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20

  ..續本文上一頁稱理。則自性理智交融。是風樹義。

  【鈔】理含萬法如樹。智周法界如風。智與理冥。理隨智顯。然而風樹各不相知。理智原無二本。百千種樂。不是風作。不是樹作。仁者心作。

  ○叁總結二嚴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化禽風樹二種莊嚴。皆彼佛因地願行功德所成就也。又變化功德。大乘功德等。四種成就。如論中說前後功德。繁不各系條下。

  【鈔】願所成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故鳥樹皆成妙法音也。行所成者。大本願後修行。如雲。常以和顔愛語。饒益衆生。是以得成風吹林樹。皆出妙音故。如雲。于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衆生聞者。鹹念叁寶故。變化功德者。如論頌雲。種種雜色鳥。各各出雅音。聞者念叁寶。忘相入一心。是也。大乘功德者。如論頌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也。等者。等虛空及性也。前後如是功德莊嚴下。不各系論頌。以今頌一缺化作。二缺惡道。故特明之。言衆鳥出音。若非佛作。焉能聽者忘相一心也。不雲惡道。以人中尚無女人。聖中尚無小聖。況複有惡道也。前後明顯可知。故不繁系。又正報二功德。在如是莊嚴條外。故亦不系。

  【疏】稱理。則自性般若周遍法界。是鳥樹說法義。

  【鈔】首楞嚴鈔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以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即是正智般若。周遍法界。無有障礙。是故西方水鳥樹林。悉皆說法。今不見鳥樹說法。以未離念故。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是故虛空界中。普皆說法。

  ○二正報(二) 初化主二化伴

  ○初化主(二) 初征名二顯德

  ○初征名

  【經】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疏】上明依報之勝。而依從正生。故次明正報。于意雲何。審其解否也。已知彼佛號阿彌陀。未知其義。以彼佛乃一經正主。故須審問。

  【鈔】正主者。報有依正。佛居其正故。正有主伴。佛爲其主故。義須審者。以彌陀萬德之號。其義深廣。應爲開闡。使人曉了。生向慕故。

  【疏】稱理。則自性正思惟。是于意雲何義。

  【鈔】籌量名意。世人起于意識。念念逐外籌量。是邪思惟也。旋其意識。扣己而參。思之又思。思盡還源。思無所思。全身即壽即光。何論彼佛此佛。

  ○二顯德(二) 初名含多義二道成遠劫。

  ○初名含多義(二) 初光明無量二壽命無量

  ○初光明無量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疏】無量已如前釋。然未知無量得名之故。今謂是光明壽命。二皆無量也。光明者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複有二義。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複有二義。一是萬德所成。一是本願所致。

  【鈔】先釋光明也。智光身光者。如盧舍那。此雲光明遍照。自受用身。照真法界。是名智光。他受用身。遍照大衆。是名身光。又涅槃雲。琉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言。光明者。名爲智慧。則事理圓融。身智不二也。常光放光者。常所顯光。無放不放。如圓光一尋等。是也。放光者。或于眉間。或于頂上。或口。或齒。或臍。或足之類。是也。今言光者。正意在常。而亦兼放。及與身智。如大本言。爾時阿彌陀佛。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又雲。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故。萬德所成者。華嚴賢首品。開四十四門光明。各出其因。或歸叁寶。或發四弘。叁學六度之所成就。一一結雲。是故得成此光明。又般若經。佛言。我于一切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則知今佛光明。非一德所致也。本願所致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頂中光明。勝于日月百千萬億倍。又願雲。願我作佛時。光明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及蜎蝡。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願前偈雲。能使無量剎。光明悉照耀。故今成佛。得如所願。

  【疏】無量者。言所照之廣也。十方者。不同他經照一方故。無障礙者。不同日光。猶有礙故。

  【鈔】不同他經者。如法華東照。則不說余方。萬八千。則不該余國。義各有取故。今則四維上下。一切國土。無不照故。不同日光者。日雖有光。修羅掩之則礙。鐵圍兩間則礙。覆盆之下則礙。又閻浮明。則單越礙。瞿耶明。則弗于礙。今則徹山透壁。通幽達冥。無能遮障。使光隱沒。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如大本雲。彼佛光明。最爲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諸佛頂中光明。有照一裏者。二裏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裏者。有照一世界者。二世界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世界者。唯阿彌陀佛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盡。故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皆光明無量義也。觀經雲。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又雲。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又大本言。阿難頭腦著地。稱佛名號。禮未起際。佛放大光明。遍十方上下。皆光明無量義也。或難。日猶有礙。世所共知。佛光無礙。當有何據。答。須達老女。不願見佛。避入深閨。佛光所及。垣壁俱徹。內外四方。恒與佛對。即無礙之征也。

