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修行。佛以慈悲心來攝受他們。直到佛成佛之後,這些弟子皆證得阿羅漢果位,生生世世,隨佛左右。這一類的弟子,必能敬信佛所說的微妙法。
“長夜安隱,多所饒益”: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我在東北和香港時,有些弟子對我也生很深的信心。無論我說什麼,他們都深信不疑。即使是今生才第一次皈依的人,或已皈依了兩生、叁生、四、五生者,信心就更應堅定。若是已皈依多生者,其信心則彌堅誠矣,對佛教法,要深信不疑。
舍利弗雖然說大會中所有的人“必能敬信”。可是,當佛正要宣揚這個妙法時,大會中就有五千人退席。這就像舂米一樣,把殼除去,剩下來的就是米。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欲請福慧雙圓的世尊,演說這種獨一無二的妙法。“我爲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我——舍利弗,是佛的聲聞大弟子,今懇請世尊詳細的分別解說。“是會無量衆,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他們已多生多世,蒙佛法乳之恩,故一定能信受。“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爲此衆故,惟垂分別說”:在此大會中一千二百聲聞、辟支佛、權乘菩薩,皆渴望世尊演說此妙法。“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我們若聞此妙法,必定踴躍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爲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時,世尊被舍利弗的屢次懇請感動了,所以說:“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我怎能不說呢?“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那麼你就要專心一志,洗耳恭聽,我現在將爲你們詳細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正在此時,居然有五千人退席!“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爲什麼他們要退出?因爲他們的罪障太重,福薄慧淺,故不能留在會上聆聽這個無上妙法。此等人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自己未得到上人法,就說自己已得到上人法;自己未證阿羅漢果位,就貿然說自己已證;自己未證得真實智慧,卻自言已證得,故這一類人無緣聽法華經。
“世尊默然,而不製止”:佛也不去阻止這些人,叫他們不要走。“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真實”:佛說,剛才退席者,是枝桠雜葉,也是谷殼,此等人待不住的。現在留下來的人,才是有善根,有福慧,他們有真純、清淨的信心。五千退席者,乃因其心不誠。譬如,我有二個弟子,在此受戒後,就溜跑了,情形同于五千退席。然後他們兄弟倆人,到處欺诳世人,說他們已開悟。這真是自欺欺人,自誤誤人之輩。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們走了也好,免得影響旁人,把他人也帶壞了。“汝今善聽,當爲汝說”:你現在仔細聽,我即將爲你們說法了。“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舍利弗和大衆,都高高興興地等待佛開講。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刻都可以聽到的,要等到因緣成熟時,才能宣說。這種妙法有一個比喻,比喻成什麼呢?比喻成“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這種花,只是開很矩很短的時間即謝掉了,所以它就珍貴希有了。現在這種妙法和這種華是一樣希有的。“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可是佛爲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應人說法。“意趣難解”: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我用種種方便法和因緣來教化衆生。“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來“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種法,不是用識心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佛所說的法。“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什麼是大事因緣呢?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到底是什麼大事?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這是很簡單的一個答案。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麼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前邊已經講過,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我叫你們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爲它是沒有答案。此處講得太奇怪了,本來有答案,爲什麼又說沒有答案?因爲現在釋迦牟尼佛將欲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判斷。我現在判斷這個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是把這個問題忘了,不要去想它。可是,雖然說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爲什麼?因爲是大事因緣,非小事因緣故。是大事因緣怎麼可以
忘了呢?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麼辦?只好弄明白它。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要和盤托出。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裏拿著什麼東西?你看見什麼東西叫?這是大事因緣,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緣。你說有什麼東西?你不知道?噢!這也是大事因緣。你看!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釋迦牟尼佛要找一點事來做,也就爲了要說法華經。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那麼法華經是說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是什麼那就不妙了。那麼,我們聽經做什麼?我們不聽經不更妙了?誰叫你來的?你可以不聽啊!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這個大事才算辦完。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沒有完成。我們若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因緣。你不知道小事因緣,就不知道大事因緣。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無明”而來。這“無明”就是小事因緣,“生死”就是大事因緣。爲什麼有生死?因爲你有“無明”,這“無明”一有了,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一概都沒有。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有了問題,就有“生死”。所以我們先要把小事的因緣弄清楚了,就會清楚大事因緣。爲什麼?因大事由小而變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而老,由老而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麼,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所以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不會日積小業而釀成大災,故這一大事因緣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說:什麼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呢?諸佛爲著一切衆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才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諸佛世尊,想令衆生得到佛的知見,開佛知見。所謂開佛知見,就是衆生關閉了佛的知見而言。這個佛的知見,衆生是在什麼時候關上的呢?是因爲無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見關閉起來了,現在再把它打開。什麼是佛智?佛智就是我們一切衆生共有的一顆心。這顆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稱佛心。什麼叫佛見?佛見就是佛眼。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證到清淨的果位。我們沒有開佛眼,乃是因爲不清淨所致。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使得這個性不清淨。那麼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爲什麼不清淨?因爲沒有開佛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令一切衆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故出現于世,八相成道教化衆生。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就是要指示一切衆生,佛知佛見。即令衆生明白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處,就是一切衆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教義。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一些外道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又有的說不可以問。要是問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犯罪了。但這絕不會犯罪,除非沒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你問他,他應該讓你明白,不能說:“我不明白,一問就有罪了。”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叁十叁天——帝釋天,又稱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說不是的:“咱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那麼你想把這個叁十叁天的天主,安排到什麼地方去呢…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