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具雲劫波。此雲時分。十劫者。一雲大劫。一雲小劫。今謂明遠。應是大劫。又十大劫。亦是一期赴機之說。究極而言。成佛以來。亦應無量。如法華中說。
【鈔】一大劫者。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八十劫終。方成大劫。雲十大劫。是八百小劫也。經意爲明成佛久遠。而曰小劫。未見其遠。今依唐譯。雲十大劫。亦應無量者。如法華中。衆疑世尊成佛未久。雲何曠劫菩薩是所教化。佛言。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劫。則彌陀成佛。其可量乎。
【疏】若考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不但法藏一因。有多種因。如諸經中說。
【鈔】法藏因者。大本雲。定光佛前五十叁佛。名世自在王。法藏時爲國王。舍位出家。發四十八願。今阿彌陀佛。是法藏所成之佛也。多種因者。一。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後。常樂說是妙法華經。後悉成佛。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二。悲華經雲。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無诤念。供養寶藏如來。時王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種種清淨莊嚴。佛與授記。過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叁。大乘方等總持經雲。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隨衆生願樂。廣爲說法。彼比丘者。今阿彌陀佛是。四。賢劫經雲。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衆音。供養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五。彼經又雲。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六。觀佛叁昧第九經雲。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叁昧。彼第叁比丘。今阿彌陀佛是。七。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雲。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禅定行。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八。一向出生菩薩經雲。阿彌陀佛。昔爲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不念愛欲財寶。不問他事。常獨處止。意不傾動。複教化八千億萬那由他人。得不退轉。彼太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以上略舉數端。若其多劫多因。亦應無量。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成佛。是十劫義。
【鈔】華嚴舉十。是表無盡。即今自性成佛以來。何止威音那邊更那邊。塵沙劫又塵沙劫也。若定執十劫。昔人道。猶是王老師兒孫。
○二化伴(二) 初見在二往生
○初見在(叁) 初聲聞二菩薩叁總結
○初聲聞
【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疏】主必有伴。先聲聞。次菩薩。明皆賢聖之侶也。今初聲聞。聲聞者。聞四谛聲教而得證果。阿羅漢者。揀非前叁也。不言緣覺。攝聲聞中故。非算數者。甚言其多也。
【鈔】聞四谛者。世尊爲憍陳如等五人。轉苦集滅道*輪。初示。二勸。至叁則證。諸漏已盡。成阿羅漢。因聞聲教以得開明。故名聲聞。聲聞之號。通前叁果。今四果也。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算數者。世間算數。盡于九章。佛說算數。如阿僧祇品。則非世人心力所計。今雲算數。通世出世間而言也。以其多多無盡。超出算數之外。雖洛闳一行。無所施其巧者也。上言無量無邊。十大數中當其二叁。是有算數。而今言非是算數所知。故知無量。乃贊歎極多之語。未可以常數泥也。如大本雲。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目連神通。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知一。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能知一。又雲。佛告阿難。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碎爲微塵。以一一塵。投海出水。毛塵水多。海中水多。阿難答言。毛塵出水。不及半合。海水無量。佛言。彼佛剎中聲聞弟子。有知數者。如毛塵水。數未盡者。如海中水。
【疏】論言二乘不生。今言聲聞者。以慣習小。不久證大。終無小故。如觀疏說。若據變化。小亦無礙。
【鈔】終無小者。觀經疏謂習小之人。本不得生。由彼臨終。發大乘心。亦乃得生。以慣習小。才聞苦空無常等法。順其先習。遂證小果。而向大之心已成。況得近佛。自當不久證大。安在其爲聲聞乎。是則經舉聲聞。以暫有故。論明二乘不生者。以終無故。小亦無礙者。淨土尚容衆鳥。聲聞豈不鳥如。鳥既變化所成。聲聞甯獨實有。縱使彼國久有聲聞。亦複何礙。
○二菩薩
【經】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疏】承上不獨小乘。諸大乘菩薩無不生故。亦複者。亦無量無邊不可算數也。又複具無量無邊功德。如大本中說。
【鈔】菩薩者。自初心以至地盡。前如教起中辯。後如補處文中所引。甚多無量。何可數計。功德者。大本佛贊彼國菩薩種種功德。爲二十叁喻。一。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二。智慧明了。如明日月。叁。廣大如海。出功德寶故。四。熾盛如火。燒煩惱薪故。五。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故。六。清淨如水。洗諸塵垢故。乃至二十叁。如慈氏觀。等法界故。末複結雲。今爲汝等舉要言之。若廣說者。一劫不盡。則知菩薩之數。無量無邊。菩薩功德。亦無量無邊也。
