人;有兒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這是外邊的。內裏邊的,你的頭,也可以布施給人;目,眼睛;腦,頭裏邊的腦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髓是骨髓,都可以布施給人;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給人。以上是財施。法施:法施就是講戒、定、慧叁學,以這種種的法,來布施給人,令人得到種種的利益。

  第叁、無畏施:這無畏施就是人有了什麼災難,有什麼很恐懼的事情,你能把他恐懼的這種痛苦,給拔除了,這是無畏施。

  你看見有人布施,能“助之歡喜”:你若能隨喜和贊歎,“得福甚大”:得福報是很大的,這時候有些愚癡的人說:“哦!我做布施,旁人隨喜就能得那麼大的福報,那我這福報不是沒有了嗎?”因爲恐怕有愚癡的人這樣想,所以就設一個問答。

  “沙門問曰”:有一個沙門來問。“此福盡乎”:這福會不會沒有了呢?就說本來做布施的這個人,他能有福,但旁人隨喜也得福很大,那他這福還會不會有呢?是不是會被旁人都把這福給搶去了呢?

  “佛言”:佛又說了,“譬如一炬之火”:好像有一個燈火,有一個火燭。“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這兒只有一個火種,有百千個人,都用這個火種,來點火分取。分取就是分取了這個火。“熟食除冥”:熟食,就是用這火來做飯;除冥,用這火來把黑暗除去了。“此炬如故”:那麼原來的火炬,還是像原來一樣,它不會沒有了。“福亦如之”:這福報啊!也像這樣子。這就是說人以布施來修道,修了道,將來會證果。熟食是譬喻,譬如證果。除冥,就是除去業障、報障、煩惱障這叁障的惑,除去叁障的這種迷惑,這就是除冥。

  就是說你有這布施的功德,你會證果,旁人也會證果。你會消除這叁障,旁人、其他隨喜的人,也會消除這叁障,這功德是誰也不會沒有的。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一段文是本經的第十一章,比較一下福田的勝劣,令人知道供養的勝劣。

  “佛言”:所以佛說,“飯惡人百”:你想行布施,前邊雖然是說布施,但是對于布施,你也要知道怎麼樣布施才是重要的。種福田,你若不會種,也不合法,不懂得種福的法,那麼你種了也沒有福。所以說,飯惡人百,你布施飯給一百個惡人,“不如飯一善人”:你還不如布施飯給一個善人那個福田多。爲什麼呢?你給一百個惡人飯吃,他們吃飽了飯,也只知道去做惡事,變成他們所做的惡事,都是你幫助的,你是一個幫凶了,你幫助他們做惡,幫助他們做壞事。而你若給一個善人飯吃,布施飯給他吃呢,他吃飽了,他去做好事,他所做的好事,可以說都是你成就他做的好事。所以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你布施飲食、財寶,這個飯也就包括一切布施的緣在裏頭了。甚至于你布施頭目腦髓,幫助人做善事,你把生命都布施出來了,那麼他做的善事都是你成就他的。你若幫助惡人,你布施生命,那反而造罪了。所以你飯一千個善人,這善人就是不做惡事的善人。“不如飯一持五戒者”:你不如布施給一個持五戒的人這個功德大。

  “飯持五戒者萬”:你布施飯給持五戒的這個人,持五戒就是皈依叁寶、受持五戒、修十善的這個人。你布施一萬個受五戒的這種人,“不如飯一須陀洹”:你不如供養飯給一個證初果須陀洹的聖人那個功德大。

  “飯百萬須陀洹”:你供養百萬個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不如飯一斯陀含”:你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二果斯陀含的聖人。因爲初果不知道二果的境界,初果是破見惑,二果是破欲界六品的思惑,這前面都已經講過了。所以你供養飯給二果斯陀含,比給那初果須陀洹的功德更大的。

  “飯千萬斯陀含”:你供養飯給千萬個斷了欲界六品思惑的二果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不如供養飯給一個叁果阿那含的聖人。叁果阿那含,也就是把欲界九品的思惑全都斷了,才證叁果。

  “飯一億阿那含”:你供養飯給這一億證叁果阿那含的聖人,“不如飯一阿羅漢”:不如供養飯給一個阿羅漢的功德大。

  “飯十億阿羅漢”:你供養飯給十億這麼多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又不如供養飯給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叫緣覺,阿羅漢叫聲聞。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緣覺是在有佛出世時,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在無佛出世時,觀一切萬物幻化無常的這種境界而悟道的,這叫獨覺。所以你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位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供養百億那麼多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不如供養一位佛。叁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無論哪一位佛,你都供養他。

  “飯千億叁世諸佛”:供養飯給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也不如你供養飯給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者。無念,念而無念;無住,住而無住;無修,修而無修;無證,證而無證,這個就都到圓教初地的果位上了,這些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這種能力了。

  所以我們供養,應該要知道供養的理,知道供養哪一類人有什麼好處,因此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你若親近惡知識,就學得邪知邪見;你若親近善知識,就會學得正知正見。你若供養那惡人,就造罪了;你供養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言”:佛又說了,“人有二十難”: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怎麼叫難呢?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那麼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貧窮布施難”:你若有錢,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來做布施的,因爲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爲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

  講到貧窮布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他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麼一個小破房子住,可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個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怎麼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裏…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