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夜精进。总而言之,勇猛精进,所谓“业精于勤”。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禅波罗蜜:禅译为静虑。把思虑静下来,也就是淳止妄想。修到如如不动之境,才能得到了了常明之地。这时,任运自在,随心所欲,不受一切的限制,所谓“神通妙用”。
6、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智慧。因为般若含有三义,所以不翻。(一)文字般若:就是一切经典。(二)观照般若:就是用文字来观照一切境界,才能了解真实义。(三)实相般若:因文字般若而启发观照般若;因观照般若而契合实相般若。此三项有连带的关系。
7、方便波罗蜜。8、愿波罗蜜。9、力波罗蜜。10、智波罗蜜。此四种波罗蜜,皆由般若分出,合为十种波罗蜜法门,这是菩萨所修的行门。
菩萨道的行者,不但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且还要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才是行菩萨道。何谓四无量心?就是:1、慈:令一切众生快乐。2、悲:拔一切众生的苦难。3、喜:就是欢喜。欢喜人家所得到快乐的事。4、舍:就是布施。布施人家所需要的东西。何谓四摄法?就是:1、布施:乐财者以财施,乐法者以法布施。2、爱语:用亲切的软语,来安慰众生,令众生心生安慰好感。3、利行:起身口意行,利益劝慰众生。4、同事:与应度的众生,做同样的事,令生向善心。将四摄法和四无量心配合起来,才是行菩萨道。
又要修三十七品助道法,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总计三十七品。此法在小乘为正道,在大乘为助道,在佛乘也不是正道,也不是助道;反之,也是正道,也是助道。因为佛乘是圆教,即是圆融无碍的教,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净藏和净眼二位菩萨,对于十波罗蜜法、四无量心、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明了通达,无所障碍。
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净藏和净眼二位菩萨又证得各种菩萨三昧。三昧译为正定正受。1、净三昧:就是圆净三垢。何谓三垢?就是贪嗔痴,或者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把此三垢都清净了。2、日星宿三昧:日譬如实智,星譬如权智,权实无二,叫做日星宿三昧。3、净光三昧:本性清净,现出无量光明。4、净色三昧:本身清净,现出一切色。5、净照明三昧:净是三昧的体,照明是三昧的用。也就是自性清净,照明一切。6、长庄严三昧: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三昧。7、大威德藏三昧:大威服众,大德利生,也就是十力的威德。二位菩萨对于这七种三昧,完全通达无碍。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在这个时候,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想引导妙庄严王入佛智,以及慈悲愍念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讲解妙法莲华经的真实义,此经是成佛的经典,故称为经中之王。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在这时,净藏和净眼二菩萨,来到母亲(净德夫人)的处所。合起掌(十指合并在一起)来,向他们的母亲说:“我们愿意请母亲到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的道场,去聆听妙法莲华经。我们应当侍从母亲一起去佛所,亲近、供养、礼拜这位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位佛,现在于一切天入大众中,正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机会难遇,我们应该听受,不可错过成佛的机会。”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净德夫人告诉二子说:“你们的父亲,他不信佛法,而信受外道长生不老、出玄入牝的邪法,深信执著婆罗门法。你们应该前往父所,对他说明这件消息,和他一同去佛所,聆听妙法莲华经。”
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
净藏和净眼二位王子,乃合其掌来,对母亲说:“我们在往昔修行菩萨道,已经是法王之子,可是不幸,生在这个邪见之家,我们要令其改变为正见之家!”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净德夫人又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应当有孝顺之心,忧念你们的父规,他在往昔的时候,是我们的护法。我们现在是来度他成佛,他迷著外道,不肯信正道。你们应为他现种种神变,他看见你们的神通变化,其心必定清净,就会觉悟。或者会听信我们的话,一起同往佛所,聆听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讲法华经。”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妙庄严王的两个儿子,思念父亲的缘故,欲度其父改邪归正,乃至父所,踊身在虚空中,有七棵多罗树(约有四十九丈)那样之高,现出种种神变。在虚空中,行住坐卧,非常自在。在身上出水,在身下出火。或者在身下出水,在身上出火。水火互相和合,没有冲突。或者现出大身,遍满虚空。或者大身现小身,小身现大身,变化莫测。令见者叹为观止,得未曾有。此身在虚空消灭,忽然落地。入地如同入水一样的容易,履水如同在陆地上走一样的方便。可以说任运自在,随心所欲。两位王子现出这种种神通变化,目的是令其父王心中清净,能生信解佛法之心,放弃外道法之恋著。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
这时候,妙庄严王看见两个儿子,有这样的神力,变化无穷,心生大欢喜,得到从来未见过这样奥妙的境界。于是合掌,向二子问:“你们的师父是谁?你们是谁的弟子?”
