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前而來,正在千鈞一發之際,將要到佛前,佛有定力,也不躲也不避,伸手向外,五指頓時變化爲五只獅子,大吼一聲,象群應聲而跪。此種境界,感動臣民皈依于佛。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們在未來世,爲一切衆生所尊敬,將來成佛,坐于道場中,說如來壽量品時,也和世尊說法一樣。”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于此無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一心清淨而無染垢,質直而樸實,博學多聞,研究經典,總持不忘。隨著義理解釋佛所說的言語。得到多聞叁昧和總持叁昧這樣的人,對于妙法蓮華經沒有懷疑,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流通此經。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若有衆生能聞到佛壽命長遠,能了解其中所說的義趣。這個人所得的功德,無可限量。能幫助他生起如來無上的智慧。何況能廣聞妙法蓮華經呢!所得的功德,簡直是不可說了。”
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旛缯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或者教親友來聽法華經,或者自己受持法華經,或者教他人受持法華經,或者自己寫法華經,或者教他人寫法華經。或者用鮮華、妙香、璎珞、寶幢、寶旛、寶缯、寶蓋、香油燈、酥油燈等,來供養妙法蓮華經。這個人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能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爲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繞說法。
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到我說如來壽命長遠,發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了其中之義理,則能見到佛的法身。爲什麼?因爲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佛的法身。見到妙法蓮華經,就等于見到佛一樣。不要以爲佛入涅槃,就不說法。佛時時都在說妙法蓮華經。佛說法華經已有八年的時間,佛從七十二歲開始說法華經。後來將經文寫在貝葉上,每個貝葉連接起來,約有八裏之長,因此,此經代表佛之真身。
這人則能常見佛在者阇崛(靈鹫)山上和大菩薩以及諸聲聞衆,圍繞于佛,聆聽佛演說妙法蓮華經。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爲深信解相。
又見到這娑婆世界,其地是琉璃所成,大地很平坦,沒有高山,沒有深海。爲什麼世界有高山大海,高低不平?因爲人心不平,業報所感現的緣故。證果的人,雖然在這世界,但是所見的境界不同。他們見大地平坦如掌。我們凡夫見大地凹凸不平。
在閻浮提洲有條大河,河岸有檀金樹,據說此樹之葉,落到河中,將河底的砂子染成世界最好的金子,其光特別光亮,可以說燦爛奪目。用此金爲八條道界(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寶樹,排列成行。所有的樓閣和觀臺,皆用七寶所造成,諸菩薩皆住其中。假使有人能這樣的觀想,受持此經、讀誦此經,應當知道這個人,才是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譽。起隨喜心。當知已爲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爲頂戴如來。
在如來入滅之後,假使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深信不疑,不加誹謗。發起隨喜功德心,應當知道這個人已經爲深信解相。何況又能讀誦、又能受持,這個人就是頂戴如來,把佛像頂在頭上一樣的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爲我複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衆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爲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衆僧。
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不需要再爲我造塔寺。爲什麼?因爲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說:“既然經典是塔寺,那麼,不用造塔寺了。”雖然佛是這樣說,可是發心造塔寺,也未嘗不可。因爲造塔而供養佛的舍利;造寺而供養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衆生見其莊嚴生信仰心,才會發菩提心。因之,就種下善根。
也不需要爲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養僧人四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話又說回來,如果不供養僧人四事,那麼,就不能種善根,得不到功德。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就等于已經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養衆僧了。這是說受持經典的功德,比供養功德還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經典,還是要供養叁寶,藉此福力,增長善根。
