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19

  ..續本文上一頁。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叁科者。從念處。正勤。如意。修爲至此。方得根力堅固。能使前所得法。無有退失故。又後當得法。畢竟能得。亦由乎信。故首舉也。

  【疏】稱理。則自性變化。是衆鳥義。自性出生一切法門。是根力覺道義。

  【鈔】下文言彼佛變化所作。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何得高推聖境。又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馳求。故先德謂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五根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幹。即八正道。故雲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二獲益

  【經】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聞音無益。則同世音。只取娛樂。今念叁寶。正明益也。叁寶者。略有叁相。一住持相。二別相。叁同相。可尊貴故。名之曰寶。

  【鈔】住持相者。雕鑄塑畫。名爲佛寶。黃卷赤軸。名爲法寶。比丘五衆。和合無爭。名爲僧寶。即世間叁寶也。別相者。略有叁義。一者叁寶自別。二者叁寶大小乘別。叁者叁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爲佛寶。教行理果。爲門不同。名爲法寶。叁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爲僧寶。即出世間叁寶也。同相者。若約五教。則一者立事就義門。二者會事歸理門。叁者理事融顯門。四者絕相理實門。五者融通不礙門。雖前淺後深。而同歸一原。括其大意。則性體靈覺。照了諸法。名爲佛寶。恒沙性德。皆可軌持。名爲法寶。性相不二。冥合無違。名爲僧寶。即出世間最上叁寶也。尊貴者。佛兩足尊。法離欲尊。僧衆中尊。依之修行。則出叁界。世間珍重。無與爲伍。故名爲寶。通書亦雲。至尊者道。至貴者德。況叁寶道德之極。豈不稱寶。

  【疏】聞念叁寶。自有四義。一者鳥音之中。贊叁寶故。二者說法有方。善入人故。叁者晝夜無間。熟耳根故。四者鳥尚解說。激勝心故。

  【鈔】贊叁寶者。雖上根力覺道。種種諸法。爲品不同。約而言之。皆叁寶攝。演暢此法時。或明含靈本具覺性。衆生聞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或明性具種種諸相。衆生聞者。解入深義。乃知有法。或明性相和合不二。衆生聞者。事理無礙。乃知有僧。故念叁寶。善入人者。雖談妙法。不善爲辭。聞則扞格。今惟和雅之音。優柔調適。理義悅心。聽者生喜。故念叁寶。熟耳根者。雖善說法。一暴十寒。心則懈廢。今唯六時相續。習聽饫聞。浃髓淪肌。熏陶成性。故念叁寶。激勝心者。鳥能說法。人胡不如。慚恥一生。精進自發。故念叁寶。

  【疏】稱理。則自性真心一體。是佛法僧義。

  【鈔】如上同相所陳。則知唯一真心。更無別體。心體本自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即法寶。心體本自不二即僧寶。故曰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叁寶。

  ○二釋無惡道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恐疑淨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願。故明彼國實無惡道。以彼佛欲令法遍人耳。神力變化。非真畜生故。又不同天鳥能說法故。

  【鈔】何因者。愚癡暗蔽以爲之因。生畜生趣。悭貪嫉妒以爲之因。生餓鬼趣。十惡五逆以爲之因。生地獄趣。名叁惡道。以六道中天爲最善。人道次之。修羅介乎善惡之中。故獨此叁。最名爲惡。夫因于淨心。生于淨土。何由淨土而有惡道。如其有者。是雜穢處。不異娑婆。何名極樂。故有疑也。本願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剎中無餓鬼畜生。以至蜎蝡。又願雲。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雲何佛道已成。頓違宿願。故明彼國原無惡道。非唯目所未睹。亦複耳所不聞。良由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曾無叁惡名字曆耳根故。變化所作者。複自難言。既無畜生。今白鶴孔雀等。何所從來。而在彼國。乃出其由。是佛化作。非真實有。如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化爲百寶色鳥。是也。法音宣流者。宣則宣布。自上遍下。猶如王言。流則流通。自近及遠。猶如逝水。佛欲法音普周無間。故不獨以人說法。使彼鳥音皆說妙法。無處無時而不聞聽。此則大神通力之所變化。豈同愚暗爲因。而感報畜生之真鳥耶。然此變化。自有二義。一者如佛遣化人。說種種法。二者性具諸法。依性起修。果上自能色心互融。依正不二。皆悉說法。是則鳥音演暢。法爾自然。非佛有心。特爲變作也。不同天鳥者。正法念處經雲。諸天遊樂。池中凫雁等。皆出音聲。宣揚偈頌。開示五欲。畢竟無常。不可耽玩。諸天聞已。有涕淚者。此則實鳥。由在世時。口說妙法。不務真修。報作諸鳥。處于天宮。以其宿習。猶能說法。非如淨土佛所變化。故不同也。

  【疏】問。法藏偈雲。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何言彼無惡道。答。偈意自明。不俟疑辯。女人生者。義亦如是。

