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瑞。佛所放之光,非但照见此世界之祥瑞,甚至能往下照至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此地狱一人下去即满,多人下去亦满,受苦的时间和空间皆无间断。只要罪孽深重,而堕入其中,则万劫难复矣。“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即色界之最上一重天。从这娑婆世界之东边看去万八千的国度,可尽见彼土的六道众生(六趣众生),每一种的果报皆能清楚看见。
“六道轮回”,是天趣、阿修罗趣、人趣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阿修罗有时亦可列入三恶道中而成为四恶趣。“天”,是因为修五戒十善而得生天。作为一个人之最基本条件是持五戒:(一)不杀生戒。持此戒者,能得寿命增长,有长寿报。相反的,嗜杀生者,会有短寿命或夭亡之果报。这亦说明人为何有长寿或短命之分。(二)不偷盗戒。偷,损坏他人之财物及福命;盗,即未得他人之许可而擅自拿去某种物件或钱财。果报是在今生或来生中,自己的财产亦会被人偷盗或抢走。如果能够持不偷盗戒,则得以富贵增长。(三)不邪淫戒。淫人妻女者,将来之果报即被人玩弄,或自己的配偶不贞,婚姻出毛病,家庭破裂等等障碍烦恼。(四)不妄语戒。即不以谎话骗人。然而有些人却说,我这一生都是老老实实,从未骗过人,又没害过人,为什么老是被人骗?被人害?须知这种果报非为一生所造,而是通三世,即过去、现在及未来。从前所造下之妄语业,在因缘成熟时,业报现前,就要受被骗害之果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五)不饮酒戒,也包括吸烟、抽大麻、吃迷幻药、吸毒及麻醉性能使人失去理性之药品。饮酒会令人越喝越多,喝越多就越糊涂,以致扰乱性情,而做出种种酒后失常之罪行,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现时医学界对药品之滥用,亦应列入此戒内。因为过份的使用麻醉或刺激性药品唯有使病人之病情恶化,使精神更加散乱而不安宁。
五戒,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主要在于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恶习,更进一步,连杀、盗、淫、妄及饮酒之念亦不起。凡未获得他人之许可而偷偷的拿去使用,即是犯盗。譬如见人买了一瓶酒,心里想:好香的酒,是我的就好了,可以先来一杯...这个念头一起,则已犯了盗戒及饮酒戒。是不是不饮酒的人就不会犯饮酒戒?非也,人虽不喝酒,但也会饮牛奶或其他饮科,若起贪爱执著之念,亦是犯此戒。譬如,见冰箱内有一罐牛奶,于是一念贪起,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就喝,喝完了后不晓得是谁买的。牛奶是小事,但未经他人之同意而喝了,即犯偷盗戒。反过来说,牛奶被偷者,亦应起反省之心,为什么他人会偷我的东西?哦!那是我前生曾偷他人财物,这是一种报应。以此作为回光返照,时时提醒自己,以后不再重犯。但是偷取牛奶者则不能说,现在我偷你的,等来生再偿还。须知来生可能无物来偿还于人。总而言之,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不是自己所有的,若未获主人之同意而擅自取走,即犯了偷盗戒。其他基本戒的道理亦复如此。
“天”的福报是无穷无尽,但极高也必堕落。福报享尽时,五衰相现,还是会堕落。因此,只修天福而不修慧,则永远辗转于六道轮回中。“阿修罗”,亦是修五戒十善,但却坏在以斗争心来做功德,在行善布施时总爱出风头,争第一,在众人前更是以大慈善家之姿态出现,出的钱一定要比别人多。以这种炫耀自我的方式作为布施,简直是以金钱来买名誉,根本不是真心行善,故所得之功德亦是有漏的。更有一些虚伪之士,表面上静悄悄的行善,暗地里却又故意让人知道他们在布施——这种偷偷摸摸,自我宣传之伪君子,比那些在人前大事宣传自我功德之辈,更为阴险欺诈,属于阴性之修罗。“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在种因时心不真,将来所得之果亦会变成恶果。若其心不正、好斗争、嗔心重,来生会成为阿修罗,因此在布施时不要错因果,应以真诚及乐善好施之心来行事,才会有善果。“人”,亦是修五戒十善而来,属下品之五戒十善,阿修罗是中品之五戒十善,而天是上品之五戒十善;这三种皆为三善道。
三恶道之果报皆由贪、嗔、痴而起。“贪”太多会成为饿鬼。人在生时太贪吃,结果死后什么也吃不到,一无所有。“嗔恨”心太重者,会在死后入地狱受种种苦刑,如入油锅上刀山或剑树等等。因此脾气坏的人要改过,没有脾气的则不要使之生起。学佛可以使人明是非辨事理,明白因果后就不会有愚痴的行为,而能得般若智慧。人太过愚痴,则其果报会随其业力而沦为畜生。愚痴的言行即是诽谤三宝、拨无因果,自己不但不信佛,还怂恿别人也不要信佛,自以为很聪明,硬说学佛是很笨很迷信的事,结果得畜生之果报。
所以在六道轮回中,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成佛之因可成佛。但若是种下地狱之因,定会下地狱去,是以要上升或下坠之权力,皆在人本身之抉择。六趣众生之种种相貌皆在佛陀之白毫光显现出来。这一段是他土六瑞——(一)六趣瑞。(二)见诸佛瑞。(三)闻说法瑞。(四)见众得道瑞(证果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双。“白毫光”,表示中道了义,不偏左,不偏右,而在两眉之间;亦表示法华经圆顿法门,中道实相之道理。
