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沒有了,這叫無念。一點虛妄的行爲也沒有了,這叫無爲、無作。“非修非證”:這時候所作已辦,已經修到了極點,所以無可修了。修無可修,這叫非修。證無可證,已經得到道的本體,已經證果了,不用再證了,這叫非證。
“不曆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經曆,豁然間就超越了。“而自崇最”:而自己這種的果位是很崇高的。“名之爲道”:這叫什麼呢?這是一個得道的沙門,他就是這樣子的。
第叁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這是四十二章經的第叁章,贊歎頭陀的勝行,你能行頭陀這種殊勝的行,才能證道果。
“佛言”:這是佛說的話,佛說了什麼呢?說“剃除須發”:出家人把須也剃去了,頭發也剃去了。“而爲沙門”:而做爲一個沙門,這就是出家人。“受道法者”:受道就是修道的這個人,要把道受之于心,也要修法。修道法的這種人,要“去世資財”:把世間的財都不要了它,所以我們這兒有幾個出家人持銀錢戒,這是最好的,這就是去世資財。世間爭鬥都因爲財而發生的。你看!國與國戰、家與家爭、人與人鬥,這互相都是因爲利。你能去世資財,把世間這一切貴重的東西都不要了。
“乞求取足”:每一天托缽乞食,吃飽了就算了。乞求,去托缽乞食。取足,吃完了就夠了,也不貪,也不多吃。“日中一食”:只是一天吃一餐。“樹下一宿”:住就在樹下住。同一樹下只住一宿,最多不超過叁宿。“慎勿再矣”:你要謹慎,不要再多求了。再矣,就是不要再多求其他的東西了。
“使人愚蔽者”:使人愚癡,這就好像心裏生了草似的,被草、石頭給壓住了。愚蔽是愚癡蒙蔽,蔽就好像太陽光被雲遮上了一樣,給蔽住了。所以,使你愚癡不明白事的是什麼呢?“愛與欲也”:就是這個愛和這個欲,教你愚癡的。你說你不愚癡嗎?你若不愚癡,爲什麼你受了戒,還要犯戒?你若不愚癡,爲什麼一切不應該做的事情,你都要去做?就因爲這愛和欲。愛,也看不破;欲,也放不下。因爲你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不得自在;你若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那時候,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什麼都是很好的,什麼都沒有問題,也可以說是 Everything is OK.(什麼都好!)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說的是善惡無性。你做善、做惡,就好像把手掌反掌這麼容易,隨你自己去做。
“佛言”:佛說,“衆生以十事爲善”:有十種是衆生可以做的善事。“亦以十事爲惡”:雖然可以做善事,如果你做得不對,就變成惡事了。你做得對了,就是善事;做得不對,就是惡事。“何等爲十”:這十種都是什麼呢?“身叁”:身有叁種。“口四”:口有四種。“意叁”:意有叁種。
“身叁者,殺盜淫”:身的叁樣是什麼呢?就是殺、盜、淫。什麼叫殺呢?殺,就是斷絕物命,把衆生的生命給斷絕了,這叫殺。盜,怎麼叫盜呢?就是不予而取,名爲盜。這東西,你沒有得到人家許可,就把它拿走了,這就是盜。淫,就是男女交會,男女互相行淫欲的行爲,這叫淫。
“口四者”:口四種的事是什麼呢?“兩舌”:並不是一個人生兩個舌頭,他是說兩種話,對張叁就說李四;對李四又講張叁,就像兩頭蛇。“惡口”:是罵詈、咒咀,就是說人家的壞話。“妄言”:就是打妄語,說出不實在的話。“绮語”:是說一些個沒有意義的話。講這些輕薄、邪知邪見、不正當的話,這都叫绮語。
“意叁者”:意有叁種,是什麼呢?就是“嫉恚癡”:嫉,是妒忌,就是不願意他好,人家若好了,就生了一種妒忌心。恚,就是嗔恚。驕慢、懷恨、殘忍、暴力,這都是嗔恚。癡,就是愚癡。對事理他分別不清楚,所以叫愚癡。
“如是十事”:像前邊這些事。“不順聖道”:若不遵循聖道,不照著善道去做,“名十惡行”:這叫十種惡行。“是惡若止”:這十種惡若停止了,“名十善行耳”: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嫉妒、不嗔恚、不愚癡、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妄言,這叫十善行耳。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這一段文是第五章,勸勉人有過能改,改過自新。你有過若不能改,那過是永遠存在的;你若能改過自新,罪就消滅了,沒有了。
“佛言”:佛又說了,“人有衆過”:這個衆過就包括所有一切的過失,一切的罪過。“而不自悔”:你有什麼罪過,自己若不改悔,還覆諱過失,就是掩藏遮蓋自己的過錯,不教人看見,不教人知道,這叫不知而不自悔,自己不知道忏悔。“頓息其心”:你不知道忏悔,你把改過的心頓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沒有改過的心。“罪來赴身”:你停止你這改過的心啊,等這罪來到你身上的時候,“如水歸海”:就好像那小水流入大海一樣,“漸成深廣”:漸漸地小過也變成大過了;小罪也變成大罪了;輕的業障也變成重的業障了,所以就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假設人有過,彌天大罪,一悔便消。罪業有天那麼大,這叫彌天大罪。你罪業和天一樣地大,若是能忏悔,這罪就消滅了,沒有了。“自解知非”:你要忏悔,自己解開罪業這個結,知道自己的錯誤。“改惡行善”:你改種種的惡行,變成善行,做善事。“罪自消滅”:你若能改過自新,那罪孽就消滅了,就沒有了。“如病得汗”:就像什麼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時候,出了一身汗,那病就好了。“漸有痊損耳”:漸漸地這病就會痊愈了,病就都沒有了。
