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叁▪P12

  ..續本文上一頁故問佛:“我們及所有隨從者,皆應當成佛道,因爲我們願像世尊一樣,能具足第一清淨的智慧眼。”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佛知道這些童子心所想的是什麼,他們宿世的修行到了什麼程度,曾以無量的因緣,聽過佛說種種諸法實相妙理,本生因緣譬喻,及六種波羅蜜。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是梵語,翻譯爲到彼岸。他們也曾聽過佛說種種神通修證妙用之事,所以,有大智慧來分別出真實的一佛乘法,他們修行菩薩所修的六種波羅蜜。因此,現在這十六位童子樂聞佛說大乘的妙法蓮華經,皆悟知法華經裏含有如恒河沙數的偈頌。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禅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禅未出 爲無量億衆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于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當大通智勝佛說完了法華經之後,佛就回到靜室中入甚深禅定,在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中經八萬四千個大劫。這時,十六位沙彌及所有的阿羅漢,知道佛未出禅定,于是,他們就發心爲無量億諸衆生說佛的無上智慧。每一位沙彌都登上法座,演說佛所說過的大乘妙法蓮華經,在佛寂然不動的時候,助佛宣揚佛法,教化衆生。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衆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衆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這十六位沙彌及諸大阿羅漢,各各所教化的衆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數那麼多。什麼是阿羅漢呢?阿羅漢是梵語,翻譯爲應供、破惡、殺賊。1、應供:阿羅漢所作已辦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我們如果沒有得到人天的供養,是不能勉強別人來供養自己的,我們更要回光返照。假若往昔沒有修福,縱使作了阿羅漢也受托空缽的果報。2、破惡:是破煩惱的惡。3、殺賊:殺無明的賊。因爲無明能破壞我們的道業,使我們的智慧光明不得顯現出來,雖然說阿羅漢已把無明殺了,其實是還未完全把無明殺盡,唯有佛才斷一切的無明,甚至于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還未斷盡,何況是一位阿羅漢呢?

  當大通智勝佛滅度了之後,那些得聞十六位沙彌說法的人,皆能一同與其導師俱生在一個佛國。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遺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由于這十六位沙彌具足修行佛道,他們出現于十方諸佛國土,各成無上正等正覺。當爾之時,若有聽聞到佛法的衆生,皆是往昔曾聽過十六位沙彌所說過的佛法,故現在又現于每一國土,再來親近聞佛說法。其中有許多是聲聞衆,漸漸受到佛的教化而入于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爲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我,釋迦牟尼佛,即是沙彌之中排行第十六者。在往昔中,汝等聽過我說的法,故我以方便的法門,接引你們親自修學佛智,到達佛的智慧。由此因緣,我今宣說法華經,令你等衆生入佛的智慧藏,共成正覺。你們千萬不要生出懷疑及恐懼心,我將會爲你們分別的解釋清楚佛法的實相真理。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衆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衆難

  譬如在一段危險的惡道,那一道路是最危險的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這道路裏猶如荒野,有許多毒蛇猛獸,連一點水一根草都沒有,是一般人所恐懼的地方。這時候,有無量千百萬數衆生,欲要渡過此危險的道路,超出六道輪回,得真正的解脫,可是,必須要經過五百由旬的路程,才能到達究竟之處,所以還離道八萬四千裏,那麼的遙遠呢?

  這時有一位善知識,具足多聞知識,他有大智慧,明了一切事情的是非黑白。並且他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的,那一條路是邪的。因此,他常在危險的道路裏救濟一切有難的衆生。

  衆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于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在這危險的道路上行走是很不容易的,助緣很少,逆緣很多,譬如一個修道入,原來無法付出力量,而有菩薩或者護法神來幫助他,使他再接再厲,修道圓滿。或者有人以錯誤的方法修道,有善知識指導他,趣向正道,這都是助緣。什麼叫逆緣呢?譬如你正要發真正的菩提心,偏偏來了一個人,專門使你退菩提心,使你生出種種的欲念,而道心不堅固,故叫逆緣。就在這種不容易修的道路上,很容易生出疲倦,總覺得修了這麼久的時間,一點收獲都沒有,于是就對導師說:“我等現在都疲倦了,我們想還是不要再修行。”

