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P28

  ..續本文上一頁己。講到定慧力莊嚴,這個力,就是佛的十種智力,前面已詳細解釋。佛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故叫“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以這種力量來教化衆生、度脫衆生。“自證無上道”:自己證得無上的大道,即“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此事爲不可”:佛言:如果我不以大乘法教化衆生,即使只是對一個人說小乘法,隱大而爲之說小,則墮貪心、悭吝于法,這是絕對不可有的事。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诳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于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衆所尊 爲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假設有人能相信佛法,歸依佛道,如來待之以誠,決無欺诳,亦無貪婪嫉妒之意。“斷諸法中惡”:學佛之目的,不外是要即事明理,明白因果,行佛所行,覺佛所覺。對于善法,要隨聽隨行,才能把壞習氣——貪嗔癡,一點點的去除,也即能斷諸法中惡。人爲什麼會愚癡?就因爲見人有智慧而生出嫉妒心,所以今生就愚癡。同理,今生聰明有智慧就因爲前生不但不妒忌他人,反而生出隨喜贊歎他人的心。真正修道者,不會怕別人比自己好;人人都勝過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成佛。你看!這種胸襟是多偉大。地藏王菩薩發過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內的衆生惡習結重,難調難伏,在六道中旋出旋入,但是菩薩不辭勞苦,頭頭救拔,令他們早得解脫。

  有人問,是否能于同年、月、日、時,俱將六道衆生度成佛?不,這是不能的。唯有人身才能成佛,這種願力方能圓滿。其他五道——是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若想成佛,首先要從人做起,不能就在其他五道中成佛,在地藏王菩薩所發的願中,是要先度一切最惡劣的衆生,故五濁惡世誓先入,而拔濟一切墮落叁惡道之罪苦衆生。

  佛是正大光明,故能于十方界受世人尊敬而獨無所畏。而人因惑業未盡,終日顛倒夢想,心多挂礙,甚至夜不安寢。佛得究竟智,具大勇猛大無畏精神,無懼于度化頑迷之衆生,苦海常作度人舟。因爲無所恐懼,而得正直光明。“正”,亦謂之中道,不偏左,不偏右;不多亦不少。“中道”並無形相,時時處事能合乎中道,那就是妙道。所以佛能以無所畏而令衆生樂聞佛法。

  佛說法善巧方便,悅可衆心,可是爲什麼在法華法會中,還有五千人退席?其實他們並非不願聽,而是他們業障深重,德行不足,故招致魔力上身而使他們退出法會。

  佛以相好莊嚴之身,智慧光明普照世間,是無量衆生所尊仰者,現在就說實相法。“實相印”,是實相正法印,亦即妙法蓮華經。

  舍利弗,當知我意,我于本因,立大誓願,欲令一切衆生,如佛、世尊等無異。如我昔日所發誓願,今已滿願,得成佛道而諄諄善誘一切癡迷衆生,皆令入于佛之正道。

  若我遇衆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這個“我”,指的是佛本身。佛有八大自在我。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應身無量,度脫衆生。第二,以一身布滿大千世界。何以能以一微塵許的身體即滿叁千大千世界?就因爲“自在”。第叁,佛身可以輕舉遠道。“輕舉”,就像氣球一樣,一點重量也沒有,能任意漂浮,這叫輕舉。“輕舉遠道”,意謂佛神通自在妙用。第四,佛能在同一國土內現種種形。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換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第六,得諸法相,入無法相。雖證得一切諸法,而沒有諸法相,法亦空了。第七種的自在更微妙,演說偈頌,永無止境。第八,身滿諸處,遍十方界,無處不在。法界爲體,虛空爲用。虛空無相而無所不相。我們都活在佛的法身內。衆生活在法身內,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操的人身上,很容易長出來,但虱子本身卻不知道人是什麼樣子。同理,我們雖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樣子。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中國有名的遊覽勝地。若人處身在盧山,自然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遠瞻得見。然而如何能見佛的法身?別無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與佛無二無別時,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稱心如意教化衆生,盡教佛道。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無智而錯亂,故迷惑不受教。若人能時時自我檢討,回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鏡子前,將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若能心生慈悲,同體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惡,不造殺業。而嗔恨心極重、殺業衆多者,今生的脾氣暴躁,火氣很大。由此類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有一遊客曾問我:“人會成爲畜生嗎?”我說:“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若能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即是初發心之菩薩。做佛事,就是佛。總而言之,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萬法唯心造。”現在能到此法會聽經的大衆,皆因前生曾種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緣。

