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他搬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裏,只是一個護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的道理。只知道有始無終,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意開始,這個天主將永遠存在,永遠都是活著,永遠都不死,所以就無終。其實,這僅是衆生計度的一種理論,非爲正解。在佛而言,他雖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衆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專製主義、獨裁主義。現在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而是一切衆生統統都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暫時沒有明白這種道理,沒有得到這種力量。所以,佛爲了指示一切衆生佛知佛見,就“出現于世”,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理,縱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只求聽聞,心裏沒有真正的領受,那麼,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衆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故“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了,但是還沒有證得,所以現在佛就令一切的衆生,入佛知見道。“入”就是證果,證得佛知佛見的境界。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了生脫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經完畢。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之後,就要入涅槃。
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使衆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爲。“常爲一事”:常常就爲這一大事因緣,即“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示悟衆生入佛之知見。“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十方諸佛如來,爲的只是以這個唯一佛乘,來教化衆生,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也沒有大乘和小乘。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叁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也沒有這叁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乘。那麼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諸佛,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說唯一佛乘,更無余乘。“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何種因緣呢?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的因緣果報。“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種種的美妙言詞來教化衆生。“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爲了說這個佛乘,以接引衆生,早成佛道。“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一切衆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智有:1、一切智。2、道種智。3、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屬于空,是二乘所證得的“空”理。道種智是權乘菩薩所證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于空,不落于有,這是諸佛所證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爲衆生說法,那麼未來諸佛呢?也是這樣。當諸佛出現于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爲著唯一佛乘,更無余乘。“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一切衆生得到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土之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也都是滋潤利益一切衆生,令衆生得到安隱和快樂。“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旨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究竟的指歸,就是令衆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舍利弗!是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但教化發菩薩心”: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令發菩薩心,使之成佛。“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爲這個唯一佛乘,而先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衆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我現在教化衆生亦是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說法。“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的衆生,每一個均有無量無邊的欲念。“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幾世所作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這些欲念深深印到衆生的八識田裏,于是就著住不舍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脫。因爲這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
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前面所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相同的,都是爲得一佛乘、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緣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在十方諸佛的世界中,尚沒有二乘這種權法,何況有叁?二乘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說是“藏教”和“通教”。叁呢?就是指“別教”。華嚴經講的是“頓教”,這是教菩薩法,但是它也兼有不定教。“藏教”和“通教”是教羅漢和緣覺。“別教”是對于聲聞緣覺將要回小向大,要回向到圓教。“何況有叁”:這個叁,也可以說是藏、通、別教。因爲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單單講圓教;“獨妙”就是只有法華經才是最妙,其余藏、通、別皆不能比的。所謂唯一佛乘,也就是說圓教。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都是權教。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劫,就是時間。本來,時間不存在,但因爲在衆生份上,産生分別心,才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才有這個劫。劫是梵語,具雲劫波,譯爲時分。在這個充滿罪惡的時代,連時間都汙濁了。“煩惱濁”,就是有許多五鈍使——貪、嗔、癡、慢、疑。這是生煩惱的根本。還有“見濁”,即是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鈍,是因它來得慢;利,是因它來得快。“衆生濁”,衆生種種的善惡夾雜因緣。每個衆生有他特別的惡業,所以衆生也汙濁了。“命濁”,“命”就是衆生報身這一個段落的時間——生命。生命也是汙濁的。什麼叫“濁”呢?濁就好像把泥土放在水裏,用手一攪,就渾了,看不清了。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五種渾濁造成,故世界也不清淨了,所以叫五濁惡世。“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衆生的罪垢非常重。“悭貪嫉妒”:壓就是悭吝,不能舍一文。貪是不但不能舍,而且還要貪圖他人的財産,貪而無厭。悭貪的人,將來要受赤貧的果報。
現在說個有關貪心的公案給大家聽:某人死了,死後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就問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你活著的時候,也沒有吃過什麼虧,你來生做人,頤意吃人家的呢?還是吃自己的?”他一想:“吃我自己的不劃算,吃人家的可以省下自己的。”便對閻羅王說:“我喜歡吃人家的,不喜歡吃自己的。”閻羅王說:“好,那你去做豬,豬是專門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于是這個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吃錯了,但已經向閻羅王要求,也不能改變了。于是就去做豬,這豬一天到晚吃人家的東西,就是因貪心而上當的。“嫉妒”,嫉就是嫉賢,即是看到任何人如果好過我,就不高興。妒是妒能,這個人才能超過我,就生了一種妒,所以合起來叫“嫉妒”,就是嫉賢妒能之意。有嫉妒心的人,將來都要墮落,來生或者做畜生,因爲嗔恨心重嘛!
“諸不善根”:因爲衆生貪、悭、嫉妒,所以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惡根。“諸佛以方便力”:諸佛用方便權巧的力量。“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本來是唯一佛乘,更無余乘,如果一開始,就叫衆生成佛,那一切衆生都不會相信。所以十方諸佛,都是先說小乘法,引導一切衆生,由小而大。“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假如他自己說已經得到阿羅漢果。“辟支佛”:…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