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
净藏和净眼二位菩萨,乃向妙庄严王说:“大王!那位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现在于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为一切世间天人大众,广说妙法莲华经。他就是我们的师父,我们就是他的弟子。”
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妙庄严王对两个儿子说:“我现在想去见你们的师父。你们有这样的神通,你们的师父,他的神通必定更不可思议,我可以和你们一同到佛所,聆听妙法莲华经。”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妙庄严王两个儿子,在虚空中现十八变之后,从虚空降下,来到净德夫人的住所,合掌向母亲说:“母亲!我们的父视,现在不信外道之邪知邪见法,而正估佛法、了解佛法。父亲现在可以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为父亲已经大做佛事。希望母亲看见及听到,允许我们兄弟二人到佛所,跟佛出家,修无上道。”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在这个时候,净藏和净眼想重新宣说前边长行的意思,用偈颂向母亲说明白。
愿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门 诸佛甚难值 , ; 我等随佛学
如优昙钵华 值佛复难是 脱诸难亦难 愿听我出家
“我们兄弟二人愿意母亲慈爱,让我们出家修道,先作沙门,后成佛道。(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诸佛出世,不容易遇到。现在有佛出世,我们愿意跟佛学习一切佛法。
好像优昙钵罗华,三千年才开一次华,很难得遇到。遇到佛也是这样的难。解脱诸法难,也是困难。希望母亲答应我们的要求,允许我们出家修道。”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净德夫人告诉二子说:“好的!我允许你们出家修道。为什么呢?因为佛是很不容易遇著的缘故。盼望你们出家之后,昼夜精进,修行菩萨道。”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
妙庄严王两个儿子,便对父母说:“善哉!父母慈爱我们,允许我们出家修道。因为不能报父母养育之恩,请父母宽恕未能尽小孝之罪。希望父亲和母亲,时常到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的道场,亲近佛、供养佛。为什么呢?因为佛出兴于世,若没有善根的人,是不容易遇到佛。”
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好像优昙钵罗华一样,很不容易能遇到开华时。此华即开即谢,时间不长,所谓“昙华一现”。在一瞬间,便消逝了。又好像一只独眼的乌龟,在大海中,想找浮木之孔,作为住处,谈何容易?有如海底捞针一样的难。想遇著佛,就是这样的困难。
因为我们在宿世所种的福,特别深厚,所以生在有佛住世的时代,遇到佛,闻到法,幸运之至!因为这个缘故,父母应当听我们的恳求,令得出家。为什么?因为诸佛难遇,时机难逢,不可错过良机,要把握机会,出家修道。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
释迦牟尼佛说:“那时候,妙庄严王的后宫,有八万四千宫娥婇女,她们皆能堪任受持妙法莲华经。净眼菩萨对于法华三昧(权实不二之法),久已通达无碍。净藏菩萨已经在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恶趣)。欲令一切众生离开诸恶的缘故。”
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妙庄严王的夫人,获得诸佛集三昧,就是诸佛在定中为说法。她能晓知诸佛所说秘密…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