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P8

  ..續本文上一頁鏡子一樣。“垢去明存”:塵垢去了,沒有了,那明就現出來了。現出來的明,就是

  宿命通。“斷欲無求”:你把欲念斷了,無所求了,到無所求處,什麼也不求了。“當得宿命”:能這樣子,你就會得到宿命通。所以我們人修道,一定要沒有一切雜念,沒有妄想。你要是能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你修什麼法門,都很快會成功的。你若盡有一些妄想、雜念、貪嗔癡,在肚子裏頭裝滿了,那當然你修什麼法門也不相應了。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修行的人,一定要先斷欲去愛,把這欲念先斷了它。再無求,什麼也不求了。你有所求就是苦,無論求什麼,求不到,就有個求不得苦。所以這一點是我們各位要注意的。

  修行修什麼?修行就是把我們的妄想修沒有了,欲念修沒有了,這就是有功夫了。你把你這些嫉妒、障礙、貪嗔癡,都打掃幹淨了,就會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爲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第十四章是說明善,沒有什麼能比得過真正的修行,這是最善的。大,就是證得真實的理,這是最大的。

  “沙門問佛”:有一位沙門就請問佛。“何者爲善”:什麼是最好的事情呢?是應該做的事情呢?“何者最大”:什麼事情是最偉大的,最要緊的?是最應該做的呢?

  “佛言”:佛答覆他的問題,就說,“行道守真者善”: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門外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呢?就是不自私,大公無私,忘人無我的。不要有一個自己,要沒有自私心,沒有自利心,一舉一動都是行菩薩道,利益衆生。

  自己明白了,也想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利益,也願意其他人得到利益,不是自私自利的。能這樣子,這是最善的。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虛妄、不實在的那種法。修行要明白真理;不明白真理,那就不是守真,能守真這才是最好的。

  “志與道合者大”:你的志願和你所修行的道合而爲一,你能證果,得聖人果,或者證阿羅漢果,或者行菩薩道,這都是最大的。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五章告訴人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能滅一切的垢,明白得也遠。

  “沙門問佛”:又有一位沙門請問于佛。“何者多力”:什麼事情是最多,力量最大的呢?“何者最明”:什麼事情是最明了呢?最有智慧呢?

  “佛言”:佛答覆這問題,就說了,“忍辱多力”:若能忍辱,你那力量就大;若不忍辱,就沒有力量,你忍辱的這種力量,是沒有窮盡的。爲什麼它這力量大呢?因爲“不懷惡故”:它就是一種善的力量,沒有惡的力量在裏頭,完全是善的,不懷惡故。因爲你是善的,這力量就沒有窮盡。

  所謂柔能克剛,軟的能克硬的;弱能勝強,軟弱的能把剛強的勝了。我常跟大家講,牙爲什麼會掉呢?就因爲它硬;舌頭爲什麼不掉呢?就因爲它軟。你就算活到幾百歲,碰見的人都是掉牙的,沒有人掉舌頭的。舌頭就因爲它軟,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兼加安健”:又兼上它還平安、健康、健全。

  “忍者無惡”:能忍耐的人,一定不會做惡的。“必爲人尊”:你不做惡,一定會得到人的尊敬。“心垢滅盡”:你心裏的自私自利、貪嗔癡,種種染汙的念頭,那些欲心,要是把它滅盡了,就“淨無瑕穢”:你清淨得一點毛病也沒有,一點瑕疵也沒有,一點染汙的心也沒有,就只是清淨心。“是爲最明”:你若能把心裏的黑暗去盡了,這才是最光明的,最有智慧的。

  “未有天地”:在沒有天地以前,“逮到今日”:到現在。“十方所有”:就是從無始以來,十方所有的,“無有不見”:沒有看不見的。“無有不知”:也沒有不知道的,就是從無始劫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知道。“無有不聞”:也沒有一件事情沒有聽過。“得一切智”:爲什麼能這樣子呢?就因爲你得到一切智。“可謂明矣”:這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明了,真正有智慧了。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衆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第十六章說明了我們一般人的心,心水本來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攪渾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麼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愛欲。這愛欲障著我們不明心見性,障著我們不能見道,就是不能證果。證得初果就是見道位,也就是見道了。

