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一樣。
“常精進菩薩”:“常”意謂從不退棄。“精進”有兩種,身精進與心精進。這位菩薩于修行道上,從不停止精進。他勤修萬行來教化衆生,非常勇猛精進。他不像我們有些人,剛開始進行一項計畫,若遇著難題就退縮放棄。常精進菩薩從不睡眠,時刻努力工作。他可能經過無量劫這麼久的時間,而試著去教化一個衆生,並且幫助其發大菩提心。他教導這個衆生無數法門,費盡力量與時間,或許仍然無法救度他;雖然如此,常精進菩薩從不厭倦或退失毅力。所以我們想要救度衆生,應該學習這位菩薩的榜樣;如果在這一世,度不了某人,我們應該發心在下一世定要度他,或者更下世、下下世也如此發心,直到成功爲止。
另一方面來講,如果你注意到某人常跟隨著你,試著來教化引導你,你就應該立刻奉行彼之訓誨,且生出大信心。那個人很可能就是常精進菩薩,不畏麻煩願力,而經過生生世世嘗試著教化救度你!你不應該再不理他,或不受他的教誨,應該聽他的話!
心精進意謂從不畏縮于心,從不想:“太難了!”並且你也不覺得教化他人是困苦艱辛的。常精進就是不退心的勤勉努力。
“不休息菩薩”:你或許想:“常精進與不休息到底有什麼分別?這兩個名詞不是相似嗎?爲什麼我們需要兩位不同的菩薩名字呢?”
實際上,不知道有多少位常精進菩薩,也無法計算出有多少位不休息菩薩,他們都是無量無數那麼多。換句話說,如果你于修習佛法道上,時刻常精進,那麼你自己就是常精進菩薩。假若你追求研究佛法從不休息,那麼你也就是不休息菩薩。在這兒必須明白清楚的是——有不可計數那麼多的這類菩薩。
“可是他們究竟有什麼分別?”
雖然基本上他們是相同,但假如你要說說他們的不同,那麼常精進菩薩是繼續不斷的入生死流,以救度衆生;不休息菩薩是經過廣大長遠的時間,在生死流中而從不疲厭。
“不疲厭”意謂他不怕疲勞困倦。如果禮佛,或誦經,他不會因一點點的疲倦,就去休息舒松。無論做什麼,他從也不休息。不休息菩薩總是非常忙碌,但他絕不起懊喪心,或者無人知曉他所作的善行,他仍是精進不休息的繼續工作。他從來不賣弄自己之功德。
有些居士,常到這裏來廣播他的功德,宣揚自己作了多少功德,或出了多少錢,他這種人十足的與不休息菩薩相反。不休息菩薩經過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大劫,從不休息或懶惰。日積成月,月積成年,年積成百千萬億劫,而不休息菩薩從不休息。
“寶掌菩薩”:寶就是寶貝,也就是法寶;掌是手掌。菩薩有以他的行門命名(行門——他修行的法門);有的用他的德行來取名;有的用他的本願來命名(本願——他在因地時發這種願來取名)。這位寶掌菩薩的手掌有種種法寶。他掌上第一法寶是如意珠,這如意珠是遂心如意,無所不至。第二手是絹索手。第叁是寶缽手。第四是寶劍手。第五是跋折手。第六是金剛杵手。第七是施無畏手,他這施無畏手是對一切都無所畏懼。這位寶掌菩薩在因地時,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四十二手眼,所以得到寶掌。因爲他的掌裏具足一切法寶,故叫寶掌菩薩。
“藥王菩薩”:聽楞嚴經時,還記得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其中就有藥王、藥上這兩位菩薩。這位菩薩在佛教裏有一段因緣:在往昔有位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一千個兒子一起發願出家修行,就是賢劫的千佛。釋迦牟尼佛乃賢劫中之第四位佛。轉輪聖王另外有個妾妃,又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發願要護持這一千個哥哥的法,每一位佛出世,他都要護法。小兒子見他哥哥發願作護法,他就發願在一千個哥哥成佛時,無論那一個成佛,他都要首先來供養佛;在佛住世時,他都永遠來供養。不是只供養一位哥哥,而是一千個哥哥成佛時,他都去供養。在佛入涅槃之後,到了末法時代,他又發願救度衆生,用種種的藥品來醫治衆生的病。無論火災、刀兵、水災、瘟疫災,藥王菩薩發願來救度這一切有病苦災禍的衆生。所以這是藥王菩薩宿世的因緣。
藥王菩薩專門醫治衆生的病,他不但醫治衆生的身病,也醫治衆生的心病。衆生的身心病都治好了,才能修行。
“勇施菩薩”:勇,勇氣;施,布施。布施要有一股勇氣,才能行布施。如果沒有勇氣,就不會布施。在六度萬行中,布施是第一。萬行之中,以六度爲主體,六度又以布施爲主體。所以我們行布施就是包括六度萬行。
布施要有勇猛心,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爲你布施的時候,以一種不思議的精神來作布施,所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我們作布施是好的,可是如果又想起自己:“我這錢若布施給他人,那我自己又怎麼辦呢?我這衣服如果布施給他人,我自己又穿什麼呢?我這房子布施給他人,那我自己又住什麼呢?”這就是沒有勇氣。一想起自己,就不肯布施——“若我把這飲食給人吃,我自己又吃什麼呢?”一旦想起自己,勇氣就消散了,再也沒有布施的精神。可是勇施菩薩他所作的布施是不假思索,不加考慮的。他看某人有困難,就去幫他,送衣送食,自己能布施多少就多少,總是盡力而爲。因爲勇施菩薩最勇猛于布施,勇于財施、法施、無畏施,所以叫勇施菩薩。
