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镜子一样。“垢去明存”:尘垢去了,没有了,那明就现出来了。现出来的明,就是
宿命通。“断欲无求”:你把欲念断了,无所求了,到无所求处,什么也不求了。“当得宿命”:能这样子,你就会得到宿命通。所以我们人修道,一定要没有一切杂念,没有妄想。你要是能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你修什么法门,都很快会成功的。你若尽有一些妄想、杂念、贪嗔痴,在肚子里头装满了,那当然你修什么法门也不相应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修行的人,一定要先断欲去爱,把这欲念先断了它。再无求,什么也不求了。你有所求就是苦,无论求什么,求不到,就有个求不得苦。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各位要注意的。
修行修什么?修行就是把我们的妄想修没有了,欲念修没有了,这就是有功夫了。你把你这些嫉妒、障碍、贪嗔痴,都打扫干净了,就会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四章是说明善,没有什么能比得过真正的修行,这是最善的。大,就是证得真实的理,这是最大的。
“沙门问佛”:有一位沙门就请问佛。“何者为善”:什么是最好的事情呢?是应该做的事情呢?“何者最大”:什么事情是最伟大的,最要紧的?是最应该做的呢?
“佛言”:佛答覆他的问题,就说,“行道守真者善”: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门外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就是不自私,大公无私,忘人无我的。不要有一个自己,要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一举一动都是行菩萨道,利益众生。
自己明白了,也想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利益,也愿意其他人得到利益,不是自私自利的。能这样子,这是最善的。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虚妄、不实在的那种法。修行要明白真理;不明白真理,那就不是守真,能守真这才是最好的。
“志与道合者大”:你的志愿和你所修行的道合而为一,你能证果,得圣人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行菩萨道,这都是最大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第十五章告诉人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能灭一切的垢,明白得也远。
“沙门问佛”:又有一位沙门请问于佛。“何者多力”:什么事情是最多,力量最大的呢?“何者最明”:什么事情是最明了呢?最有智慧呢?
“佛言”:佛答覆这问题,就说了,“忍辱多力”:若能忍辱,你那力量就大;若不忍辱,就没有力量,你忍辱的这种力量,是没有穷尽的。为什么它这力量大呢?因为“不怀恶故”:它就是一种善的力量,没有恶的力量在里头,完全是善的,不怀恶故。因为你是善的,这力量就没有穷尽。
所谓柔能克刚,软的能克硬的;弱能胜强,软弱的能把刚强的胜了。我常跟大家讲,牙为什么会掉呢?就因为它硬;舌头为什么不掉呢?就因为它软。你就算活到几百岁,碰见的人都是掉牙的,没有人掉舌头的。舌头就因为它软,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兼加安健”:又兼上它还平安、健康、健全。
“忍者无恶”:能忍耐的人,一定不会做恶的。“必为人尊”:你不做恶,一定会得到人的尊敬。“心垢灭尽”:你心里的自私自利、贪嗔痴,种种染污的念头,那些欲心,要是把它灭尽了,就“净无瑕秽”:你清净得一点毛病也没有,一点瑕疵也没有,一点染污的心也没有,就只是清净心。“是为最明”:你若能把心里的黑暗去尽了,这才是最光明的,最有智慧的。
“未有天地”:在没有天地以前,“逮到今日”:到现在。“十方所有”:就是从无始以来,十方所有的,“无有不见”:没有看不见的。“无有不知”:也没有不知道的,就是从无始劫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知道。“无有不闻”:也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听过。“得一切智”:为什么能这样子呢?就因为你得到一切智。“可谓明矣”:这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明了,真正有智慧了。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说明了我们一般人的心,心水本来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搅浑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么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爱欲。这爱欲障著我们不明心见性,障著我们不能见道,就是不能证果。证得初果就是见道位,也就是见道了。
“佛言”:佛说,“人怀爱欲”:这个法为西方人讲,是很讲不通的,西方人无论什么都讲爱、讲欲。尤其是天主教、耶稣教——主啊!爱我,我啊!爱主。和主搞成恋爱,这就像男女恋爱似的。天主教、耶稣教,那修女说是和主married(和主结婚了),这真是根本就不懂得道。人怀爱欲,人所怀抱著,心里所怀念的就是爱和欲,什么都讲爱,什么都讲欲。“不见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边修,就一边丢;一边教你没有爱欲,你这边爱欲就更多一点。
“譬如澄水”:你有爱欲来袭不见道,就譬如什么呢?譬如那澄清的水,“致手搅之”:用手把这澄清的水搅浑了它,因为这水里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尘在里头。你若没有微尘,你搅它,它也不会浑的。这微尘是什么呢?就是爱欲。这爱欲就像水里的微尘似的;生这个爱欲心,就譬如你用手来搅。“众人共临”:所有的人,都来到这水的旁边,共临于水,就是站在水的旁边。“无有睹其影者”:谁也看不见这水里有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搅浑了嘛!为什么你不见道呢?也就因为你这爱欲浑了嘛!
“人以爱欲交错”:人啊,一天到晚想这个爱,想这个欲,想这种不干净的东西。交错,就是想来想去都是这个东西。“心中浊兴”:在你心里头,智慧水浑了,没有智慧了,这是浊兴起了。“故不见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有爱欲心;你若没有爱欲心,很快就会见道了。
所以佛说“汝等沙门”:这汝等沙门,连我们现在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内呢!“当舍爱欲”:都应该把这个爱和欲舍了它,这舍爱欲,不是说:“噢!我很讨厌的,我见到女人就发脾气,赶她走。”不是那样子。那要怎么样呢?要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需要讨厌她,但是也不动心,不动念头。当舍爱欲,“舍”就是布施出去了,好像你布施钱给人,你已经布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给谁吃?舍给你爸爸,舍给你妈妈。“爱欲垢尽”.爱和欲念这种邋遢污浊的垢若是没有了,“道可见矣”:你所修的道,就可以见道了,就可以证果了。
第十七章 明来暗榭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显出无明是没有体性的,因为没有体性,所以它一灭就灭了,你一见道,无明就会灭了。
“佛言”:所以佛说“夫见道者”:所说见道的这个人。“譬如持炬”:就好像有一个人拿著一把火炬一样。“入冥室中”:到这黑暗的房子里边去。“其冥即灭”:这黑暗即刻就没有了。“而明独存”:而这光明就存在了,因为你有火炬。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这无明。无明就是这一个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这黑暗的房子也会变成光明了,所以说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无明即灭”: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而明常存矣”:无明既然灭了,智慧就会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八章说明了念、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说,我这个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连没有念的这个念,都没有的,所以叫念无念念。“行无行行”:在我这法里头,修行也是用的无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执著,要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连那没有修行的那个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无言言”:言就是所说的这个语言,也不要执著这语言,把没有执著语言的那种意思、那种念,也都没有了。“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修道,也没有一个修道那个修的思想,这些都要没有的,这就是没有一切执著,把一切执著都空了,连那个空都要空了它。
“会者近尔”:你若会得,会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与道相近了。近尔,就是相近了,不会远了。“迷者远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这个道理,就离道很远了。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你们,这是“言语道断”: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言语道断,说不出来这个妙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所要想的也没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为物也是真如的本体。这时候你若能会得这种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所以就不为物所拘了。“差之毫厘”: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一毫、一厘那么多,就“失之须臾”:在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丢了,就找不著了。所以要自己把这种执著破了,就能得到这种境界。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这种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存这实在的。天覆著我们,在上边;地载著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它也是有这种新陈代谢,它不是常的。
“佛言”…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