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P20

  ..續本文上一頁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頂、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漸得與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後複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驚覺之辭句,令迷夢者醒覺。

  “正勤”,屬智慧,如男子是陽性。四如意足是屬定,如女人是陰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無漏智。修道人本不應有男女之分,皆應同有頂天立地之志氣而勤修佛道,方能發揚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達到頂位,勿再向外馳求,但需忍受一切橫逆境界,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勿複余去”:即告誡窮子勿再從邪或修外道無益之法,應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爲法)。“當加汝價”:表示得無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見思二惑,可得無學之位,即世第一位。

  “諸有所須”: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衆生,亦是人,故又可解爲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較粗,而法空智較細。米面亦能喻爲正道。世人看不破人執法執,故事事皆放不下,而處處自尋煩惱。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與諸大衆,接受齋主之應供,大衆皆到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彌看守給孤獨園。其時剛巧又有一檀越到來,就將此唯一之沙彌請去。當沙彌用過豐富之齋飯後,齋主即跪在地上請法。誰知此沙彌可一點也不懂得說法,見此情形,竟嚇得偷偷的跑了。因爲當時在印度,請法者爲表恭敬,皆要五體投地,不可隨便擡頭張望,故小沙彌得以悄悄溜走,伏受聽法之齋主,良久不聞片言只字,即擡頭一看,哦!人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領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頓證初果。他立刻到給孤獨園只桓精舍,准備向小沙彌頂禮謝法。然而此沙彌早已自鎖門內,聽聞敲門聾,更是驚心不已,可是這麼一嚇,竟也開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時期,要開悟不是容易之事。

  “鹽醋之屬”:鹽,譬喻無常,即修無常觀。醋,即觀一切是苦。因爲正道食(米及面),若無鹽醋等調味,則不易食用;換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緣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來修禅定,譬如參話頭:“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來面目。”(叁)勤如意足。(四)觀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觀能發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雲老弊。“使人”,如意觀中,亦有此法,須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脫人,故雲須者相給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進力;精勤故不懈怠。(叁)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則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則能安固難壞,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衆生之慈父,但因衆生迷蒙,不知本身將來亦堪作佛,故佛言勿複憂慮。“所以者何”:爲什麼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終,已圓滿具足智德與斷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斷二德,故言“而汝少壯”。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無有欺诳懈怠、嗔恨怨言等諸惡行,亦無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無益苦行。自今以後,你就像我的親生兒子。“更與作字”:世第一位,名之爲“兒”,即轉凡成聖。阿含說五種佛子,謂四果及辟支佛。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即此義也。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這時二乘人,雖得遇大乘法緣,但猶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紹隆佛種,故雲自謂客作賤人,但修權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除見思二惑之糞,此可解爲無礙解脫。思惟道中,無礙有九種,另解脫亦有九種,再加上見谛一及無礙一,合共爲二十,故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在二乘人斷除見思二惑後,已漸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謗,故言心相體信。聞大乘法名之爲入。見佛丈六之軀說小乘法,名之爲出,此大小出入雖無疑難,猶謂大乘是菩薩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雲所止猶在本處。佛陀雖有大悲願力,欲救拔一切罪苦衆生,唯獨衆生自甘墮落不肯出離,故佛剛開始宣說法華經,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見,衆生難度頗堪傷,迷諸塵勞性顛狂。連佛菩薩亦感到難以度化我們這些可憐的衆生,這不是很可悲嗎?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爲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世尊!這時長者有病,“自知將死不久”:有機則應,爲生;機盡應謝,謂死,今教化衆生之機將畢,應入涅槃。“金”,表中道。“銀”,表真理,此種種法門,皆爲珍寶。“倉庫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無所缺少,內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廣略二門,菩薩行般若,應知廣略相,略則爲少,廣則爲多。“所應取與”:自修行爲“取”,而教化他人爲“與”。此所應取及應與,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爲心。心、佛、衆生乃叁無差別。“當體此意”:誡令同我體法空也。“今我與汝,便爲不異”:今我所有,付托與汝。現在你和我已無異,宜加用心照顧,勿忘父言,無令漏失菩薩道法。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當爾之時,二乘人領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慚寬,但還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會上,佛陀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即訓示小乘人之偏真涅槃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爲焦芽敗種,複又贊歎大乘法而褒獎圓教爲最殊勝微妙之法。

  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于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複經少時”:由阿含時到法華時。佛成道後,先說華嚴經,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講阿含經,如日後照幽谷,但亦俱時可照高山。故佛于華嚴法會中,乃爲法身大士說法,度大菩薩。而在阿含方等時,菩薩亦出席法會作影響衆。般若時即要回小向大,將二乘人轉爲大乘,此時佛欲將家業托付給弟子,但還未實行,在法華會上才正式交托給弟子。

  “父知此意,漸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後,正說無量義經之時,二乘人既聞本從一法生無量法,必思無量諸法,理應還入一法。如此思惟,漸以通泰,故得大乘機發,乃至今經發言叁請,名爲自鄙先心。“臨欲終時”:如來不久將入涅槃,化緣已盡,所應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槃,正指法華時也。“命其子”:即二萬億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機既熟,十方雲集。“親族”,表十方法身菩薩,到此法會,作影響衆。“國王”,一切漸頓、叁藏十二部經,當機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稱王。等覺菩薩爲“大臣”,十地菩薩爲“刹利”,叁十心菩薩爲“居士”。

  長者在此集會中,宣言說明二乘人實是其親生之子,表示窮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漸發菩提心。此窮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備經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獨窮苦,故雲五十余年。爲此,佛懷憂推覓,常覓可化之機。忽于此間,得以感應道交,遂以權巧方便法度之,繼而教之以大法,付與家業。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財物者,即大乘萬德萬行。“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說小乘權法,現已歸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換言之,二乘人已悉知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華、涅槃等經。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當窮子得佛授記,歡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無心行菩薩道作佛子,今何其幸運得此殊勝因緣,聞佛開權顯實,此法寶妙乘,如大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爲子。世尊。我等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世尊!大富長者,即是如來。菩薩爲佛之真子,而二乘人雖已行菩薩道,猶不自知,故言“似子”。如來視衆生猶如一子,唯獨衆生舍棄成佛大法而樂著小法。迷惑無知,故于生死苦海中,叁界火宅內,受盡五蘊火之熱惱壓迫,認賊作子,背覺合塵。叁苦:(一)即身體本有種種苦,名苦苦。(二)身體漸漸衰弱,名壞苦。(叁)業運遷流,名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爲足。便自謂言。于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于小法。便見縱舍。不爲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今日在此法華會上,世尊令我等悟知以前所習小法,乃諸法戲論之糞,故現欲去除。我等因懼于生死無常諸苦而勤加精進修道,只爲得涅槃一日之價。得少許果位,偏真涅槃,便自以爲足。然世尊早已知我等貪著粗弊五欲,樂于小法,故不分別演說大乘法,縱令習小,舍于大乘教化,並宣說我等皆有如來之智慧功德寶藏。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爲大得。于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爲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于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權巧方便法,演說如來甚深智慧之法,我等從佛閑修,得小涅槃,便以爲大得,無欲進修法華圓頓大乘。舍利弗及須菩提(空生)以爲他們能爲…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