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瑞。佛所放之光,非但照見此世界之祥瑞,甚至能往下照至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此地獄一人下去即滿,多人下去亦滿,受苦的時間和空間皆無間斷。只要罪孽深重,而墮入其中,則萬劫難複矣。“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即色界之最上一重天。從這娑婆世界之東邊看去萬八千的國度,可盡見彼土的六道衆生(六趣衆生),每一種的果報皆能清楚看見。
“六道輪回”,是天趣、阿修羅趣、人趣叁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叁惡道。阿修羅有時亦可列入叁惡道中而成爲四惡趣。“天”,是因爲修五戒十善而得生天。作爲一個人之最基本條件是持五戒:(一)不殺生戒。持此戒者,能得壽命增長,有長壽報。相反的,嗜殺生者,會有短壽命或夭亡之果報。這亦說明人爲何有長壽或短命之分。(二)不偷盜戒。偷,損壞他人之財物及福命;盜,即未得他人之許可而擅自拿去某種物件或錢財。果報是在今生或來生中,自己的財産亦會被人偷盜或搶走。如果能夠持不偷盜戒,則得以富貴增長。(叁)不邪淫戒。淫人妻女者,將來之果報即被人玩弄,或自己的配偶不貞,婚姻出毛病,家庭破裂等等障礙煩惱。(四)不妄語戒。即不以謊話騙人。然而有些人卻說,我這一生都是老老實實,從未騙過人,又沒害過人,爲什麼老是被人騙?被人害?須知這種果報非爲一生所造,而是通叁世,即過去、現在及未來。從前所造下之妄語業,在因緣成熟時,業報現前,就要受被騙害之果報。經雲:“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五)不飲酒戒,也包括吸煙、抽大麻、吃迷幻藥、吸毒及麻醉性能使人失去理性之藥品。飲酒會令人越喝越多,喝越多就越糊塗,以致擾亂性情,而做出種種酒後失常之罪行,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現時醫學界對藥品之濫用,亦應列入此戒內。因爲過份的使用麻醉或刺激性藥品唯有使病人之病情惡化,使精神更加散亂而不安甯。
五戒,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主要在于淨化身、口、意叁業的惡習,更進一步,連殺、盜、淫、妄及飲酒之念亦不起。凡未獲得他人之許可而偷偷的拿去使用,即是犯盜。譬如見人買了一瓶酒,心裏想:好香的酒,是我的就好了,可以先來一杯...這個念頭一起,則已犯了盜戒及飲酒戒。是不是不飲酒的人就不會犯飲酒戒?非也,人雖不喝酒,但也會飲牛奶或其他飲科,若起貪愛執著之念,亦是犯此戒。譬如,見冰箱內有一罐牛奶,于是一念貪起,也不管叁七二十一,拿起就喝,喝完了後不曉得是誰買的。牛奶是小事,但未經他人之同意而喝了,即犯偷盜戒。反過來說,牛奶被偷者,亦應起反省之心,爲什麼他人會偷我的東西?哦!那是我前生曾偷他人財物,這是一種報應。以此作爲回光返照,時時提醒自己,以後不再重犯。但是偷取牛奶者則不能說,現在我偷你的,等來生再償還。須知來生可能無物來償還于人。總而言之,一針一線、一草一木,不是自己所有的,若未獲主人之同意而擅自取走,即犯了偷盜戒。其他基本戒的道理亦複如此。
“天”的福報是無窮無盡,但極高也必墮落。福報享盡時,五衰相現,還是會墮落。因此,只修天福而不修慧,則永遠輾轉于六道輪回中。“阿修羅”,亦是修五戒十善,但卻壞在以鬥爭心來做功德,在行善布施時總愛出風頭,爭第一,在衆人前更是以大慈善家之姿態出現,出的錢一定要比別人多。以這種炫耀自我的方式作爲布施,簡直是以金錢來買名譽,根本不是真心行善,故所得之功德亦是有漏的。更有一些虛僞之士,表面上靜悄悄的行善,暗地裏卻又故意讓人知道他們在布施——這種偷偷摸摸,自我宣傳之僞君子,比那些在人前大事宣傳自我功德之輩,更爲陰險欺詐,屬于陰性之修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在種因時心不真,將來所得之果亦會變成惡果。若其心不正、好鬥爭、嗔心重,來生會成爲阿修羅,因此在布施時不要錯因果,應以真誠及樂善好施之心來行事,才會有善果。“人”,亦是修五戒十善而來,屬下品之五戒十善,阿修羅是中品之五戒十善,而天是上品之五戒十善;這叁種皆爲叁善道。
叁惡道之果報皆由貪、嗔、癡而起。“貪”太多會成爲餓鬼。人在生時太貪吃,結果死後什麼也吃不到,一無所有。“嗔恨”心太重者,會在死後入地獄受種種苦刑,如入油鍋上刀山或劍樹等等。因此脾氣壞的人要改過,沒有脾氣的則不要使之生起。學佛可以使人明是非辨事理,明白因果後就不會有愚癡的行爲,而能得般若智慧。人太過愚癡,則其果報會隨其業力而淪爲畜生。愚癡的言行即是誹謗叁寶、撥無因果,自己不但不信佛,還慫恿別人也不要信佛,自以爲很聰明,硬說學佛是很笨很迷信的事,結果得畜生之果報。
所以在六道輪回中,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成佛之因可成佛。但若是種下地獄之因,定會下地獄去,是以要上升或下墜之權力,皆在人本身之抉擇。六趣衆生之種種相貌皆在佛陀之白毫光顯現出來。這一段是他土六瑞——(一)六趣瑞。(二)見諸佛瑞。(叁)聞說法瑞。(四)見衆得道瑞(證果瑞),是人法一雙。(五)見菩薩行行瑞。(六)見諸佛涅槃瑞,是始終一雙。“白毫光”,表示中道了義,不偏左,不偏右,而在兩眉之間;亦表示法華經圓頓法門,中道實相之道理。
