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變淨土相),于是引起他一連串叁個念頭——爲什麼佛陀要現六種瑞相?今世尊入于叁昧乃不可思議希有之事,應該問誰?哦!可以問文殊師利菩薩,上座法王子。他曾經供養過去無量諸佛,自然會明了此希有祥瑞之事,我就應當去問他。“文殊師利”,妙極或妙樂之義。爲何彌勒菩薩會起疑問呢?因爲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九地菩薩又不知十地菩薩,十地菩薩亦不知等覺菩薩之境界;何況是佛境呢?所謂庸人不知智者。庸愚之人不知有智慧者之境界,不是過之就是不及;心散之人不知定者。總是心神不甯,瞻前顧後,心根散亂,不會了解人定之境界,所以凡夫不知聖者,小乘不知大乘。舍利弗是小乘阿羅漢中之大智者,可是舍利弗又不能了解菩薩之境界。一般菩薩又不能明了補處菩薩之境界。“補處”,將來補釋迦牟尼佛之佛位。彌勒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菩薩。然而,補處菩薩又不知尊極之佛果菩薩,是故他才會起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不但是彌勒菩薩,連這四衆及天龍鬼神等也起了懷疑之念頭,爲什麼佛陀要現光明神通之相?其實彌勒菩薩並非真的不知佛陀現瑞相之因緣,他也曾供養過無數過去諸佛;他只是爲了請法,爲了替大衆釋疑,才現懷疑之相而咨詢文殊師利菩薩。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這時彌勒菩薩欲求開示決疑,又見四衆弟子及諸天龍鬼神等生出疑念,于是問文殊師利菩薩。“鬼”,分爲餓或飽鬼。鬼之義爲皈也,皈回去。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無明煩惱而造業,死後由其業力帶去(皈去)地獄、餓鬼道。因爲生時不會好好利用此“人身”來修善,死後方知錯用心,走錯路了,以致背覺合塵而沈淪于苦海中,苦不堪言。但是若能及時回頭,知迷返覺,佛陀亦能令之登彼岸,終能成佛。“神”,天心之義,有神通及自然之感應。彌勒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言:“請您慈悲告訴我們,什麼因緣,佛要現此希有神通之相,放大光明而照于東方萬八千土?同時又俱見無數億佛之國土及佛宣說法相祥瑞。”以目前科學界最先進之發展,以爲登陸月球或發射人造衛星到別的星球就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似白毫相光早已悉知悉見一切宇宙多度空間之秘密。顯現在白毫相光中之萬八千國土,一切衆生及諸佛是那麼清晰、美麗而莊嚴。爲了令衆生明白佛意,于是彌勒菩薩再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衆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衆 鹹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文殊師利菩薩,我們的導師——佛陀何故眉間白毫,大放光明普照呢?“導”,是引導。導師即是釋迦牟尼佛。他引導我們從黑暗走到光明之路,回到老家去。是那一個家?常寂光淨土也。這時天上降下白色及紅色的曼陀羅及曼殊沙華,不但美麗柔軟,並且散發出栴檀香味,直到周圍四十裏。所以衆生皆歡喜而滿足。天華既集,地則莊嚴而清淨,而此世界,又發生六種震動,四衆都因睹瑞而身心暢快喜悅,這是前所未有之希有事。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衆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于此悉見
佛陀之中道白毫光先照東方,再照滿八千土,乃至整個虛空,皆成了金色之瑞相。“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有”,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有頂即是叁界中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界原爲無色界,無形色故不可見,但卻于白毫光中而能承光遠見。衆生在六道輪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輾轉難出。生死即是所趣之五陰(色、受、想、行、識,也即指精神與身體)。“善惡業緣”,是趣因,“好醜”,是趣果。正是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看你住那邊跑而已。修的是修善業,造的是造惡業,要上升或下墮,全在自己掌握中。人身難得矣,若不趕快修五戒十善而行惡,則來生不易再爲人。
“受報好醜,于此悉見”,這是就因地而說。修善者得好的果報,若造惡則得醜之果報。這一切都是順心性,順著業力而趣。故衆生于六道中互相造業而互相受報,輾轉輪回,旋出旋入,永無了期。這一切業緣果報,皆在白毫光中盡見。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 講說正法