【疏】如華嚴雲。如來所都。諸清淨衆。于中止住。正同此義。
【鈔】華嚴二十五經雲。一切諸佛國土莊嚴。如來所都。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衆。于中止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如來所都。即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清淨衆者。即諸菩薩。未來成佛。即下文一生補處。
【疏】稱理。則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聲聞菩薩義。
【鈔】性空。則一真凝寂。性假。則萬用恒沙。凝寂。則杳莫邊涯。恒沙。則廣無際限。曾何算數可得評量者哉。是則賢聖叁乘。共宗一佛。真俗二谛。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慧足。
○叁總結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聲聞菩薩弟子莊嚴。皆彼佛宿因願行功德之所成就也。論雲。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是也。
【鈔】願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來成佛。得遂所願也。行者。大本言爾時法藏教化衆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致無量衆生。發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莊嚴也。淨華衆者。如淨名經。七種淨華。一者戒淨。叁業淨故。二者心淨。煩惱結漏盡故。叁者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故。四者度疑淨。見深疑斷故。五者分別道淨。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故。六者行斷知見淨。所行所斷通達故。七者涅槃淨。以無學故。海東謂論頌聲聞。今謂亦可兼通菩薩。如道品亦通大小乘故。自欄網行樹至此。依正共五番莊嚴。極樂之義。略盡于是。下文衆生生者。及補處等。亦正報中攝。
○二往生(二) 初大衆二上首
○初大衆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疏】承上不獨見在彼國。無非賢聖。但有生者。悉皆不退也。衆生者。統攝一切。阿鞞跋致者。此雲不退轉地。如大本及論所明。複有多種因緣。故得不退。如十疑五種。通贊十勝。群疑叁十益等。
【鈔】生皆不退者。恐疑彼國固多賢聖。然是久修上士。其新生者。未必不退。故言不論聖凡。但往生者。即不退轉。以決其志也。大本所明者。如雲。生彼國者。處仁遷義。不妄動作。終無淫怒之心。愚癡之態。又雲。生彼國者。皆悉具足叁十二相。諸根明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又論頌雲。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不動即不退也。良由念佛之力。得依如來智海含潤而生。有進無退故。五種者。十疑論雲。有五因緣。故得不退。一者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今釋。謂如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聞我名號。皈依精進。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叁忍。于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涉海。得乘巨航。不沈溺故。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今釋。謂如大本言。見佛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之人。佛放光明。攝受此人。譬如日月。照燭暗途。不墮坑塹故。叁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今釋。謂如此經。及二部中說。譬之亡者。聞鍾磬聲。增其正念故。四者純諸菩薩。以爲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今釋。謂如此經言。諸上善人。同會一處。譬之置子莊嶽。不複楚語故。五者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今釋。謂如經言。佛及人民。壽命無邊。譬之涉萬裏途。假以時日。終至寶所故。十勝叁十益。大約同此。恐繁不引。
【疏】又不退叁義。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例如彌勒問經說。
【鈔】大乘不退者。往生彼國。趨入大乘。更不退轉。複作二乘故。已得不退者。但生彼國。凡所已得。更不退轉。喪失本有故。未得不退者。但生彼國。凡所未得。更不退轉。阻其前進故。又彌勒問經雲。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今以大乘已得未得叁義參之。則前二同乎自分。後一同乎勝進也。
【疏】又同名不退。而有淺深。如起信。妙宗。及慈照所說等。
【鈔】起信論雲。生彼國者。常見佛故。終得不退。疏明不退有叁位。一者信行未備。未得不退。以無退緣。名不退。二者信位滿。入十住。得少分法身。名不退。叁者賢位滿。入初地以去。證遍滿法身。名不退。又妙宗鈔雲。不退有叁。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之位。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永不失中道正念。又慈照宗主。四土圖說。以未斷煩惱。生同居土。爲願不退。破見思。生方便土。爲行不退。破塵沙。分破無明。生實報土。爲智不退。破叁惑盡。生寂光土。爲位不退。則不退名同。而淺深自別。如九品義。
【疏】又四教不退。非今經義。
【鈔】四教各明不退。謂藏教別相念不退。通教性地不退。別教七住不退。圓教七信不退。則知自此以前。進退未定。今念佛者。但生彼國。雖惡人畜生。即得不退。豈不勝妙直捷。異乎諸教。
【疏】稱理。則自性…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