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得到辟支佛果了。“不聞不知”:也不曾聽這個唯一佛乘的真實妙法,也不知道“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他也不知道諸佛如來是爲了教化菩薩而成佛果。“此非佛弟子”:這一種人不是菩薩。“非阿羅漢”:不是聲聞乘。“非辟支佛”:也不是緣覺。爲什麼他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因爲他既然得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這個妙法,其根性一定是很深厚的。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沒證得阿羅漢果,沒證得辟支佛果,也沒證得權乘的菩薩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種族。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釋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這一些比丘、比丘尼,他們說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是最後身”:這個報身也是最後一個報身,以後不再受後有。“究竟涅槃”:說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常樂我淨了。“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不再向上發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這一類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貢高我慢,增上慢的人。“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假設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再不相信這“妙法蓮華經”的話,是沒有道理的。“除佛滅度後”:除非在佛滅度之後。“現前無佛”:現在沒有佛。“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佛滅度後”:在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像“妙法蓮華經”這一種經。“受持讀誦解義者”:能受持、能讀誦、能明白這種道理者。“是人難得”:不容易找到能講解妙法蓮華經的人,因爲沒有人明白,所以衆生不相信。“若遇余佛”:或者遇見他方世界的佛。“于此法中”:對“妙法蓮華經”中這種開權顯實的道理。“便得決了”:他們就可以明白了解。“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你們這一切聲聞等衆,和菩薩等衆,應該專一其心的信解受持。“受持佛語”: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所說的話,沒有假的,都是真實不虛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叁乘法,唯一的只有這個佛乘,所以你們切不要生出懷疑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欲重宣此義”:想把這一種意思重說一遍。“而說偈言”:而說愒頌。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衆等 其數有五千
佛剛要講法華經時,會中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弟子皆退席。爲什麼?因爲他們有增上慢,或者就是狐疑不信。
不自見其過 于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衆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的過錯、毛病,乃因戒德不充足、有缺憾,而又緊守護著自己的毛病。“瑕疵”即毛病。凡是受了戒的人,必定要持戒。不管是菩薩戒、八關齋戒,或沙彌十戒,必要持戒精嚴。否則,就像水瓶有一個窟窿,總是裝不滿,總是有漏。“護惜其瑕疵”。瑕疵,本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邊顔色太深了,或有其他不圓美處。此處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
“衆中之糟糠”:他們像舂米之後,遺棄的殘糠。亦可以說是人造酒之後所剩下來的酒糟,已經沒有用處。那麼,他們爲什麼離去呢?乃因“佛威德故去”。因爲自己德行不足,待不住,故要退席。
斯人少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衆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爲衆生說
衆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幹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于生死
于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衆苦所惱亂 爲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衆生說 入大乘爲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爲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哉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太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爲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這些人福薄根劣,不夠資格受持這種妙法。“此衆無枝葉,唯有諸真實”:現在留在法會裏的人,皆是菩薩及阿羅漢,已沒有碎枝殘葉,渣滓已除。只留下真實,大乘根器者。“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爲衆生說”:佛是用無數善巧方便法門,來引導衆生回小向大,發菩提心成佛道。“衆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幹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每個衆生心裏的思想,他的行爲,種種根性,皆是不同的。善業多者欲念較輕,惡業多者欲念則重。由這一點諸位可以各自衡量,問問自己:“我的欲念是輕還是重呢?若輕,那麼我的善根就很深厚。若重,我的善根就很微薄。”欲念其賓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也即是無明。凡是你看不破、放不下的,都是欲念、煩惱。這一切的一切,“佛悉知是已”。一切衆生若幹種性,如來悉知悉見。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因此,佛就用種種譬喻,巧妙美好的言辭,說出佛法來令一切衆生法喜充滿。修多羅,是梵語,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體,下契衆生之根機。亦可以說,上與佛性同一,下與衆生因緣冥合。
“伽陀及本事”:伽陀(GATHA)即頌。有些頌亦叫孤起,即與前後的長行沒有連帶關系。譬如金剛經上有一首伽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通常,伽陀是甩來表示經中之主旨,如金剛經內另有一首頌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本事,是敘述諸佛過去生的故事。“本生未曾有”:本生,是十二部經中之一部,專述某大弟子、諸大菩薩過去生的事情。未曾有,是從前未曾說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亦說于因緣,譬喻並祇夜”:因緣,就是說種種因緣果報的事情。譬喻,佛用種種譬喻,來闡明經中深奧的道理。祇夜(GEYA),即重頌,把前邊已說的長行,重複詳細再說一遍。正如現在這一段,就是祇夜。
“優婆提舍經”(UPADESHE),即論議。在此,佛陀提出十二部經內九部的名目。爲什麼呢?下邊佛就解釋說:“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鈍根的人愛樂小乘法,不樂大乘法,也貪戀耽著生死輪回。“于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他們過去在無量佛前,未曾修行無上甚深的佛道。“衆苦所惱亂”:並且,終日受叁苦、八苦、無量諸苦所煎逼。“爲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于是,爲這些淺根的人,我就說涅槃,常樂我淨的這個法門。而巧設種種方便法門,引領他們逐步進入佛的智慧。
可是,“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我從未跟小乘人說,你們將來皆當作佛。爲什麼不說?因爲時機未到,因緣未曾成熟之緣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佛說法前,先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在他觀察之下,今正是時候,應該說此大乘的妙法。“我此九部法”:前面所說的這個九部法門,都是隨順衆生而說的。“入大乘爲本”:最終目的就是令小乘人入于大乘之根本。“以故說是經”: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就說妙法蓮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有佛弟子其心清淨,心意柔軟亦聰明有智慧,這是大乘的根基。“無量諸佛所”:因爲這些佛子已在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爲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爲這一切的諸佛弟子,說“大乘妙法蓮華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我現在給這一類的弟子授記,他們來生一定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爲他們以深心,就是大乘心,來修持佛法,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這一類的衆生得聞佛。“大喜充遍身”:歡喜遍布身體。“佛知彼心行”:佛知道這一類衆生的思想及修行。“故爲說大乘”:所以爲其說大乘法。“聲聞若菩薩”:或者聲聞乘,或者菩薩乘。“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聞我所說的妙法,或者只聞一首偈頌。“皆成佛無疑”:將來都可以成佛,而無絲毫疑問。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 余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墮悭貪 此事爲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諸佛國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佛因爲教化衆生,說種種的方便法門,所以又說小乘、大乘,又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以假名字”:不過是以這些假名字,來“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令衆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唯有這一樣事情是最真的、最實在的。“余二則非真”:其他如二乘或者叁乘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權巧法門。“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可是諸佛絕對不用小乘的教理,來教化、救度衆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中。“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場所得的法,是真實的。“定慧力莊嚴”:佛以定的力量、慧的力量,來莊嚴自…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