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20

  ..续本文上一页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渐得与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后复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惊觉之辞句,令迷梦者醒觉。

  “正勤”,属智慧,如男子是阳性。四如意足是属定,如女人是阴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无漏智。修道人本不应有男女之分,皆应同有顶天立地之志气而勤修佛道,方能发扬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达到顶位,勿再向外驰求,但需忍受一切横逆境界,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勿复余去”:即告诫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表示得无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执法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处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大众,接受斋主之应供,大众皆到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守给孤独园。其时刚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唯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丰富之斋饭后,斋主即跪在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懂得说法,见此情形,竟吓得偷偷的跑了。因为当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恭敬,皆要五体投地,不可随便抬头张望,故小沙弥得以悄悄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良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抬头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领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顿证初果。他立刻到给孤独园只桓精舍,准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敲门聋,更是惊心不已,可是这么一吓,竟也开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容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譬喻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一切是苦。因为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来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观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本身将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忧虑。“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无有欺诳懈怠、嗔恨怨言等诸恶行,亦无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无益苦行。自今以后,你就像我的亲生儿子。“更与作字”:世第一位,名之为“儿”,即转凡成圣。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即此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这时二乘人,虽得遇大乘法缘,但犹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绍隆佛种,故云自谓客作贱人,但修权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除见思二惑之粪,此可解为无碍解脱。思惟道中,无碍有九种,另解脱亦有九种,再加上见谛一及无碍一,合共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在二乘人断除见思二惑后,已渐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谤,故言心相体信。闻大乘法名之为入。见佛丈六之躯说小乘法,名之为出,此大小出入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佛陀虽有大悲愿力,欲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唯独众生自甘堕落不肯出离,故佛刚开始宣说法华经,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见,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狂。连佛菩萨亦感到难以度化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不是很可悲吗?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这时长者有病,“自知将死不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谓死,今教化众生之机将毕,应入涅槃。“金”,表中道。“银”,表真理,此种种法门,皆为珍宝。“仓库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所应取与”:自修行为“取”,而教化他人为“与”。此所应取及应与,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为心。心、佛、众生乃三无差别。“当体此意”: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所有,付托与汝。现在你和我已无异,宜加用心照顾,勿忘父言,无令漏失菩萨道法。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当尔之时,二乘人领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惭宽,但还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会上,佛陀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训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为焦芽败种,复又赞叹大乘法而褒奖圆教为最殊胜微妙之法。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由阿含时到法华时。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讲阿含经,如日后照幽谷,但亦俱时可照高山。故佛于华严法会中,乃为法身大士说法,度大菩萨。而在阿含方等时,菩萨亦出席法会作影响众。般若时即要回小向大,将二乘人转为大乘,此时佛欲将家业托付给弟子,但还未实行,在法华会上才正式交托给弟子。

  “父知此意,渐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后,正说无量义经之时,二乘人既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如此思惟,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乃至今经发言三请,名为自鄙先心。“临欲终时”:如来不久将入涅槃,化缘已尽,所应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华时也。“命其子”:即二万亿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机既熟,十方云集。“亲族”,表十方法身菩萨,到此法会,作影响众。“国王”,一切渐顿、三藏十二部经,当机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称王。等觉菩萨为“大臣”,十地菩萨为“刹利”,三十心菩萨为“居士”。

  长者在此集会中,宣言说明二乘人实是其亲生之子,表示穷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渐发菩提心。此穷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备经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独穷苦,故云五十余年。为此,佛怀忧推觅,常觅可化之机。忽于此间,得以感应道交,遂以权巧方便法度之,继而教之以大法,付与家业。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财物者,即大乘万德万行。“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说小乘权法,现已归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换言之,二乘人已悉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华、涅槃等经。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当穷子得佛授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无心行菩萨道作佛子,今何其幸运得此殊胜因缘,闻佛开权显实,此法宝妙乘,如大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菩萨为佛之真子,而二乘人虽已行菩萨道,犹不自知,故言“似子”。如来视众生犹如一子,唯独众生舍弃成佛大法而乐著小法。迷惑无知,故于生死苦海中,三界火宅内,受尽五蕴火之热恼压迫,认贼作子,背觉合尘。三苦:(一)即身体本有种种苦,名苦苦。(二)身体渐渐衰弱,名坏苦。(三)业运迁流,名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今日在此法华会上,世尊令我等悟知以前所习小法,乃诸法戏论之粪,故现欲去除。我等因惧于生死无常诸苦而勤加精进修道,只为得涅槃一日之价。得少许果位,偏真涅槃,便自以为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贪著粗弊五欲,乐于小法,故不分别演说大乘法,纵令习小,舍于大乘教化,并宣说我等皆有如来之智慧功德宝藏。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权巧方便法,演说如来甚深智慧之法,我等从佛闲修,得小涅槃,便以为大得,无欲进修法华圆顿大乘。舍利弗及须菩提(空生)以为他们能为…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