“寶月菩薩”:這位菩薩以寶月爲名。“月光菩薩”:這位菩薩以月光爲其名,月光能除晚間的一切黑暗。“滿月菩薩”:這位菩薩功德如十五滿月。以上菩薩精持戒律,所謂:“嚴持毗尼,宏範叁界,能于國土成就威儀。”毗尼即戒律。他們嚴持戒律猶如寶月那麼光明、圓滿,能作爲叁界的大模範、大榜樣。所以叁位菩薩是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所以說:“持戒精進如滿月,身口清淨無瑕疵。”
“大力菩薩”:這位菩薩的力量特別大,與得大勢菩薩的力量不相上下。“無量力菩薩”、“越叁界菩薩”:二位菩薩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怎麼超越的呢?也就因爲有大力,因爲有無量力。
這叁位大力、無量力、越叁界菩薩都是修同一種行門——精進波羅蜜行門,向前勇邁前進。現在由大力、無量力、越叁界來證明,這叁個名字都是一樣的。大力就是無量力,無量力也就是越叁界。他們若沒有大力、無量力,也就不可能越叁界了。爲什麼修精進波羅蜜?就因爲皆得大力、無量力,得到超越叁界的勇氣。所以他們常常精進不懈,總向前邁進,這是叁位菩薩名字的由來。
“跋陀婆羅菩薩”:“跋陀婆羅”有叁種翻譯法:1、賢守。2、賢首。3、賢護。這位菩薩修禅定波羅蜜。
1、賢守:因爲這位菩薩能看守住佛的家業,故叫賢守。2、賢首:這位菩薩是作衆賢之首,在菩薩裏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薩中的大菩薩,爲菩薩之首,賢人之首。3、賢護:他是聖賢中能護持衆生的一位菩薩。
“彌勒菩薩”:他又叫作阿逸多菩薩。“彌勒”譯曰慈氏;“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沒有任何的天魔外道能勝得了他,他住在兜率內院。他修慈心叁昧,也就是修忍辱叁昧,對一切衆生都有一種慈悲心,所以每一位衆生見著他,都會發出慈愛心。
彌勒菩薩等釋迦牟尼佛不作娑婆世界的教主時,他就來接替佛的教主位。在什麼時候他將來接替呢?有一些外道就講:“彌勒菩薩已出世了。”這簡直是在說夢話!釋迦牟尼佛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在這個世界(賢劫)每過一百年,人的身材矮了一寸,壽命減去一歲,減到人壽十歲止;那時候再增,也就是每一百年身材增高一寸,壽命增加一歲,等到人壽命增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到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才出現于世,教化衆生。那時候也就是龍華叁會。所以現在這一些外道,不懂佛法,只會亂講亂說。
現在人的壽命大概是在六十至六十五歲之間,那麼等到人壽命減到十歲時,你想一想還有多長的時間?然後再增到八萬四千歲,這又有多長的時候?然後再減到八萬歲時,彌勒菩薩才出世。所以那些邪門外道盡在說夢話。
“寶積菩薩”:這位菩薩積蓄很多寶貴的東西——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就猶如寶貝、法寶一樣。
“導師菩薩”:什麼叫導師?導,引導;師,師父。他作衆生的引導師父,接引衆生,就是引導人歸向正路,歸于佛道。引導什麼樣的人?引導墮地獄的人。這人墮地獄了,在那兒受罪受苦,也不曉得要發菩提心,也不知道忏悔,所以導師菩薩就用種種方便法門去引導他,教他再發菩提心,走菩提道。
“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像前面所說的菩薩摩诃薩有八萬人那麼多。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複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叁萬天子俱。
“爾時”,當爾之時。那個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說這一部法華經之時。在那時有八萬菩薩同時來到法會道場。這八萬位菩薩都是大菩薩,皆是佛之子。佛爲法王,菩薩爲法王之子。所以在彌陀經上說:“文殊師利法王子...。”在這一部法華經,這些大菩薩都是法王子。
佛有叁個子:1、真子:就是菩薩法王子。他們是佛的外眷屬,在外邊護持佛。2、內子:一切比丘與羅漢都是佛的內子,佛教裏邊的眷屬。3、外子:一切凡夫衆生等,也都是佛的子,不過是佛的外子,在佛法的外邊,未學習佛法。這也可以指在佛法裏邊的外子;他們雖然學習佛法,但未證果,仍在凡夫地位上。,還未達到聖賢之地位,故叫外子。
佛的叁個子就包括菩薩、羅漢,與六道衆生。叁聖六凡合起來就是九法界衆生。
“釋提桓因”:是梵語,翻譯曰“能作”。能作什麼呢?能作天主。釋提桓因就是一般人所崇拜的天主、老天爺。釋提桓因在楞嚴咒裏即是“因陀啰耶”——南無因陀啰耶。因陀啰耶也就是釋提桓因。他作叁十叁天(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中國一般人所恭敬的玉皇大帝。他雖在天上作皇帝,但還在六凡法界中,談不上聖賢。所以釋提桓因在佛教裏來說,是個護法,護持佛教。釋提桓…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