又見諸佛,佛是聖中之主,猶如師子一般。這一種法既微且妙,極爲希有。佛之聲音非常清淨,言詞非常流利圓滿,既響亮又柔軟,悅耳動聽。每一個人歡喜那一類的聲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種聲音來說法,教化無數億萬菩薩。“梵音深妙”,這種清淨之音非常深妙,令一切衆生歡喜信受而深信佛乃勝智。同時他方世界每一位佛皆在其世界演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衆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爲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爲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爲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衆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瑪瑙
全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辇輿 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叁界第一 諸佛所歎
“種種因綠”:因爲人有種種根機及種種習氣毛病,是故要以無量比喻而爲衆生說法,使他們得以明了真正之佛法,而依教奉行。“照明佛法”:以智慧之光明來了解一切佛法。“開悟衆生”:使衆生之智慧及菩提增長,一如金礦,若不將它開發,則永遠不會取到真金,這也是比喻。人本來具足佛性,可惜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但若能遇善知識爲其點破,及諄諄善誘,則可依教奉行而得返本還原。所謂“且破心頭一點癡,十方何處不加持,圓明佛眼常相照,只是當人不自知。”
“若人遭苦”:一般的凡夫,雖然身心皆受苦,卻不知是苦,反而以苦爲樂,于是苦上加苦;越受苦時則越要造苦。無明煩惱爲苦之來源,可是人卻執著而不願舍棄它,故不能脫離苦海,反更墮入地獄,永遠受苦沈淪而不能自拔。而外道亦爲要了苦而尋求門路,卻摸不著了苦之路,終因背道而馳,墮入餓鬼道中。
有些世智辯聰之人,雖然有點小聰明,也通達世間法,卻不明了出世間法。因此,當苦難來臨時就不懂得如何去應付,要了苦時反更造苦。當一個人處于貧病交迫之逆境時,若能了解“受苦即是了苦”倒好,知道這是前生所造業而招來之果報,今生就要安份做人。但若抗債不還,自造業而不自己去承當,反更怨天尤入,甚至于利用小聰明去偷、搶、拐、騙;那麼“上得山多終遇虎”,騙人之伎倆終會爲人所識破。當計謀一敗露、盜鈴一響,警察馬上來抓人。于是就得到坐牢之果報,或長期或短期,皆由其犯罪之輕重而定。這種果報只限于身體上受苦而已,最嚴重的莫過于此種惡業會導致將來得到畜生之果報。人之所以會遭苦,皆因本身所造種種惡業。若再不醒悟,則不能再爲人而墮入叁惡道中,亦稱爲叁塗苦。
“厭老病死”:苦有叁種:(一)苦苦:苦中之苦。(二)壞苦:本來沒有苦,但因爲快樂是很短暫,樂不久住,是以稱爲壞苦。(叁)行苦: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猶如大海中之波浪,前浪滅時,後浪又生;後浪滅時,後後浪又生,循環不息。因此行苦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此外,尚有八苦:(一)生苦:當小孩呱呱墜地就哭著:“苦啊!苦啊!”可見世間有多苦。但是在此堪忍(娑婆)世界住久了,反而以苦爲樂,流連忘返。在母胎中,若母親吃熱的食物,胎兒猶如處于火山內。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兒卻有冰冷之感覺,如置身于冰冷地獄一般。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訴。在出生之際,猶如兩山相壓;出生後,經風一吹,身體又像被刀割,痛入心肺。但是對于這種種“生苦”,一般人過了叁歲後也就漸漸淡忘。(二)老苦:年紀大了,健康衰退,眼蒙耳聾,又因牙齒殘缺而味同嚼蠟,老態龍鍾,五官不再受其指揮。換言之,無人能阻止自己日漸衰老,這不是很苦嗎?(叁)病苦:這苦更是無人可避免,不管你是國王,或總統,或大臣等等叱吒風雲之人物,都得屈服在病魔老死之下。病症有種種,而患病所帶來之痛苦亦數之不盡。(四)死苦:最苦莫過于死苦及生苦。生時如生龜脫殼,死時如活牛剝皮。是以學佛之目的爲何?即爲了生死而脫輪回。
(五)愛別離苦:世俗多貪著情愛,難分難舍。但越是恩愛,到要生離死別時越痛苦。一般人誤將愛情當作生命中最重要之一部份,而自命爲多情,或以癡情種子自居,于是愛人去那裏,他也緊緊跟著,那怕是上月亮或往太陽處,皆尾隨不舍。有的甚至爲了愛人而殉情,這些都是最愚癡之行爲,因爲,殉情豈不成了“死苦”!爲愛人之去留而煩惱,也即爲愛別離苦所困。這些情愛皆爲沈淪苦海之因,若能拔除出來,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即不再受輪回。否則于苦海中頭出頭沒,永無了期。
(六)怨憎會苦:這個人我最討厭!我不想見他!但若對自己的太太亦起了厭惡之心,而她卻常常緊跟不舍,那真是“相見憎如不見”,或者自己討厭某人而要避開他,可是偏偏又窄路相逢!這些都是“怨憎會苦”。然而,心自在則一切自在,心如意則一切如意。如心內有著太多厭惡憎恨,所見所聞亦不能使自己如意,就是自討苦吃。
(七)求不得苦:所求不遂亦是苦。若想升官發財,或男的想求…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