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元魏,昙鸾大師)
往生論注序(民,印光大師)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衆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于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此淨土一法,爲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
民國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重排序(民,印光大師)
蕅益大師所選淨土十要,實爲淨宗最要之妙典。成時大師欲爲廣布,特節略之,致使有文義隱晦,稍拂初機之處。因搜羅原本,特爲排印,仍作四冊。以卷有薄者,遂取古德宏揚淨土之要文附之。如帝網珠,互相輝映,誠爲淨宗一大快事。竊以天親菩薩往生論,淨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昙鸾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請于東瀛,刻以流通。因論注相聯,初機殊難分判。乃逐段標出,令徐蔚如居士刻于北京。今擬將此書,並蓮華世界詩,合作一冊,以作淨土十要之附本,冀與十要並傳于世。庶可
[火+孛]火宅,常被焚燒之同倫,知此宅之外,原有最極清淨安隱之家鄉。從茲當仁不讓,賈勇先登,同出五濁,同登九品,同預蓮池海會,同侍無量壽佛,以漸證夫無生法忍,與無上菩提。得以上不孤于佛化,下不負于己靈,方可名爲真大丈夫也已。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季春,釋印光識。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婆薮槃頭菩薩造)
(元魏,菩提留支譯)
偈頌總說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偈中分爲五念門。如下長行所釋。第一行四句偈,含有叁念門。上叁句是禮拜贊歎門。下一句是作願門。第二行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教相應,所服有宗。何故雲此。爲成優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叁門,起下二門,所以次之說。從第二行,盡二十叁行,是觀察門。末後一行,是回向門。──節自『往生論注上』)
往生論總說
甲一、願偈大意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
甲二、起觀生信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節自『往生論注下』,以下均同)
乙一、示五念力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乙二、出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丙一、禮拜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
丙二、贊歎門
雲何贊歎。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丙叁、作願門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丙四、觀察門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注:毗婆舍那,此雲觀)故。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丙五、回向門
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甲叁、觀行體相
(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衆生體。)
乙一、器體
(器分中又有叁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叁者入第一義谛。)
丙一、國土體相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叁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叁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叁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丁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故。
丁二、莊嚴量功德成就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丁叁、莊嚴性功德成就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丁四、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丁五、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丁六、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丁七、莊嚴觸功德成就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丁八、莊嚴叁種功德成就
莊嚴叁種功德成就者。有叁種事,應知。何等叁種。一者水。二者地。叁者虛空。
戊一、莊嚴水功德成就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戊二、莊嚴地功德成就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戊叁、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丁九、莊嚴雨功德成就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丁十、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丁十一、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丁十二、莊嚴主功德成就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丁十叁、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故。
丁十四、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故。
丁十五、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閑故。
丁十六、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叁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叁者諸根不具人。無此叁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叁種。非但無叁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叁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丁十七、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丙二、示現自利利他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丙叁、入第一義谛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乙二、衆生體
(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
丙一、觀佛
雲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
《s-71 往生論注(元魏 昙鸾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