第六章 忍惡無嗔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這是第六章,說明了善能勝惡,惡不能勝善。所以前邊那章教人止惡行善,改過自新。但又恐怕有這種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惡人來擾亂,所以佛又說這一章經。
“佛言”:佛說。“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這惡人聽見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來給你麻煩。擾亂就是給你添麻煩,來破壞你做善事。“汝自禁息”:這個時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靜,很鎮靜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緊張)。
“當無嗔責”:你不要生嗔恨心,也不要責罵他,不要說他不對。“彼來惡者”:那麼這個來擾亂你,破壞你,給你麻煩的人。“而自惡之”:他是給他自己麻煩,破壞他自己,他是和他自己過不去,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有一個明鏡似的,在這明鏡裏頭現出很醜陋的一個相貌,這很醜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鏡子裏現出來的,不是鏡子本身是醜陋的。
這就是說惡人怎麼樣壞,也是他自己的,壞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沒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麼樣啊?你就和他歸夥了,你也變成惡人,和他一個樣子。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爲惡。
這是第七章,證明前邊惡者自惡,是惡他自己,所以佛又舉出一個譬喻來說。
“佛言”:佛說,“有人開吾守道”:有人聽見佛是一個守護修道的人。“行大仁慈”: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門。“故致罵佛”:他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默不對”:佛聽見他罵,默然不出聲、不講話。“罵止”:等他罵停止了。“問曰”:佛就問他了,“子以禮從人”:說你用禮貌來對待人。“其人不納”:那個人不接受你的禮貌。“禮歸子乎”:濠個禮是不是還回到你自己那兒去呢?還歸到你自己身上嗎?
“對曰,歸矣”:罵佛的這個人說,不錯!是還回來到我這兒。對方若不接受我行這個禮,這個恭敬,我就把它拿回來。
“佛言”:佛又說了,“今子罵我”:子,就是你。你現在來罵我,“我今不納”:我不接受你這個罵。你罵我,我也如如不動;你不罵我,我也沒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這個罵的境界轉,我不納你的,不接受你的。“子自持禍”:你罵我,你是不對的,但是你一定有禍患的。“歸子身矣”:把這禍歸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猶響應聲”:就好像你打一個響,就有個聲。如“影之隨形”:好像身影隨著形似的,這個禍一定是跟著你跑的。“終無免離”:你沒有法子免離你罵我的這個禍。“慎勿爲惡”: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惡事。
第八章 塵唾自汙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八章的經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惡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輕慢人,也就是輕慢自己;你對人家不好,也就是對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說,“惡人害賢者”:惡人就是做種種壞事的人,賢者就是賢而有德的人。這沒有道德的惡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賢人。“猶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對天吐口水一樣。“唾不至天”:這口水不會到天上。這也就是說惡人想害賢人,是害不了賢人的。“還從己墮”:你這口水還要慢慢落到自己的臉上。你做惡人,害賢人,你雖然用方法來害他,到時候,還是害自己。因爲世界上始終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風揚塵”:逆風,就是迎風,你對著風來揚塵。“塵不至彼”:這個塵不會到前邊去,到對面去。“還坌己身”:這塵還是都落回到自己身上來。
“賢不可毀”:賢人是不可毀謗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