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無量、一切法無邊、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障。以十八空作解釋:如實相是第一空,不顛倒是內空。內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至無我。無我執是不動。不動是外空;外空六塵,不被六塵所動。不退爲內外空。不退轉爲凡夫,不退轉爲二乘。“不轉”是空空,空能破一切諸法,既無我執,又無法執,即空空;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故不轉。
“如虛空”,般若經中專談空理。須菩提善說空,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故他名“空生”。雖名空生,但亦不空生,何以說不空生呢?有了須菩提,故說空生又不空生。須菩提是梵語,中譯空生,何以得此名?乃因他出生時家中倉庫裏的財寶,無緣無故突然變空,故其父名之爲空生。其父見家中財庫無故而空,即去爻卦。卦謂此乃吉祥之兆,家生貴子,所以須菩提又名善吉。七日後倉庫中金銀珠寶失而複得,又得名善現。何故須菩提出生之日,家中的財寶都空了呢?因他生生世世研究空理,所以他一出世即表現般若空。“如虛空”是大空。“無所有性”即畢竟空,有偈雲:“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諸法本醴無欠無余,故謂畢竟空。以畢竟空故“無所有性”也。
“一切語言道斷”,一切皆空,非言語所能言喻。
“不生”是有爲空。有爲法由因緣和合而生。不和合則不生,故謂有爲空。
“不出”乃無爲空,“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無爲即出離,出離一切法,出離已空,故“不出”。
“不起”是無始空,大般若經上載無始空,因“開始”了不可得,故雲無始空。
“無名”爲性空。“無相”爲相空。無名無相,亦可解釋作實無所有。
“實無所有”爲不可得空。
“無量”是有法空,有量即有法,有量空,即有法空。
“無邊”是無法空,法爲邊,無法即無邊。
“無礙”乃有法無法空,有法無空,皆了不可得,故爲無礙。
“無障”即教空,妨礙遮障皆了不可得,故無障。
以上爲十八空,佛常修此十八空,法華經中載之十八句,乃依照此十八空而說。
上述“一切法空”乃總相,“如實相”至“無障”十八句爲別相,一切相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所以說常樂于觀以上種種法相,視一切皆空。此乃大菩薩第二種親近之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當爾之時,佛欲重申此義,而說偈言:若有發大菩提心之菩薩,于將來惡世中,無恐怖畏懼之心,欲說法華經,應入身所行之安樂處,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叁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修行菩薩道之修行者,應遠離國王、王子、長官、做凶險演戲者、屠宰豬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羅門。也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不發大乘心之聲聞緣覺,及修叁藏之學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僞稱阿羅漢者。也不親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戲說笑者,因彼等皆深著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五欲。求現生即得滅度者,這類優婆夷,皆不宜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爲說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來到修菩薩道者處,欲求佛法,此菩薩則以無所恐懼心,不懷任何希望,或貪圖供養之企圖,而爲之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 畋獵漁捕 爲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街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寡女”即喪夫之女人,“處女”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鍵、妒、變、半五種不男,如是之人皆不與之親近厚愛。亦勿親近屠殺豬只及賣肉之人,狩獵野獸、網捕遊魚飛鳥之人,爲圖利而殺害衆生者,販賣肉類爲生之人,或出賣色相以謀生的女人,以上這些人,都不宜親近。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爲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裏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爲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凶險相撲”即學習武術之人。種種玩耍嬉戲,及販賣美色的女人,皆勿親近。勿于屏帳單獨爲女子說法。若要說法,切勿一面說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須偕另一比丘同往。若無比丘相伴,則端然恭敬一心念佛號,如“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攝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薩道者之行處及親近處,以此二處,安樂而無所爲地爲大衆說法。
法界佛教總會在美國成立以來,盡心竭力弘揚正法。諸位若能發心建立廣大的道場,能容納數十萬人、數百萬,甚至能容納數千萬人更好。你們每人都應發願建立道場,道場越多越好。每個家庭都成爲道場更好,每個人都變成道場,每個國家都成爲道場更好,乃至整個世界也成爲道場,人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則能杜絕世界一切惡業,使正氣洋溢,福被寰宇。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爲無爲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爲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修行菩薩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薩乘,中法爲緣覺乘,下法爲聲聞乘),有爲法和無爲法,實、不實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別,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別。因爲無智亦無得,故“不得諸法”,更“不知不見”一切諸法,是則名爲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即無常住,則無所執著,無所執便得解脫。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名智者”所應親近之處。
不要顛倒,加以分別諸法之有無,此爲實法彼爲虛,此是有生彼是非生。應該在于幽閑之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猶如須彌山屹立不動。靜觀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沒有自體,故無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無“有”“無”之相,故爲“常住一相”;常住于非有非無之相上,是名菩薩修行近處。
若有比丘 于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泸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禅定起 爲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說法華經
若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進入如是菩薩修行的處所,及菩薩所應親近之處,演說妙法蓮華經時,無所恐懼,亦無所希求,“到無求處便無憂”。菩薩有時入靜室中,以正念億及佛法之道理。講經前先靜坐一小時,靜止雜亂妄想,于靜慮中悟出之道理來講經說法。出禅定後,爲諸國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羅門等,開演暢言妙法蓮華經無上之妙理,其心平穩安樂,無所恐懼。文殊師利!你應知道,這菩薩安住于初步法門,彼能如是修行,將來末法時,則能講說妙法蓮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今得一切種智。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菩薩!”在如來滅度後,于末法時欲說此經,應住于安樂行門上,若口宣說或讀誦此經時,不樂于訴說他人的過錯或經典的過錯。佛乃因人說法,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故吾人不應妄加評論。也不輕慢其他經典或法師,例如對法師所說之法起分別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論及他人之長短。對于聲聞人,亦不直稱其名。美國人無長幼尊卑之別,兒子竟直稱父親之名,此乃不敬之舉。在家人不應直稱出家人的法名;稱呼其字,則可。例如萬佛聖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爲果X字恒X,在家人只可以其字稱之,如X法師。對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稱其名,對師父更不應直稱師名。弟于若直稱我爲度輪法師或宣化法師,實屬不敬之舉,目無尊長。如直稱度輪或宣化,更是欺師滅祖的行爲。出家人與出家人彼此之間也不可直稱其法名,只可以其字相稱。唯有師父可稱徒弟之法名。
對小乘法師既不稱名說其過,也不贊歎他。若法師真正有德行,加以贊歎則無可厚非,但勿稱其名稱。又不生怨恨嫌棄之心,假如你沒有以上所說的種種毛病,心中無貪嗔癡,自然得到安樂。對于一切來聽法者,不逆其意而觀機逗教。彼若有所質難請問,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經典中之道理爲之解說,令問法者獲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爲說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