  “佛言”:佛說,“人懷愛欲”:這個法爲西方人講,是很講不通的,西方人無論什麼都講愛、講欲。尤其是天主教、耶稣教——主啊!愛我,我啊!愛主。和主搞成戀愛,這就像男女戀愛似的。天主教、耶稣教,那修女說是和主married(和主結婚了),這真是根本就不懂得道。人懷愛欲,人所懷抱著,心裏所懷念的就是愛和欲,什麼都講愛,什麼都講欲。“不見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邊修,就一邊丟;一邊教你沒有愛欲,你這邊愛欲就更多一點。

  “譬如澄水”:你有愛欲來襲不見道,就譬如什麼呢?譬如那澄清的水,“致手攪之”:用手把這澄清的水攪渾了它,因爲這水裏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塵在裏頭。你若沒有微塵,你攪它,它也不會渾的。這微塵是什麼呢?就是愛欲。這愛欲就像水裏的微塵似的;生這個愛欲心,就譬如你用手來攪。“衆人共臨”:所有的人,都來到這水的旁邊,共臨于水,就是站在水的旁邊。“無有睹其影者”:誰也看不見這水裏有自己的影子,爲什麼呢?就因爲你攪渾了嘛!爲什麼你不見道呢?也就因爲你這愛欲渾了嘛!

  “人以愛欲交錯”:人啊,一天到晚想這個愛,想這個欲,想這種不幹淨的東西。交錯,就是想來想去都是這個東西。“心中濁興”:在你心裏頭,智慧水渾了,沒有智慧了,這是濁興起了。“故不見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來修去,也不證果,也不見道,爲什麼呢?就因爲你有愛欲心;你若沒有愛欲心,很快就會見道了。

  所以佛說“汝等沙門”:這汝等沙門,連我們現在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呢!“當舍愛欲”:都應該把這個愛和欲舍了它,這舍愛欲,不是說:“噢!我很討厭的,我見到女人就發脾氣,趕她走。”不是那樣子。那要怎麼樣呢?要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不需要討厭她,但是也不動心,不動念頭。當舍愛欲,“舍”就是布施出去了,好像你布施錢給人,你已經布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給誰吃?舍給你爸爸,舍給你媽媽。“愛欲垢盡”.愛和欲念這種邋遢汙濁的垢若是沒有了,“道可見矣”:你所修的道,就可以見道了,就可以證果了。

  第十七章 明來暗榭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顯出無明是沒有體性的,因爲沒有體性,所以它一滅就滅了,你一見道,無明就會滅了。

  “佛言”:所以佛說“夫見道者”:所說見道的這個人。“譬如持炬”:就好像有一個人拿著一把火炬一樣。“入冥室中”:到這黑暗的房子裏邊去。“其冥即滅”:這黑暗即刻就沒有了。“而明獨存”:而這光明就存在了,因爲你有火炬。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這無明。無明就是這一個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這黑暗的房子也會變成光明了,所以說而明獨存。

  “學道見谛”:學道能見到真理的這種人。“無明即滅”:你那無明即刻就沒有了。“而明常存矣”:無明既然滅了,智慧就會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第十八章說明了念、修行和有無這種的關系。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佛說,我這個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沒有一個念,連沒有念的這個念,都沒有的,所以叫念無念念。“行無行行”:在我這法裏頭,修行也是用的無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執著,要和沒有修行是一樣的,連那沒有修行的那個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無言言”:言就是所說的這個語言,也不要執著這語言,把沒有執著語言的那種意思、那種念,也都沒有了。“修無修修”:修的時候也是修的無功用道,修而無修,證而無證。就是修道,也沒有一個修道那個修的思想,這些都要沒有的,這就是沒有一切執著,把一切執著都空了,連那個空都要空了它。

  “會者近爾”:你若會得,會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與道相近了。近爾,就是相近了,不會遠了。“迷者遠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這個道理,就離道很遠了。那麼道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告訴你們,這是“言語道斷”:說也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到,言語道斷,說不出來這個妙處,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所要想的也沒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爲物也是真如的本體。這時候你若能會得這種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真如的本體,所以就不爲物所拘了。“差之毫厘”: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絲、一毫、一厘那麼多,就“失之須臾”:在很快、很短的時間內就丟了,就找不著了。所以要自己把這種執著破了,就能得到這種境界。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觀“一切唯心造”這種道理,要把虛妄的去了,存這實在的。天覆著我們,在上邊;地載著我們,在下邊,對凡夫來講,這都是常住的、不壞的。可是這並不是常住不壞的,它也是有這種新陳代謝,它不是常的。

  “佛言”…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念光明就是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