白毫光能伸能縮,近時亦能照遠,猶如琉璃筒,光明遍照。這情形就好像在黑暗中,忽然開了手電筒或車頭燈,一道光明劃破黑暗而直射向前,能照遠處。而此白毫光是遍滿整個宇宙虛空,隨意照那一方皆可,現在所照的是東方萬八千國土。佛陀在過去沒有示現眉間放白毫光,只有在法華經法會中才現此瑞相。在楞嚴法會中,佛陀說法時,是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這兩種光皆有不同之意義。人只要能聽到法華經中之一偈一句,即能種下成佛之因。但要多久?這可不一定。能聞法華經者,皆有善根因緣。故佛法與我們有重大關系,可以使我們悟道成佛。有些人卻不以爲然,還說我才不相信我會成佛。然而,佛法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容的。盡法界的衆生都包含在佛教內。即使他現在不相信,將來他也會相信,也能成佛,這就是妙法蓮華經微妙之處。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這是見諸佛瑞,是聖和凡相對;聖是佛,凡是人。如來之白毫相現出了諸佛國土及諸佛,在教化衆生。是以白毫光又有兩義—(一)應機設教。(二)斷惑除疑。像阿彌陀佛亦有白毫相光,如阿彌陀佛贊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表示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光明是無與倫比。“白毫宛韓五須彌”,眉宇間所放出之白毫光不停的在轉動如龍舞,光之寬度如五座須彌山。“绀目澄清四大海”,清澈明亮的眼睛如四個大海水。“光中化佛無數億”,彌陀佛于白毫光中又再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亦化成無量無邊之菩薩。“四十八願度衆生”,每一願皆令衆生成佛。“九品鹹令登彼岸”,人可分爲上、中、下品,從叁品中又分爲九品。故九品蓮華即上上品、上中品及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及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及下下品。這九品之衆生在阿彌陀佛加被下都能登涅槃之彼岸。
釋迦牟尼佛之白毫光亦大如五座須彌山。在觀佛叁昧海經雲:釋迦牟尼佛在出世時,白毫光是五尺,修苦行時是十四尺,成佛時則有十五尺。白毫相中間空,白色如琉璃筒——表示常樂我淨,即涅槃四德。中間空代表中道,亦是“常”之義。其相柔軟表示“樂”卷舒自在,隨意的可長可短代表真“我”。白色是清淨,亦喻爲涅槃四德——常德、樂德、我德、淨德。是中道、實相之寶印,于白毫相光中又見他方國土之諸佛,而釋迦牟尼佛由出生乃至于涅槃,一切修苦行,種種相貌及功德,亦在光中顯現。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複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複見諸佛般涅槃者。複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這是聞說法瑞。諸佛皆在每一個國土說法教化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及優婆夷),使他們依法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或成菩薩,或得佛果。此爲證果瑞。是人和法相對,亦即聞法瑞和證果瑞之相對。“複見諸菩薩摩诃薩”,又見菩薩及大菩薩。“種種因緣”,以種種因緣來修種種之法門及教化種種衆生。“種種信解”,指四谛法、十二因緣,或六度萬行等之種種信解。“種種相貌”,以種種行門,修種種法。“行菩薩道”,佛陀之白毫相光由此土到他土,表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薩道。
“複見諸佛般涅槃者”,“複見諸佛般涅槃後”,“般”,是入滅之義。涅槃是不生不滅,圓寂之義。功無不圓,德無不寂——功德圓滿。此現諸佛施教化衆生之事畢,收無量法還歸一法;示現滅息教化。乃至起塔而做佛事,是以表示始于出世,而終于像法。“以佛之舍利起七寶塔”,以佛之舍利來建塔。“舍利”,是靈骨之義。這是在佛入滅後,以火焚之獲得的舍利,其數無量,故建塔而供養。“塔”,有兩義:(一)方墳。(二)高顯。此七寶塔供養舍利,表示佛之法身所在,這是現佛涅槃瑞。菩薩行行瑞及諸佛涅槃瑞,是始終一對。菩薩爲始,佛爲終。以上所講皆爲他方國土瑞。“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余涅槃。(叁)無余涅槃。(四)無住處涅槃。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叁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之佛,是補處菩薩。“彌勒”譯爲慈氏;又名爲“阿逸多”,無能勝之義。他以慈眼平等視一切衆生而不起分別心。現在他不明白佛陀爲何要以白毫相光現神變相(化現神通…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