白毫光能伸能缩,近时亦能照远,犹如琉璃筒,光明遍照。这情形就好像在黑暗中,忽然开了手电筒或车头灯,一道光明划破黑暗而直射向前,能照远处。而此白毫光是遍满整个宇宙虚空,随意照那一方皆可,现在所照的是东方万八千国土。佛陀在过去没有示现眉间放白毫光,只有在法华经法会中才现此瑞相。在楞严法会中,佛陀说法时,是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这两种光皆有不同之意义。人只要能听到法华经中之一偈一句,即能种下成佛之因。但要多久?这可不一定。能闻法华经者,皆有善根因缘。故佛法与我们有重大关系,可以使我们悟道成佛。有些人却不以为然,还说我才不相信我会成佛。然而,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的。尽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佛教内。即使他现在不相信,将来他也会相信,也能成佛,这就是妙法莲华经微妙之处。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这是见诸佛瑞,是圣和凡相对;圣是佛,凡是人。如来之白毫相现出了诸佛国土及诸佛,在教化众生。是以白毫光又有两义—(一)应机设教。(二)断惑除疑。像阿弥陀佛亦有白毫相光,如阿弥陀佛赞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表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是无与伦比。“白毫宛韩五须弥”,眉宇间所放出之白毫光不停的在转动如龙舞,光之宽度如五座须弥山。“绀目澄清四大海”,清澈明亮的眼睛如四个大海水。“光中化佛无数亿”,弥陀佛于白毫光中又再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亦化成无量无边之菩萨。“四十八愿度众生”,每一愿皆令众生成佛。“九品咸令登彼岸”,人可分为上、中、下品,从三品中又分为九品。故九品莲华即上上品、上中品及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及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及下下品。这九品之众生在阿弥陀佛加被下都能登涅槃之彼岸。
释迦牟尼佛之白毫光亦大如五座须弥山。在观佛三昧海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出世时,白毫光是五尺,修苦行时是十四尺,成佛时则有十五尺。白毫相中间空,白色如琉璃筒——表示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中间空代表中道,亦是“常”之义。其相柔软表示“乐”卷舒自在,随意的可长可短代表真“我”。白色是清净,亦喻为涅槃四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中道、实相之宝印,于白毫相光中又见他方国土之诸佛,而释迦牟尼佛由出生乃至于涅槃,一切修苦行,种种相貌及功德,亦在光中显现。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是闻说法瑞。诸佛皆在每一个国土说法教化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使他们依法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或成菩萨,或得佛果。此为证果瑞。是人和法相对,亦即闻法瑞和证果瑞之相对。“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又见菩萨及大菩萨。“种种因缘”,以种种因缘来修种种之法门及教化种种众生。“种种信解”,指四谛法、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等之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以种种行门,修种种法。“行菩萨道”,佛陀之白毫相光由此土到他土,表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萨道。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般”,是入灭之义。涅槃是不生不灭,圆寂之义。功无不圆,德无不寂——功德圆满。此现诸佛施教化众生之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现灭息教化。乃至起塔而做佛事,是以表示始于出世,而终于像法。“以佛之舍利起七宝塔”,以佛之舍利来建塔。“舍利”,是灵骨之义。这是在佛入灭后,以火焚之获得的舍利,其数无量,故建塔而供养。“塔”,有两义:(一)方坟。(二)高显。此七宝塔供养舍利,表示佛之法身所在,这是现佛涅槃瑞。菩萨行行瑞及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对。菩萨为始,佛为终。以上所讲皆为他方国土瑞。“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处涅槃。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之佛,是补处菩萨。“弥勒”译为慈氏;又名为“阿逸多”,无能胜之义。他以慈眼平等视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心。现在他不明白佛陀为何要以白毫相光现神变相(化现神通…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