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夜精進。總而言之,勇猛精進,所謂“業精于勤”。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5、禅波羅蜜:禅譯爲靜慮。把思慮靜下來,也就是淳止妄想。修到如如不動之境,才能得到了了常明之地。這時,任運自在,隨心所欲,不受一切的限製,所謂“神通妙用”。
6、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爲智慧。因爲般若含有叁義,所以不翻。(一)文字般若:就是一切經典。(二)觀照般若:就是用文字來觀照一切境界,才能了解真實義。(叁)實相般若:因文字般若而啓發觀照般若;因觀照般若而契合實相般若。此叁項有連帶的關系。
7、方便波羅蜜。8、願波羅蜜。9、力波羅蜜。10、智波羅蜜。此四種波羅蜜,皆由般若分出,合爲十種波羅蜜法門,這是菩薩所修的行門。
菩薩道的行者,不但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且還要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才是行菩薩道。何謂四無量心?就是:1、慈:令一切衆生快樂。2、悲:拔一切衆生的苦難。3、喜:就是歡喜。歡喜人家所得到快樂的事。4、舍:就是布施。布施人家所需要的東西。何謂四攝法?就是:1、布施:樂財者以財施,樂法者以法布施。2、愛語:用親切的軟語,來安慰衆生,令衆生心生安慰好感。3、利行:起身口意行,利益勸慰衆生。4、同事:與應度的衆生,做同樣的事,令生向善心。將四攝法和四無量心配合起來,才是行菩薩道。
又要修叁十七品助道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總計叁十七品。此法在小乘爲正道,在大乘爲助道,在佛乘也不是正道,也不是助道;反之,也是正道,也是助道。因爲佛乘是圓教,即是圓融無礙的教,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淨藏和淨眼二位菩薩,對于十波羅蜜法、四無量心、叁十七品助道法,皆明了通達,無所障礙。
又得菩薩淨叁昧。日星宿叁昧。淨光叁昧。淨色叁昧。淨照明叁昧。長莊嚴叁昧。大威德藏叁昧。于此叁昧。亦悉通達。
淨藏和淨眼二位菩薩又證得各種菩薩叁昧。叁昧譯爲正定正受。1、淨叁昧:就是圓淨叁垢。何謂叁垢?就是貪嗔癡,或者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把此叁垢都清淨了。2、日星宿叁昧:日譬如實智,星譬如權智,權實無二,叫做日星宿叁昧。3、淨光叁昧:本性清淨,現出無量光明。4、淨色叁昧:本身清淨,現出一切色。5、淨照明叁昧:淨是叁昧的體,照明是叁昧的用。也就是自性清淨,照明一切。6、長莊嚴叁昧: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叁昧。7、大威德藏叁昧:大威服衆,大德利生,也就是十力的威德。二位菩薩對于這七種叁昧,完全通達無礙。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衆生故。說是法華經。
在這個時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想引導妙莊嚴王入佛智,以及慈悲愍念一切衆生的緣故,所以講解妙法蓮華經的真實義,此經是成佛的經典,故稱爲經中之王。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衆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在這時,淨藏和淨眼二菩薩,來到母親(淨德夫人)的處所。合起掌(十指合並在一起)來,向他們的母親說:“我們願意請母親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道場,去聆聽妙法蓮華經。我們應當侍從母親一起去佛所,親近、供養、禮拜這位佛。爲什麼呢?因爲這位佛,現在于一切天入大衆中,正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機會難遇,我們應該聽受,不可錯過成佛的機會。”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淨德夫人告訴二子說:“你們的父親,他不信佛法,而信受外道長生不老、出玄入牝的邪法,深信執著婆羅門法。你們應該前往父所,對他說明這件消息,和他一同去佛所,聆聽妙法蓮華經。”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淨藏和淨眼二位王子,乃合其掌來,對母親說:“我們在往昔修行菩薩道,已經是法王之子,可是不幸,生在這個邪見之家,我們要令其改變爲正見之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爲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淨德夫人又對兩個兒子說:“你們應當有孝順之心,憂念你們的父規,他在往昔的時候,是我們的護法。我們現在是來度他成佛,他迷著外道,不肯信正道。你們應爲他現種種神變,他看見你們的神通變化,其心必定清淨,就會覺悟。或者會聽信我們的話,一起同往佛所,聆聽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講法華經。”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于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複現小。小複現大。于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妙莊嚴王的兩個兒子,思念父親的緣故,欲度其父改邪歸正,乃至父所,踴身在虛空中,有七棵多羅樹(約有四十九丈)那樣之高,現出種種神變。在虛空中,行住坐臥,非常自在。在身上出水,在身下出火。或者在身下出水,在身上出火。水火互相和合,沒有沖突。或者現出大身,遍滿虛空。或者大身現小身,小身現大身,變化莫測。令見者歎爲觀止,得未曾有。此身在虛空消滅,忽然落地。入地如同入水一樣的容易,履水如同在陸地上走一樣的方便。可以說任運自在,隨心所欲。兩位王子現出這種種神通變化,目的是令其父王心中清淨,能生信解佛法之心,放棄外道法之戀著。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爲是誰。誰之弟子。
這時候,妙莊嚴王看見兩個兒子,有這樣的神力,變化無窮,心生大歡喜,得到從來未見過這樣奧妙的境界。于是合掌,向二子問:“你們的師父是誰?你們是誰的弟子?”
