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P18

  ..續本文上一頁女人。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犁耶波羅蜜。禅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假設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們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緣故,在八十萬億那由他劫之中,所修行五種波羅蜜(譯爲到彼岸。就是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何謂五種波羅蜜?淺釋如下:

  1、檀波羅蜜:譯爲布施。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有內外兩種: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統統能布施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財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雙修,功德才能圓滿。釋迦牟尼佛曾經“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挂璎珞。雖然很莊嚴,但是自己無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羅漢托空缽,常常乞不到食。爲什麼?因爲他在往昔,沒有修布施的功德,既然沒有結善緣,所以今生受此果報。無畏施就是如有人發生恐懼不幸的事,盡量幫助他解決困難,令他沒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憐愍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圖的心去幫助。

  2、屍羅波羅蜜:譯爲持戒。戒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莫作;防非就是衆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謂“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師,他是律宗初祖。在終南山研究律論,持戒非常認真,一絲不苟,感應天人送飯來供善。由此可證,鬼神也崇拜嚴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頂禮。窺基大師(唯識宗二祖)聞道宣律師受天人供養,他想嘗天人所送的飯,究竟是何味道?于是從長安來到終南山,可是過午不見天人送飯。窺基大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飯來,道宣律師問:“昨天爲何不來?”天人說:“昨天我來到門外,看見室內有位肉身菩薩,其光太燦爛,故不敢進來,所以回去了。”

  學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後,要嚴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輕戒(菩薩戒)。出家人,先受沙彌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爲什麼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條戒?因爲女身障礙多的緣故。

  無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後,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會沈沒于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後必墮于叁惡道中,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後,不守戒律,隨隨便便不守規矩,一定到地獄去受苦,毫無疑問。

  受戒的人,若是在無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開緣,所謂“開遮持犯”。開是開緣,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這裏邊又有很多細節的規定,不能一一說出。

  3、羼提波羅蜜:譯爲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無緣無故來找你的麻煩,或者罵你,或者打你。你能無動于衷,不起無明火,不生報複心,忍之于心,處之泰然。到了這種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則,說的很好聽,絕對不發脾氣。等到境界來考驗,理智控製不住情感,大發雷霆,將平日所修的功德,被無明火燒得幹幹淨淨。所以希望各位,謹之慎之,爲切爲要!

  4、毗梨耶波羅蜜:譯爲精進,就是不懈怠。無論是誦經持咒,或者參禅拜佛,一定要勇猛精進,不可一暴十寒。古時曆代高僧大德,他們都是身心勤精進,證得一切自在。不像我們躲懶偷安,事事不認真修行,更談不到身精進、心精進、晝精進、夜精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裏。要曉得“業精于勤荒于嬉”的哲理。古人雲:“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作爲座右銘。

  5、禅波羅蜜:譯爲思惟修。又譯靜慮。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讓它興風作浪。所以要參“念佛是誰?”的話頭。這是以毒攻毒的辦法,所謂“妄想不生是爲禅”。妄想如浮雲,容易把自性的太陽光遮住,修禅定之力,令心清淨,不生妄想,則菩提現前。

  爲什麼不說般若波羅蜜呢?因爲般若是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機會。現在講的是功德,不是講成佛,所以不講般若。現在這個人,他修這五種波羅蜜,經過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來和如來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較,簡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萬億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數來推算,用譬喻來形容,也是無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幾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來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果位,絕對沒有這種道理。各位注意!佛是不說妄語的聖人,我們要相信佛金口所說的言辭,不可誹謗某經是僞經,不是佛說的。否則,會墮入拔舌地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恐怕在法會中的大衆,不相信這種道理,對于如來壽命長遠,生一念信解心,怎會有這樣大的功德?爲令大衆解除其懷疑,願將前邊長行的義理,用偈再宣講一遍。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無上智慧,在八十萬億劫中,修行五種波羅蜜的法門。這些功德,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那麼大,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于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衆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回向佛道

  在這樣長的時間,布施于佛、供養于佛,以及聲聞、緣覺、菩薩等,用最珍異的飲食,最上妙的衣服,最華麗的臥具,最名貴的醫藥,來供養四聖。用栴檀本所建築的精舍,以及園林來莊嚴環境,令其清淨幽雅。這樣的布施,種種皆是微妙而殊勝,窮盡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以回向功德于佛道。

  若複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于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假使又能嚴持禁戒,清淨圓滿,沒有缺漏之處。欲求無上佛道,一定爲諸佛之所加持及贊歎。守戒如守頭一樣的重要。

  若複行忍辱 住于調柔地 設衆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于增上慢 爲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門,就住在調順柔和之地,絕對不生無明之火。若有不講道理的人,把衆惡加在你的身上,或者誹謗,或者辱罵,甚至毆打,這種逆境界來時,要有定力,不爲境界所轉,所謂“逆來順受”,自然化幹戈爲玉帛。這時,你的心不會妄動。或有比丘和比丘尼,他們認爲自己了不起,懷著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如果被他們所擾亂苦惱,不要生嗔恨心,要心安理得的接受,當做是善知識的開導。如是觀之,自然風平浪靜,不久便雨過天青,相安無事。否則,爆發起來,兩敗俱傷,造成滿城風雨的笑話,所以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若複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于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無數劫 住于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假使又能勤修精進波羅蜜,其志念必需堅固。無論遇到如何的艱難,決定不退轉。在無量億劫中,一心向前精進,永不懈怠。又在無數億劫中,住在寂靜處,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經行,都要攝心收念。除了睡覺以外,平時要將心猿意馬拴住,不讓它們向外奔馳,訓練它們守規矩。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禅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禅定際

  以這種因緣的緣故,所以能生一切禅定。經過八十億萬劫那樣長的時間,安穩住在禅定之中,令心不散亂,精神集中在一處,思惟念佛是誰?這樣逼來逼去,逼到山窮水盡之處,一轉身便是開悟時。

  如是修持一心叁昧禅定之福,誓願求無上佛道。我願得一切智,窮盡一切禅定的邊際,也就是獲得所有禅定的叁昧。

  是人于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于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爲如此

  這個修行的人,他在百千萬億劫之中,修行五種波羅蜜的法門,所得的功德,極爲殊勝。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到我說壽命長遠,乃至生一念信解之心,這種福德勝過前邊所說五波羅蜜的功德。假使有人,沒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時間,出生深信心,所得的福報和八十萬億劫修五波羅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于未來 長壽度衆生

  所有的菩薩,在無量劫以來,修行菩薩道,種植諸善根,他們聽到我所說如來壽命,能信解受持,不生疑悔心。這樣一切人等,頂戴信受這部經典,發願希望佛壽命無量,在未來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同登彼岸。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好像今日之世尊,爲諸釋族之中無上法王。坐在道場之中,如師子吼一般說法,無有恐怖。在證道歌上說:“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佛住世時,提婆達多和阿阇世王聯合害佛,利用醉象的威力,擬將佛踩死。等佛到王舍城中乞食的時候,便放出醉象群,實行他們的詭計。這些狂象直奔…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