則爲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旛蓋。及衆寶鈴。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衆鼓伎樂。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呗贊頌。則爲于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這樣等于供養佛的舍利,已經造起七寶的塔了。此塔豎高叁界,橫遍十方,地基廣大,至上漸小,最高達到色界的梵天。又懸挂一切的寶旛、寶蓋、寶鈴、鮮華、妙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竹箫、銅笛、箜篌、衆鼓,種種的伎樂,種種的舞戲,微妙的歌聲、梵呗、贊歎、頌辭。這樣也就是在無量千萬億劫之中,作爲供養舍利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爲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叁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或者自己書寫,或者請人代爲書寫。就等于建造僧坊,用紅色的栴檀木材,建造一切殿堂,有叁十二棟(建自性中的殿堂)。殿堂之高有如多羅樹。不但高廣,而且莊嚴,有百千位比丘,住在其中。
園林浴池。經行禅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幹百千萬億。其數無數。以此現前供養于我。及比丘僧。
又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之處,又有坐禅之窟,設備非常完善。又有衣服、飲食、床褥、醫藥,應有盡有,一概俱全。笙管笛箫一切的樂器,皆已具足,充滿其中。這樣的僧坊和堂閣,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其數是無量無邊。以此境界現前,供養于我,以及一切比丘僧人。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複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衆僧。
釋迦牟尼佛又說,因爲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如來入滅之後,假使有人能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典。或者爲他人解說,或者自己書寫,或者教人書寫、供養這部經典,就不需要再造塔寺、僧坊、供眷衆僧。因爲受持經卷的功德,已經超過供養的功德了。”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何況又有人,不但受持妙法蓮華經,勇猛精進,而且又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的法門,這樣雙管齊下的功德,更爲殊勝,有無量無邊之多,已經沒有辦法可以計算有多少。譬如虛空,找不到它的邊際。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十方是無量無邊。這個人的功德,也是這樣無量無邊,很快就到達一切種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爲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複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贊歎聲聞衆僧。亦以百千萬億贊歎之法。贊歎菩薩功德。又爲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假使有人,不但讀誦此經、受持此經,而且又爲他人解說此經。或者自己書寫此經,或者請人代寫此經。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養和贊歎聲聞大衆。也用百千萬億贊歎之法,來贊歎菩薩的功德。又爲他人種種的因緣,隨箸經的義理來解說妙法蓮華經,這是布施法門。
講到此處,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大官,他是佛教徒,虔誠讀誦法華經。此經有七卷,他讀誦前叁卷半,很快就記住,一字不忘。可是讀誦到後叁卷半時,總是記不住,自己覺得很奇怪,百思不解。于是請教善知識,是什麼道理?這位善知識證得宿命通,知道宿世的因果。他在定中觀察因緣,曉得這位大官的來龍去脈。便對大官說:“您的因緣很特別,說出來請您不要生煩惱。”大官說:“請善知識直言,好壞沒關系。”善知識說:“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廟中的習慣,在陰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將藏經樓中的大藏經及一切經典,統統搬到院中曬太陽,不令經書發黴,或被蟲吃掉。這時,那頭放生牛,走到曬經處,用鼻子嗅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沒有嗅到。因此因緣,您記得住上部法華經,而記不住下部法華經。”
這位大官聽完之後,不以爲然,乃向善知識要證據。無憑無據,難以相信。善知識對他說:“在某寺的後邊,有個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頭放生牛。當時該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曉得這頭牛,爲寺耕田,有了功德,來生爲某人,生在某處,詳詳細細寫在白布上,與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開牛墓,一看便知。”
這位大官半信半疑,將牛墓挖開,果然有塊白布,寫上他的籍貫和姓名,一點也不錯。這位大官又問:“到底是什麼因緣能夠轉生爲人呢?”善知識告訴他說:“您前生爲牛,曾經爲寺耕田,布施您的勞力,又兼有嗅法華經的功德,所以今生爲人,又做大官。”這位大官才豁然大悟,前因後果,緣毫不爽。從此之後,成爲大護法者,供養叁寶,護持佛教。
由此可證,凡是替廟上做工的人,貢獻勞力,沒有白流汗,來生多數轉爲富貴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將。你們看!一頭牛爲廟耕田,今生做大官,何況是人,獻身于佛,來生不言而知,絕對不會墮叁惡道。
複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禅。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又能清淨持戒,就是清淨其心、清淨…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