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鹽”表無常,“醋”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緣。譬如人食用米面,必先以鹽醋等調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複如是。“薦席厚暖”:譬喻觀練薰修諸禅。“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勸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處及四如意足等法,又以軟言慰曰,視彼爲親生之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璃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佛以大智慧,漸令入出者,即教化一切衆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佛教菩薩斷界外見思二惑,與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糞,迥然不同。
窮子雖身在執作如來家業,得佛授之以法藏,猶自持機小,無此方便,教化衆生及淨化國土等菩薩應行之道,而止宿于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漸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衆 說是我子 舍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窮子,我慢漸除,心量擴大,故欲授以所有如來法藏,而聚集親族、國王大臣、表衆菩薩、刹利居士等,于諸會中,宣說此爲我子,曾舍我而逃。“經五十歲”:表沈倫于叁界生死苦海,五道之中。“自見子來,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糞後,方名爲子,則以轉教菩薩法而執作如來家業,名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來至此中路而設化城,凡我所有,如來家業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績佛燈明。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小乘人偏修頑空,志意下劣,攻于四果,今得聞無上甚深微妙法,受成佛記,得未曾有,歡喜踴躍。佛知我等心意,樂于小法,未曾說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說可得諸無漏智解脫之法,成就有余涅槃,聲聞羅漢果位。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遺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爲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幹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爲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爲我 說斯真要
佛爲大衆,說無上法,修習此大法者,悉當成就佛果。我承佛教菩薩法,佛以種種譬喻,方便之法教化,使我等聞法修證,並于如是時間,諸佛同音,即與印證而授菩提記言:汝等于未來無量之世,當得成佛。一切十方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獨爲大乘菩薩之機,演其微妙如實之事,而非爲二乘人說此真實至要之道。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複如是
窮子雖得近佛陀,聞大乘法,但于法不修行止于二乘,縱有佛法寶藏于前,亦不能得絲毫法益。如今窮子漸能了解大法而得逐步深入佛法藏內。
我等內滅 自謂爲足 唯了此事 更無余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衆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爲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于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複志願
而自于法 謂是究寬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叁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爲已得 報佛之恩
大迦葉白佛言,“我等內滅”:已斷思惑,自謂已足。常在定中,煩惱既除,無明亦破,由具小斷,故不希求大斷。止于小智而不欣樂大智、淨佛國土、回小向大及教化衆生等事。爲何二乘人不習大法?原來彼等執于法空,妄認自己得諸法空寂,則不需再教化衆生,此爲只知利己而不利他之自私行爲。一切諸法,性雖空寂,然救度衆生,乃必須之事。事實上,諸佛與衆生乃合二爲一,佛即衆生,衆生即佛。二乘人止于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後,卻漸退菩提心,且常爲自辯護:“我已受具足戒,即使不修行也沒關系,毛病可以不用管,懈怠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爲,得少爲足,既不自利,又不利他。
我等在迷,長處暗夜,但知樂小,畏苦求空,破除無明煩惱,得脫叁界,住于有余涅槃,以爲究竟,爲報佛之恩,但于佛智慧,不知上求佛果,下化衆生,只求己樂,是以汝等應明了,爲何佛陀常責二乘人爲焦芽敗種,非行佛道。
我等雖爲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舍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爲佛弟子,在般若會中,蒙佛加被,爲菩薩說大乘經,卻對大法,無一念好樂之心,如來見而暫舍大法,只說修四谛十二因緣可證四果等法,並不鼓勵我等修六度萬行,可成佛果之菩薩道,乃由觀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以方便力,示現爲一位平凡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權巧方便法,潛移默化,使其心調伏,而後令入佛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于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應受供養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于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清淨佛眼而開佛知見。“得道”者,即得實相道。得果者,即分得無上菩提大乘聖果。無漏法者,中道不漏二邊。
我等昔來于無明長夜,修持如來清淨戒行,始于今日得聞佛開權顯實,我等聞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實果報。換言之,淨戒乃成真實緣因,故得妙報。梵行爲成真實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見,即正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聲聞,真阿羅漢者,昔來我等聞聲入道,名小乘聲聞,今者是大乘聲聞羅漢。圓滿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即是分證十界叁德,但就其本位開權顯實,故雲聲聞阿羅漢。于叁界中諸天世人魔王梵王,普于天人大衆中,以修如來智慧之故,皆應受其恭敬供養。
身爲出家人,皆不得爲利養而隨便接受施主之供養;須知若汝叁心未斷,則滴水亦難消矣。經雲:“叁心不可得”。何謂叁心?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者,已成過去,故不可得。現在心,刹那間成爲過去,乃無常。未來者,還未到來,故雲不可得。
出家人若叁心未了,而接受施主之供養,莫論飯食難消,即使是清水一杯亦難消受。食時若習五觀,真修辦道者,即使是鐵亦能消化。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表示不揀食物之好壞,不分別、不貪著,一律平等食用。“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除貪欲,故觀想吃東西猶如食藥物,以防止此身形體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載 兩肩荷負 于恒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于恒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爲 諸法之王 能爲下劣 忍于斯事 敢相凡夫
隨宜爲說 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諸衆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爲說法 隨諸衆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于一乘遺 隨宜說叁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德,救拔六道罪苦衆生,令彼等先修四聖谛,得樂果離苦海。繼而普度十法界衆生,令發菩提心,入四宏誓願,此乃如來大恩。
無量劫來,佛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雖複中忘,暫不得自拔自度,但志願未失。今得聞六度萬行菩薩之法,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希有之事,我等如何能報得佛之大慈與樂恩?
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視父而已,佛應世而住,濟以安甯,備六度萬行,以利群生,故雲利益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處。
佛成道後,應受寂滅無爲之樂,但爲了哀愍衆生,無畏生死,入此五濁惡世而救度之。複隱其神德,施以權巧方便法門,教以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而得去除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衆生速成佛道而演說華嚴經,但衆生根機尚淺,機緣未熟,未識大法,如是之故,佛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接近衆生,視其機宜以度化之。方便附近,與一日之價,此乃佛助衆生斷除見惑之愛熱恩。
二乘人除見思二惑後,漸能與佛,心體相應,故佛彈诃貶斥,令彼等恥小慕大,此即佛開闡無遮之恩德也。又佛命彼等執作如來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此爲佛所賜之莊嚴恩。如是之後,佛觀機緣成熟,即聚集親族,于衆會中,宣言彼等爲佛子,並付以家業,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此意謂二乘人將來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寶座之上,此乃如來賜座恩也。
既坐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安穩,以佛道聲,令一切衆生得聞,普廣于天人,應受其供養,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德,是故佛所賜與之深恩,我等縱然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乃至頂戴或兩肩荷負,亦不能得報佛所賜與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後理顯之大恩。
牛頭栴檀者,在華嚴雲,出離垢山,若用以塗身,火不能燒。
佛之無量神通乃不可思議之事,無漏無爲,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爲下小劣弱之機,忍耐調柔,隨類應化一切取相凡夫。衆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複以大悲,曆經千劫,不辭勞苦,頭頭救拔一切罪苦衆生。
人生如一場戲,今生扮演父親之角色,下一生扮演兒子。如是父子、子父之關系,生生延續蔓延不斷。或不爲子與父,而成親戚、朋友等。總而言之,在人生大舞臺上,人人各演其角色,戲終人散,待另一出戲上演,又再粉墨登場,另演新戲。無量劫來,衆生皆演其戲,輪回六道。吾人應及早醒覺,迷途知返!
佛善以慚頓法門,任運自在,教化衆生,隨類應化諸根行業,顯示分別說最稀有法,于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作叁乘說。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