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身。清淨其心,就是心中沒有煩惱、嗔恨、染汙。清淨其身,就是不做不如法的事與柔軟和順的人,共同止于忍辱之行,不起嗔恚之心,意志信念特別堅固,永不生退轉之念。坐禅的時間最爲寶貴,分秒必爭,也就是一分一秒的時間也不空過。爲什麼?不知在那一分那一秒之刹那間,便是開悟的時候。否則,就放棄開悟的機會。常坐禅,便能入深妙的定境。常精進,便能克服一切困難。勇猛精進,絕不懈怠,這樣才能攝受一切善法。利根的人,有大智慧,善于解答難題。如有人問難,對答如流,令問者滿意,而生歡喜心。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複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經典、讀誦此經典,又有這樣的善功德,應當知道這個人,他已經趣向道場,接近無上正等正覺的邊緣了。坐在菩提道場,轉大*輪,教化衆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或者坐的地方,或者立的地方,或者經行的地方,應當建起寶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皆應供養此塔,如同佛塔一樣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重新宣說,所以用偈頌說明。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爲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刹基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假使在我滅度以後,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蓮華經,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如同以上所說的福德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能奉持法華經,就具足一切的供養。爲供養佛的舍利,而起寶塔。此塔用七寶來莊嚴,所獲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華經的功德多。
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廣,向上漸小,乃至梵天。在塔角所挂的寶鈴,有千萬億個之多,微風吹動,發生微妙的音聲,非常悅耳,令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正念。
又于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衆伎樂
然香油蘇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爲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又在無量劫以前,就供養此塔,用種種鮮華、妙香、璎珞、天衣、伎樂、香油燈、酥油燈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獨惡世的末法時期,能受持法華經的人,就具足前邊所說的一切供養,獲得上邊所說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叁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衆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假使能受持法華經,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時一樣的功德。用牛頭栴檀木爲材料,起造僧坊,供養衆僧。所起造的殿堂有叁十二棟(代表叁十二相),塔高度有八稞多羅樹(代表八十種隨形好)。供養最上等的飲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醫藥,一切皆具足。可供應百千僧衆所住處,又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之處,又有坐禅之窟。這種設備,十全十美,既殊勝又嚴好,實在是最理想的道場。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複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假使有人對如來壽量品,發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流通,或者又教人書寫,以及供養此經卷。散鮮華、妙香、末香。用悅意華、金色華、胡麻籽等製油,在法華經所在地,燃燈薰之,照明四周。像這樣的供養,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所獲得的福德,也是沒有邊際。
況複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嗔不惡口
恭敬于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 隨順爲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況又能受持法華經,又能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種波羅蜜法門,對于一切衆生,不生嗔恚心,不惡口罵衆生,以慈悲之心對待衆生。
見到塔也恭敬,見到廟也恭敬,對于比丘也恭敬而謙下,沒有增上慢的心理,遠離貢高我慢的行爲。常常思惟智慧,不可思惟愚癡。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煩惱迎刃而解。斷盡煩惱,得到解脫。
如有人來問難,要和顔悅色爲其解答,不可生嗔恨心。隨順種種因緣,爲其解說,令他明白爲止。如果能修行這種的行門,所得的功德無可限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假使見到講經說法,修行六度的法師,他所成就這樣的功德,應當散天華來供養,以天衣覆蓋在法師的身上。對這位法師,要五體投地的頂禮,心生如恭敬佛一樣的觀想。又應當做這種的思念:這位法師,不久將來就到菩提樹下,轉大*輪,教化一切衆生。
得無漏無爲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臥
這位法師已證得無漏叁味,無爲妙法。他能廣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經行的地方、坐臥的地方,乃至在他說一偈的地方,都應起造寶塔,用七寶來莊嚴,令它妙好。用種種供物來供養此塔,表示恭敬。
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樣受用,時常在這裏經行和坐臥,不離這個道場。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