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間天人衆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淨藏和淨眼二位菩薩,乃向妙莊嚴王說:“大王!那位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現在于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爲一切世間天人大衆,廣說妙法蓮華經。他就是我們的師父,我們就是他的弟子。”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妙莊嚴王對兩個兒子說:“我現在想去見你們的師父。你們有這樣的神通,你們的師父,他的神通必定更不可思議,我可以和你們一同到佛所,聆聽妙法蓮華經。”
于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住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爲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妙莊嚴王兩個兒子,在虛空中現十八變之後,從虛空降下,來到淨德夫人的住所,合掌向母親說:“母親!我們的父視,現在不信外道之邪知邪見法,而正估佛法、了解佛法。父親現在可以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們爲父親已經大做佛事。希望母親看見及聽到,允許我們兄弟二人到佛所,跟佛出家,修無上道。”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在這個時候,淨藏和淨眼想重新宣說前邊長行的意思,用偈頌向母親說明白。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 ; 我等隨佛學
如優昙缽華 值佛複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我們兄弟二人願意母親慈愛,讓我們出家修道,先作沙門,後成佛道。(沙門譯爲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諸佛出世,不容易遇到。現在有佛出世,我們願意跟佛學習一切佛法。
好像優昙缽羅華,叁千年才開一次華,很難得遇到。遇到佛也是這樣的難。解脫諸法難,也是困難。希望母親答應我們的要求,允許我們出家修道。”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淨德夫人告訴二子說:“好的!我允許你們出家修道。爲什麼呢?因爲佛是很不容易遇著的緣故。盼望你們出家之後,晝夜精進,修行菩薩道。”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
妙莊嚴王兩個兒子,便對父母說:“善哉!父母慈愛我們,允許我們出家修道。因爲不能報父母養育之恩,請父母寬恕未能盡小孝之罪。希望父親和母親,時常到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道場,親近佛、供養佛。爲什麼呢?因爲佛出興于世,若沒有善根的人,是不容易遇到佛。”
如優昙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好像優昙缽羅華一樣,很不容易能遇到開華時。此華即開即謝,時間不長,所謂“昙華一現”。在一瞬間,便消逝了。又好像一只獨眼的烏龜,在大海中,想找浮木之孔,作爲住處,談何容易?有如海底撈針一樣的難。想遇著佛,就是這樣的困難。
因爲我們在宿世所種的福,特別深厚,所以生在有佛住世的時代,遇到佛,聞到法,幸運之至!因爲這個緣故,父母應當聽我們的懇求,令得出家。爲什麼?因爲諸佛難遇,時機難逢,不可錯過良機,要把握機會,出家修道。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于法華叁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于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叁昧。欲令一切衆生離諸惡趣故。
釋迦牟尼佛說:“那時候,妙莊嚴王的後宮,有八萬四千宮娥婇女,她們皆能堪任受持妙法蓮華經。淨眼菩薩對于法華叁昧(權實不二之法),久已通達無礙。淨藏菩薩已經在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叁昧(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惡趣)。欲令一切衆生離開諸惡的緣故。”
其王夫人。得諸佛集叁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妙莊嚴王的夫人,獲得諸佛集叁昧,就是諸佛在定中爲說法。她能曉知諸佛所說秘密…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