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26

  ..续本文上一页?把他搬到什么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国王篡位似的,把他赶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实,这个天主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这个教理,也不明白无始无终的道理。只知道有始无终,说天主本来就有,是天意开始,这个天主将永远存在,永远都是活著,永远都不死,所以就无终。其实,这仅是众生计度的一种理论,非为正解。在佛而言,他虽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单单我释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众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说我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专制主义、独裁主义。现在不是唯独佛,才有佛知佛见。而是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这种佛知佛见,只是暂时没有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得到这种力量。所以,佛为了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就“出现于世”,到这个娑婆世界来。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理,纵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觉悟。自己不觉悟,只求听闻,心里没有真正的领受,那么,这种知识还不够,没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众生觉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证得,所以现在佛就令一切的众生,入佛知见道。“入”就是证果,证得佛知佛见的境界。所谓佛的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了生脱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经完毕。大事完毕就没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这种道理说完之后,就要入涅槃。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说的“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使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这就是“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说:“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为。“常为一事”:常常就为这一大事因缘,即“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示悟众生入佛之知见。“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十方诸佛如来,为的只是以这个唯一佛乘,来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没有大乘和小乘。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也没有这三乘。没有大乘,没有小乘,也没有声闻、缘觉、菩萨乘。那么是什么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诸佛,他们说法的时候,也是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何种因缘呢?就是你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种的因缘果报。“譬喻言辞”:又用种种的譬喻,种种的美妙言词来教化众生。“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虽然说是有小乘、大乘;或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怀,只为了说这个佛乘,以接引众生,早成佛道。“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一切众生,从诸佛开始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智有:1、一切智。2、道种智。3、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属于空,是二乘所证得的“空”理。道种智是权乘菩萨所证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不落于空,不落于有,这是诸佛所证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过去诸佛是这样为众生说法,那么未来诸佛呢?也是这样。当诸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诸佛所说的法,都是为著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佛说诸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现在所有十方这么多的佛土之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也都是滋润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得到安隐和快乐。“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旨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佛说诸法,究竟的指归,就是令众生得到一切种智,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舍利弗!是诸佛”:所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但教化发菩萨心”:他们的目的就是教化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为这个唯一佛乘,而先宣说善巧方便的法门,最后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现在教化众生亦是用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说法。“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我知道所有的众生,每一个均有无量无边的欲念。“深心所著”: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几世所作的,而是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习染而来的。这些欲念深深印到众生的八识田里,于是就著住不舍离,这种习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这执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脱。因为这缘故,所以我就“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如前面所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法都是相同的,都是为得一佛乘、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缘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在十方诸佛的世界中,尚没有二乘这种权法,何况有三?二乘可以说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说是“藏教”和“通教”。三呢?就是指“别教”。华严经讲的是“顿教”,这是教菩萨法,但是它也兼有不定教。“藏教”和“通教”是教罗汉和缘觉。“别教”是对于声闻缘觉将要回小向大,要回向到圆教。“何况有三”:这个三,也可以说是藏、通、别教。因为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圆”就是单单讲圆教;“独妙”就是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妙,其余藏、通、别皆不能比的。所谓唯一佛乘,也就是说圆教。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都是权教。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劫,就是时间。本来,时间不存在,但因为在众生份上,产生分别心,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才有这个劫。劫是梵语,具云劫波,译为时分。在这个充满罪恶的时代,连时间都污浊了。“烦恼浊”,就是有许多五钝使——贪、嗔、痴、慢、疑。这是生烦恼的根本。还有“见浊”,即是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钝,是因它来得慢;利,是因它来得快。“众生浊”,众生种种的善恶夹杂因缘。每个众生有他特别的恶业,所以众生也污浊了。“命浊”,“命”就是众生报身这一个段落的时间——生命。生命也是污浊的。什么叫“浊”呢?浊就好像把泥土放在水里,用手一搅,就浑了,看不清了。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五种浑浊造成,故世界也不清净了,所以叫五浊恶世。“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众生的罪垢非常重。“悭贪嫉妒”:压就是悭吝,不能舍一文。贪是不但不能舍,而且还要贪图他人的财产,贪而无厌。悭贪的人,将来要受赤贫的果报。

  现在说个有关贪心的公案给大家听:某人死了,死后到阎罗王那儿,阎罗王就问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你活著的时候,也没有吃过什么亏,你来生做人,颐意吃人家的呢?还是吃自己的?”他一想:“吃我自己的不划算,吃人家的可以省下自己的。”便对阎罗王说:“我喜欢吃人家的,不喜欢吃自己的。”阎罗王说:“好,那你去做猪,猪是专门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于是这个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吃错了,但已经向阎罗王要求,也不能改变了。于是就去做猪,这猪一天到晚吃人家的东西,就是因贪心而上当的。“嫉妒”,嫉就是嫉贤,即是看到任何人如果好过我,就不高兴。妒是妒能,这个人才能超过我,就生了一种妒,所以合起来叫“嫉妒”,就是嫉贤妒能之意。有嫉妒心的人,将来都要堕落,来生或者做畜生,因为嗔恨心重嘛!

  “诸不善根”:因为众生贪、悭、嫉妒,所以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恶根。“诸佛以方便力”:诸佛用方便权巧的力量。“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本来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如果一开始,就叫众生成佛,那一切众生都不会相信。所以十方诸佛,都是先说小乘法,引导一切众生,由小而大。“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假如他自己说已经得到阿罗汉果。“辟支佛”:…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