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大菩萨演说大般若法,全是佛之智慧神力所加被,却不知自己本有菩萨种,亦能演说大法,故言我等不知其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今日我等始知佛以大慈悲,本欲教化众生以大法,唯独众生劣根性乐小法,故佛随顺其根机而宣演权法。现在我等已知,往昔曾受佛教化,本具大乘种子,故发好乐大乘之心,而佛又为我等开权显实,宣示深奥,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昔日方等般若会中,佛于诸菩萨前,诃责小乘者为焦芽败种,乃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实以大乘教化。我等本无心希求佛法,今日会中,法王(如来)无上大宝(一切佛法)不求自至,如诸菩萨所当得法,我于今日皆已得之。声闻、缘觉、菩萨乃三乘,现于此法会中,汇三归一,归回佛乘,谓自然而得。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我等声闻乘人,今日得佛授记,故欢喜踊跃,叹未曾有,无上妙法,不求自得。譬如无知童子,舍父而逃。“周流诸国”:譬喻轮回三界火宅。“五十余年”:表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阿修罗则在此五道中。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即观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觅可度之机。“顿止一城”:譬喻佛于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复在余国而示现方便寂静涅槃。“造立舍宅”:起慈悲舍,立性空宅。“五欲自娱”:受用胜妙五尘,称性法乐,良由佛居方便,是实报亦是寂光。此常寂光乃常行遍照一切诸有情,觅机而度。“王”,譬喻佛之法身及自受用身。佛为法王,故常为诸佛之所护念。“群臣豪族”:表法身大士。“往来者众”:譬喻十方菩萨来往听法。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而年朽迈”:喻佛年事已高,将终教化群生之事,更加忧念穷子,日夜思量化事将毕,而痴子,即二乘人,犹远隔佛地五十余阶,住于五道,我之所有法财宝藏,如何得以托付?
人人皆有生死,又惧于生死,但却不知修习佛法,乃出离生死之道,实为可阶矣!从前,有三位老年人,甚为投机,故常相聚首。最年长者已届八十岁,下来的是七十岁高龄,另一位则是六十来岁。年终时三位又聚首,难免唏嘘慨叹时光易逝,而年属朽迈。其中六十岁者说:“今年我们一起用饭吃菜,可是不知明年谁已不在了!”言中之义,深叹岁月不待人,难以预测他们之中,谁会先撒手尘寰。七十岁者听后说:“嗨!老同伴,你说得太远了!今晚在上床前,我们脱下鞋袜后,明早不晓得还能不能再亲自穿上呢?”八十高龄者却说:“你说得也太远。当我这一口气吸进去,也不知下一口气可否吐出来!”在这三人中,年纪最长者为最聪明,了解人命无常,仅在呼吸之间。但是最明智者莫过于即时念佛修道人。你或许会怀疑:“这样做就不会死了吗?”不一定不死。“那么念佛有何用呢?”
虽然,修道念佛者不可避免死亡,但却妙在如何了死。未修道时,生命仅在呼吸之间,在修道上勤加用功有成果后,呼吸自如,来去自由,虽有生死而无生死。若要往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一切十方法界,无不应念而至。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尔时穷子,为求正道衣助道食而流离奔走,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此表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染著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及十八界(六根、六尘及六识)。眼见色时,眼识即起好坏之分别;耳闻声时,耳识亦起分别作用,如此类推,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亦复如是,遇事分别,对境迷心。
“或有所得”:表有漏之善根。“或无所得”:表无漏之善根,即已断除生死而入涅槃。然则真如涅槃,本无所得,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云无所得。
无大乘法喜为“饥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迷于谛理而起见惑者为“体生疮癣”。何谓见惑?所谓“对境起贪爱”,对境不识,常被境界所转。见惑乃由无明所起,若不破除无明,则不待蠲除贪爱等执著。使汝等流转者,心目为咎,由目所见而心起分别计度好、坏、是、非、长、短,尽是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颠倒。然而一般人皆以此为心性,由是舍本逐末,迷于本性。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时穷子以其劳力,四处干活而养其命,辗转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于中门,而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表示兼得大乘二乘两处。尔时穷子见父于大宝屏帐内,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诸菩萨等皆围绕左右。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菩萨行愿,多明事数,故云计算。“出内财产,注记券疏”: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宏誓为“券”,修行为“疏”。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若人能发此四宏誓愿,则已注记成佛之道。
穷子见父,豪迈高贵,尊严无比,故作思惟,是国王耶?抑或同等于国王地位之人?由是惊怖疑惑而自责不应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驰走而去,往贫里处修二乘法。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辟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尔时,佛于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立于远处之穷子,但从未曾对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萨,前往追捉,将他带来佛前。但穷子根劣,听闻大法,反生恐惧,又畏生死,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迷闷辟地。
长者知其子愚钝,见地狭小,必不信真言直说,故为实施权,开演二乘法。
有人说,逃子当时既年幼,而时隔数十载,纵然今日得与父重逢,理应见而不识,然则父能认子,乃理所当然。此无虚言,但在法华经内所言,非为世俗般之父与子,此为出世间法。一般来讲,为人父者,虽对子女爱护备至,但尚存有善儿防老之观念,此为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无一丝毫自私观念,爱护一切众生更甚于爱护己命,尽全力教化一切众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穷子”是谁?就是一切众生,二乘人也。他们虽有眼而不识佛,反将舍佛而逃,终日没于苦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来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硕士等学位,但人死后什么头衔、学问亦带不去,等到第二生再来投胎做人,一切又得从头学起。如是求而复失,失而复求,生生世世在得失中打滚。
佛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来明去白。佛又用种种方便法,令我等悟知宿世因缘,而了解为何人有贫富之分,或美丑之别,进一步明了,各人不同之际遇乃往昔业所致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十二连环,为众生生死之因缘。但可怜的众生,皆舍父而逃,背觉合尘,不愿回老家——l常寂光净土。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深知穷子根劣,故施以权巧方便法,遣令菩萨,伪装为独目相丑,无威德者,前往劝说。“眇目”,譬喻偏空小智。“矬”,竖短,譬喻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譬喻不具万善之饰。非四无所畏,故“无威”。非常乐我净,故无德。“净诸房舍”,即净诸六根房五阴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识而杂染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如是背觉合尘,染著六尘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处处被尘境所转。净诸六根即能转识成智,净化六根,返本还原,即因事悟道,见境明心,不再为六尘所转,同时亦能净化五阴(色受想行识)而度一切苦厄。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緛语 若如我子
长者知子舍大习小,譬如佛最先为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二乘人皆“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故佛以方便力,隐大示小,不现千丈相好之躯,但现丈六老比丘之相,著蔽垢衣,执除粪器,应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现二釆人身而为说法。
“方便附近”:以是方便法,得以接近而教化二乘人。“语令勤作”:“语”表四念处,“勤”表四正勤。“既益汝价”:譬喻四如意足。涂足油者,油能除风,表禅定;复能履水,譬喻神通。“饮食充足”者:“饮食”即米面盐醋。“米”表人空,“面”表法空。米面合者,即表正道…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