  【鈔】偈意自明者。法藏比丘願後說偈。先雲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次即雲。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則知必于娑婆已植淨緣。故得往生。既生彼國。失本惡道。皆成上善。相好如佛。尚何地獄鬼畜舊日之形體耶。女生亦然者。論謂女及根缺。俱不生彼。故援上例。亦由女人宿修淨行。一生彼國。具丈夫相。無複女形矣。今繪九品。猶存女人。謬也。當是娑婆念佛時相。不可謂是極樂得生時相也。抑或表其因地。以明一切皆得往生耳。達者審之。

  【疏】稱理。則自性本無貪瞋癡等。是無叁惡道義。自性本具如幻法門。是變化所作義。

  【鈔】若據不二門中。貪瞋癡即戒定慧。則善道惡道。悉皆如幻。幻無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風樹演法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前言行樹羅網。今言此諸樹網。因風出音。如上鳥鳴。化導衆生。利益無盡也。風曰微者。風之美也。音曰微妙者。音之美也。微妙即和雅意。百千種樂者。以少況多。贊其至美。極人天樂。所不能及。其音亦宣根力覺道。種種道品。不言者。文省也。又大本雲。微風觸身。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鈔】微風爲美者。此土飓風吹動。則出傾湫倒峽。可戰懼聲。猛風吹動。則出撼屋拔木。可厭惡聲。乃至毗岚風吹動。則出摧山碎嶽。壞諸世界。無可避聲。即令明庶清明等風。雖亦稱美。止是披拂山林。生長百物而已。彼國之風。似有似無。非寒非熱。輕細醇和。不可雲喻。觀經雲。八種清風。清即微意。況彼行樹。及諸羅網。皆是七寶。被以微風。互相敲叩。自然而出微妙音聲。如百千樂。同時並作。則六律交暢。八音克諧。和之極也。雅之至也。彼風樹既非絲竹。誰爲宮商。而能與百千種樂。同此洋洋。誠謂希有。人天莫及者。如大本言。世間帝王之樂。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忉利天宮百千種樂。不如夜摩天宮一音之美。展轉諸天。乃至不如極樂國中。風吹樹林。出妙音聲之美。是超出人天也。亦宣道品者。以經中但稱妙音。其實意含說法。若非法音。何能使人憶念叁寶。故大本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是其證也。以前例後。皆文省故。言觸身者。大本雲。彼國一切有情。爲風吹身。安和適悅。猶如比丘得滅盡定。則亦不說法之說法也。

  【疏】又此寶樹等。叁種寶中。今是最勝。能作佛事故。

  【鈔】智論言。寶有叁種。一人寶者。輪王之寶。能雨諸物。二天寶者。諸天之寶。能隨使令。叁佛寶者。能于十方而作佛事。今能說法。是爲寶中最勝。出過人天故。

  【疏】又佛道樹說法。今不言者。亦文省故。例前池水皆說法故。又華嚴般若等。皆有此義。

  【鈔】道樹者。大本言。佛道場樹。衆寶莊嚴。寶網覆上。微風徐動。出無量妙法音聲。遍諸佛剎。衆生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以至成就無上菩提。今不言者。如前疏引攝行樹中。謂行樹尚能說法。佛樹甯獨不然。故曰文省。又例推之。如前止說寶池。疏引二部經文。則寶水流衍。皆說妙法故。又例推之。如大本言。其道場樹。衆生見者。無其眼病。聞其香者。亦無鼻病。食其果者。舌亦無病。樹光照者。身亦無病。觀想樹者。心得清淨。無複貪瞋煩惱之病。又雲。見此樹者。得叁法忍。則知樹色香味。皆亦演暢根力覺道。如是等法。衆生聞者。鹹念叁寶。又例推之。彼國金沙。彼國階道。彼國樓閣。彼國蓮華。天樂天華。衣裓食器。一切諸物。皆亦演暢根力覺道。如是等法。衆生聞者。鹹念叁寶。如華嚴香雲臺網。皆出頌言。又忉利天鼓。演莫測之真诠。雷音寶林。說無生之妙偈。又大般若雲。淨土樹林等內外物中。常有微風沖擊。發微妙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等。同此義也。

  【疏】善會之者。此土有情無情。亦皆說法。如聞莺擊竹等。況複淨土。

  【鈔】善會者。謂不以境爲境。而會境即心。則物物頭頭。皆祖師意。今姑舉二事也。聞莺者。一僧因疑法華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久參未悟。忽聞莺聲。遂得大徹。頌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香。黃莺啼柳上。擊竹者。香岩以不會父母未生前句。發憤住山。一日治地次。抛石擊竹。铿然有聲。忽爾大悟作頌。有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等語。如是。則檐前鵲噪。野外松聲。一蚊一蠅。一草一葉。莫不演揚妙法。鼓發道心。況清淨佛土乎。問。教中聖說法。聖默然。二不偏廢。今水鳥樹林演法無已。則有動無靜。答。大本雲。其欲聞者。辄獨聞之。其不欲聞者。辄獨不聞也。則寂用隨心。即動即靜。

  【疏】…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