  這時,善知識作如是想:此類的衆生實在可憐啊!爲何要生退轉心而不想修道呢?本來將要得到的珍寶,現在都丟掉了。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衆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即時,善知識想出來一個方便法門,乃用他的神通智力,中途化出一個大城,裏邊有許多非常莊嚴的舍宅,周圍有花園和樹林,有澄清的水溝,七寶的浴池,重重的高樓閣,男男女女都充滿歡喜。這一些境界都是變化出來的。這時善知識對大衆說:“你們不要再生恐懼,現在可以到這個城裏來,所要求的,必能遂心滿願。”其實,這一個化城就是各位二乘人所證到的有余涅槃,而法華經是開權顯實引導二乘,所以佛不能不告訴大衆,他們所證到有余的涅槃,只不過是到了一座化城一樣,並不是真正得到究竟的涅槃。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衆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複如是 爲一切導師

  所有小乘人都歡喜離苦得樂,不發大心,修小乘法,所以他們到了此座化城,覺得心滿意足,皆生大歡喜,自以爲得到了究竟安隱,自己究竟度脫生死苦海。佛早已知大衆會生如是想,于是又召集所有的大衆而示知:“你們現在不再疲倦了,應當打起精神往前邁進!因爲你們現在所住的地方只不過是一個化城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珍寶之處。而是我見你們太疲倦,心生退轉,不想再修道,所以我用方便的法,神通的力量,變化出一個城,即二乘人的法。你們現在應當勇猛精進,即可一同達到佛的寶藏之處。我也是如此,爲一切衆生的善, 知識,教導他們早登彼岸,共成佛道。”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爲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衆 爲說真實法

  我看到一般求道的人,修行到了半途,就覺得太辛苦,而生出懈退心,不想修道了。所謂“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叁年,一萬八千,修道十年,佛在天邊。”所以說,若我們由始至終,能保持著修道最初精進心,一宜勇猛精進,就能早成佛道。如果半途而廢,那就一無所成,不能度過生死的苦海,煩惱的險道。所以,佛設方便法門,不是實法,乃對二乘人說:“你們也可證到涅槃,解離衆苦,不受生死,你們所要辦的都已辦了,而得到涅槃證得阿羅漢。”爾時佛又召集大衆,爲他們說真實的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叁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爲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爲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用盡方便法來教化衆生,而佛法本來是只有佛乘,沒有緣覺乘、聲聞乘之分。因爲衆生的根性,不能一開始就明白和接受佛法,故佛爲衆生方便說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都是佛用大威神力所化出來的二乘法門,故爲化城。所以說,唯有佛乘才是實乘。一切衆生能得不生不滅究竟涅槃之處,唯有修行佛乘,才能實證真常。然而一切衆生修行太久了,往往就生出厭倦心,所以佛以方便法門而造出一個化城,爲衆生說有余之涅槃和無余之涅槃。

  現在佛要開權顯實,說出真實的涅槃,因爲以前佛對二乘人所說的有余涅槃,還未到圓融無礙的一佛乘上,故還不能了生脫死,至不生不滅。因爲證到四果阿羅漢,雖然分段生死沒有了,可是變易生死還未斷盡呢!佛具足一切實相般若的智慧,你們應該求佛的大智慧,向前勇猛精進,求無上佛道,不應該停留在四果羅漢的果位而生自滿心,不求上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叁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爲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當你們證得一切智慧,佛的十力法。何爲十力法呢?十力法是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一)佛有知覺處非處智力。覺處是一切合乎佛法的,非處是一切與佛法互相違背的,而佛就有這種智慧和力量,分辨是非。(二)知叁世業報智力。一切衆生過去生中,造了什麼罪業,現在種什麼因,將來應結什麼果,未來受什麼果報,佛就有此種智慧的力量,知道叁世的業報。(叁)知諸禅解脫叁味智力。包括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所謂“四空處”,還有所有的一切禅定,和八種之解脫。(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佛明白一切衆生種種的境界,所以才能教化他們。譬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的信基督教、回教、天主教等等,其實每一個宗教都歸入佛教,而每一個衆生的根性不同,所以也接受種種不同的法。(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就像修五戒十善,可生天。修禅定可證果,修六度萬行,可成佛。造惡業,可變惡鬼、墮地獄。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這只不過略略解釋,如詳細的說,百千智力都從此生出來,無有窮盡。

  若修道人能證得叁十二相,就得到真實的寂滅和快樂。諸佛是一切衆生的大導師,見一切衆生在修道中生厭倦心而說出菩薩、聲聞、緣覺諸乘法及有余之涅槃。雖然知道這座化城是衆生之旅客站,並非本來的家鄉,故引導衆等歸入佛道,得圓滿的智慧。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