  ○二壽命無量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疏】光明無量。是無量之一義。今言壽命亦無量也。佛壽有叁。法壽。報壽。應壽。如法華及觀經疏中說。然佛壽無量。隨機所見。今之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

  【鈔】壽命者。壽之所曆。有短有長。今當減劫。壽僅百年。彼增劫時。亦止八萬。縱輪王天帝。諸佛住世。亦有限量。唯彼佛壽命。至爲久遠。不局常數。雲無量也。叁壽者。法華壽量品疏雲。壽者受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爲受。若報身。境智相應。故名爲受。若應身。一期報得。百年不斷。故名爲受。法身以如理爲命。報身以智慧爲命。應身以因緣爲命。觀經疏雲。示同生滅。有始有終者。應身壽也。一得永得。有始無終者。報身壽也。非壽非不壽。無始無終者。法身壽也。又謂彼佛壽命。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也。越溪解雲。此經雖雲無量。乃是叁十二相常所見身。非觀經勝應尊特之身。亦同上意。今謂隨機所見者。此經佛身無定。前義理中已辯。況經文但言阿彌陀佛現在其前。未曾指定現何等身。越溪安得判屬叁十二相。必謂劣應。則劣機自見。非此經專以劣應而被劣機也。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假令十方衆生。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禅一心。欲計我年壽幾千億萬劫。無能知者。豈亦常所見身之無量乎。是故入滅雙林。或見靈山未散。舍那千丈。或見丈六金身。佛本不移。機自異故。則謂彼佛壽命。即無量之無量。亦何不可。

  【疏】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語故。言人民者。佛如王故。阿僧祇。此雲無數。倍之名無量無邊。人壽有二。一佛本願力故。二自功德力故。

  【鈔】倒語者。正語當雲佛及人民。壽命無量。如波羅密。雲彼岸到。當是到彼岸耳。以意會之。無以辭害。佛如王者。彼國雖無君臣父子。然佛爲法王。有君主義。生彼國者。依佛學佛。有人民義。非如此土。版籍所統。實編氓也。僧祇者。入十大數之首。從百洛義。倍倍積累而生。又僧祇僧祇爲一無量。無量無量爲一無邊。今合言者。自有二義。一是實明其數。以僧祇計之。有無量無邊僧祇也。二是極贊其多。無複邊量。無複窮盡之僧祇也。佛力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是承佛願力。有此壽故。自力者。一心念佛。心清淨故。蓮華化生。清虛之身。不同質礙肉身。有老病死。是自精進力。有此壽故。

  【疏】問雲。此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還有證否。答。例如華嚴中說。

  【鈔】上引觀疏雲。此無量是有量之無量。而言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以今文正似華嚴故。彼經十回向文雲。無量阿僧祇。釋雲。此非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便當局限。今經亦雲無量無邊阿僧祇。二經文勢。意極相類。故言彼佛壽命。亦可即是更無限量之無量也。問。華嚴壽量品。謂娑婆世界一劫。爲極樂世界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爲袈裟幢世界一晝夜。展轉劫日相對。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極于勝蓮華。則極樂僅勝娑婆。劣後殊甚。安得爲更無限量之無量乎。答。彼鈔釋雲。叁身既融。叁壽無礙。即長能短。即短恒長。無長無短。長短存焉。一一圓融。言思斯絕。其義自明。不勞更辯。

  【疏】又壽命光明者。約而言之。少攝多故。二部名題。止曰無量壽者。約之又約。體攝用故。若具說者。依報正報。悉皆無量。

  【鈔】約言者。佛具萬德。今止舉壽命光明者。如華嚴八地。言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無量等。則知舉二事者。以少攝多也。體攝用者。或難。既光壽雙舉。雲何大本及觀經題。皆止雲無量壽。不言光者。複是何義。良以一真如心。無去無來。亘古亘今。其壽無量。其光亦爾。金體金光。不相離故。起信雲。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周遍法界。不起。壽也。智慧。光也。言壽則光在其中。故單舉也。依正無量者。自佛一身所有功德。及如下文聲聞菩薩。乃至前之欄網行樹等。種種莊嚴。悉無量故。

  【疏】稱理。則自性常照。是光明義。自性常寂。是壽命義。自性寂照不二。是阿彌陀義。

  【鈔】靈明洞徹。光絕涯涘。湛寂常恒。壽何籌算。常恒而複洞徹。故即壽而光。洞徹而亦常恒。故即光而壽。如是。則阿彌陀佛。雖過十萬億剎之外。而實于此娑婆世界衆生心中。結跏趺坐。俨然不動。何乃佩長生之訣。枉自殇亡。負杲日之明。翻成黑暗。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自迷自佛。

  ○二道成遠劫

  【經】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疏】已知彼佛得名之義。未審彼佛成佛至今。經幾何時。劫…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