  我知此衆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于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叁惡道 輪回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衆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實

  于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我知此等迷惑衆生,未曾修學大乘善本,卻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即財色名食睡;此爲地獄五條根,條條皆通入地獄。譬如:(一)貪財者:不擇手段去賺取金錢,不顧仁義道德,也不管金錢之來源是否正當,終日“心爲錢役”,種下墮地獄之種子。(二)色:美色是衆生輪回之因。不論男女,偶一相遇,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先看看對方是否英俊或美麗?盡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叁)名:人往往爲名枷利鎖所困,于是愛自我宣傳,在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卻印滿了一大堆名銜,噢!又是什麼團體的組長,又是什麼公司的董事經理,又是某某財團的主任等等,這還不是純粹爲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財、不好色,也不貪名,但卻喜歡吃!(五)睡:有些人不貪財色名食卻好睡!睡多了頭昏腦脹。在香港、臺灣,常聽聞“睡死病”的發生,就因爲人太貪睡,睡死了也覺得快樂,以爲這是一種壽終正寢,不用受痛苦之死亡。總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獄五條根,使衆生沈淪于六道輪回的深淵。故學佛修道能使人斷惡行善,反邪歸正,了生脫死,不受輪回。

  “癡愛故生惱”:因爲人太執箸五欲,愚癡愛戀,窮追不舍,故生種種煩惱。這些貪諸愛欲之惡業,皆爲叁惡道之因緣。業果相酬,如輪之轉,趣入叁善叁惡六道中,此名爲輪回六道。

  衆生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馬腹,一時姓張、一時姓李,輪轉于六道之內。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爲諸苦所逼迫。諸苦如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入邪見稠林”:即見濁。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無等”:若“有”是執常者,若“無”是執斷者等諸邪見。“依止此諸見”:依于有、無二不正見,成六十二見。五見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諸外道等,于五蘊(色受想行識)境起四種見。或雲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雲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雲色即是我,或雲離色是我。色陰既爾,余之四陰、受想行識,亦各四見,總成二十。過去、現在及未來,各有二十種見,共成六十種見。兼于根本斷常(執無、執有)二見,總數六十二邪見。

  “我慢自矜高”:矜誇高傲、自重輕他。“谄曲心不實”:“谄”,谄媚。譬如見到省長來,阿谀奉承,又爲他開車門,又替他點香煙,巴結不已,此謂之谄。曲,不直也。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錢,但他不宜說,盡是拐彎抹角。“心不實”,心不真實,虛浮不實。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人在因地時深著虛妄法,我慢自矜高,谄曲不實,因地不真,故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得聞如來正法。如是之人,以無緣故,難可度脫。

  在叁藩市,每晚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問諸大衆說:“你們看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們異口同聲說:“當然大地土多,如來手裏土少。”佛即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若將人身失去,萬劫不複,來生不是做餓鬼就是做畜生或墮地獄去。由此可見,在末法時期能來此學佛聽經者,如黃金一般罕有,而不聞佛名,不學佛者如糞土一樣,到處皆是。

  中國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那一位法師講經說法,他都先頂禮後跪著聽,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極表誠心。爲何他會被稱爲活佛?原來他從金山塔頂跳下來,卻能安然無恙。他也能以“波羅蜜湯”醫治各種奇難雜症。“波羅蜜湯”是何等物?金山活佛的洗腳水是也!誰要是來求醫,他就在洗腳水加上一點香灰,給病人喝。說也奇怪,這洗腳水竟能發生藥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稱他爲金山活佛。

  像金山活佛善根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時期,已難以尋得。將來在佛法要滅時,所有經書都會變成白紙。諸佛經中,楞嚴經先滅,所以我到西方國家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其微妙深奧之道理,超乎現今的科學及哲學。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華嚴經,可喻爲金輪王。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叁七日最先講華嚴經,但佛是以法身在七處九會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薩,二乘人既聽不到,也看不見,故雲:“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

  這部華嚴經後來被龍王請入龍宮去了,人間從此失去此經,直至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于世無學,以神…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