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想找女人,都到那裏去。這個和尚也去了,在那兒做廚師。出家人到那裏都要吃葷,不吃齋,還要殺雞、殺鴨。這個和尚他做廚子,以爲念佛可以超度衆生,所以他殺雞殺鴨時,一邊拿刀殺雞,一邊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以爲殺生時,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這些雞超度了。結果他住在那兒有半年多,就發精神病,不久就病死了。
是故應知,明知故犯,罪加叁等。不錯!念佛是可以超度,但是你沒有這種把握,說我這一刀把它殺了,即刻叫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當你還沒有這種功夫時,切不可隨便殺生,不可以說我殺它時,想著它是往生極樂世界去了。故我們不可誤會念佛,就可以隨便造罪,這和尚的情形是我親眼看到的。當他發精神病時,想來見我,但始終沒有見到我。他的名字叫宏輝,是虛老的徒孫。
于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于諸過去佛”:在過去一切的佛。“在世或滅後”:不論在世間或入涅槃後。“若有聞是法”:若有人聽過妙法蓮華經。“皆已成佛道”:所有在過去聞過法華經者,他們都已經成佛了。“未來諸世尊”:未來的一切諸佛。“其數無有量”:其數亦是不可量。“是諸如來等”:這一切的如來世尊。“亦方便說法”:也用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說實教。“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十方一切諸佛,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令一切衆生皆得到佛的無漏智慧。“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所有聽過妙法蓮華經者,沒有一個將來不成佛的。
故我們現在能聽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不要把自己看輕了,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早就爲人授記了。
你不要以爲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現在我們念一句佛覺得不困難,爲什麼?因爲我們沒有很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來,就是連想“念”也想不起。如前文說到提婆達多,他僅僅只念了“南.:無.:”兩個字,爲什麼呢?因爲他業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來。
在中國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在南宋時期,有一個丞相名秦桧。他本來也有點善根,故今生很聰明,且在當時考試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後,忌賢妒能,尤其對于嶽飛視如眼中釘,于是設計把嶽武穆給殺了,並造了其他種種很重的罪業。因爲地藏王菩薩和他有緣,就計劃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兒,只要他念一個“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業。”于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比丘相,來見秦桧。當時,秦桧是宰相,見和尚來了,也就召見他。和尚對他說:“你應該念念佛了,你現在這麼高的地位...”可是秦桧就是不念,他說:“何必念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用他的拂塵一拂,秦桧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來,想起身也起不來。于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上寫的是什麼字?”地藏王菩薩手上寫的就是一個“佛”字,但秦桧看了之後就大發言論說:“我從小就念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狀元。現在各國的文件都要先經過我的審閱,才能決定怎麼處理。如果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我還當什麼丞相呢?這個字我不是不認識,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薩一看,這人真是業障深重,沒法度他,于是就走了,後來秦桧死後墮入地獄。
由此可見,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爲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佛就是爲臨終時作准備。爲什麼不等到臨終時才念呢?因爲習慣是日積月累而成的。你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等到臨命終時,就想不起來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時才不會驚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極樂世界。
爲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其中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衆生,若有稱念我名號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來,將來成佛。在我的世界裏,衆生都是由蓮華化生,故身體清淨無染。因阿彌陀佛發這種大願,所以一切衆生都應該修念佛法門,這是很對機,很容易修的一個法門。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此即說一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得度。尤其現在末法時代,念佛正與一般人的根機相應。
但在西方,現在不是末法時代,可以說是正法時代。爲什麼說是正法時代?因爲佛法剛剛傳到西方國家來,正當興旺。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禅打坐,這就是正法的表現。在正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末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對于其他法門,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門。
永明壽大師說:“有禅有淨土,有如帶角虎。”又參禅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現世爲人師”,現世可以爲人的師表。“將來做佛祖”,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故真正參婵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禅,再深一層說,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禅,真正參禅的人也就真正持戒。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爲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禅。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會參禅,又會講經,這是宗說兼通。再進一層說,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禅。
禅、教、律、密、淨,雖說五種,歸根究柢說的都是一個,沒有兩個。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一點上應該明白。所以有的人有門戶之見,認爲念佛法門最高,參禅不對;或者有人說參禅最高,念佛錯誤,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無法可得,何必又在頭上安頭呢?何必無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對他說根本什麼也沒有,他就會失望。所以佛施權法,就是爲了說實法;說權智,爲的是實智。實智是什麼呢?實智是一個“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衆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爲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于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前面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是人喻。法華經原來有“本門十妙,枝門十妙”,但因怕有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現在只是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以上六句經文是講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這是行喻,指修行都是一樣的。所以說“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的佛道法門。“普欲令衆生”:令所有的衆生。“亦同得此道”:也修行這個道,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說得此道,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就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上說“如來于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我們自性本具足,非從外得,所以說這是“無所得”,可是我們不知道。譬如人在衣裏縫上一顆明珠,但自己卻不知有這一顆寶珠。這顆寶珠猶如我們本來的佛性,與佛無有差別。那我們爲什麼沒有成佛?因爲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成佛,只不過是恢複我們本有的家珍而已。“亦同得此道”:令一切衆生亦都修行這個法門。這叫行喻,修行是一樣的。“未來世諸佛”:未來世的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雖然演說了百千億種。“無數諸法門”:無數方便法門。“其實爲一乘”:其實皆是爲說一乘法。
“諸佛兩足尊”: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知法常無性”:諸佛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不過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是故說一乘”:故爲這一乘的佛教,才顯說其他的藏教、通教、別教。實際上就是爲著一佛乘,這叫教喻,教化是一樣的。“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住法位”,這個法位,“是法”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這“是法”。“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住在什麼地方呢?即住在世間相上。世間相常住,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出世法即世間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在世間,若是離開世間法,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猶如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于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成佛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故天人之導師用種種方便來闡明這妙法,而其所得的理性皆是一個。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于世間
安隱衆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爲佛乘 知衆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供養的。“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于世間,安隱衆生故”:爲令衆生皆能得到安樂的緣故。“亦說如是法”:亦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種。“以方便力故”:若一開始佛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故先用種種善巧的方便力,爲實施權。“雖示種種道”:雖然是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爲佛乘”:其最終目的,乃是爲說佛乘,令衆生皆能成佛。“…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