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住。是不退轉義。
【鈔】譬如虛空。自古及今。不曾退轉。縱欲退轉。退至何所。
○二上首
【經】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疏】承上言生彼國者。豈惟不退。複有補處菩薩不可勝紀。深勸求生也。補處者。止此一生。次補佛位。即等覺菩薩也。
【鈔】深勸求生者。生皆不退。已超余國。複多補處。可謂超越殊勝。極其至也。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舍身受身。千生萬生。未有窮已。乃至證叁果者。猶尚有生。阿羅漢地。方斷後有。雖斷後有。不得成佛。今此唯余一生。次即補佛。前如護明。後如慈氏。菩薩之極位也。又大本雲。生彼國者。皆具叁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據此。則如儲君暫在東宮。必紹南面。非余百官轉展升進。止是位極人臣之比也。此等菩薩。鹹皆往生。薄劣西方。不揣甚矣。
【疏】問。彼處觀音。次當補佛。次乃勢至。勢至之後。不聞補者。今言補處甚多。何日當補。又補處者。菩薩地盡。住等覺位。如星中月。何得甚多。而在彼國。答。補處不必定補彌陀之處。十方世界無盡。諸佛涅槃無盡。補處菩薩亦無盡。住彼國中。而待補處。奚爲不可。又諸佛尚如微塵。無有窮盡。況複菩薩。其數甚多。無足疑也。如大本中說。
【鈔】大本雲。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無央數佛。如彌勒者。諸小菩薩。不可勝紀。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第叁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展轉至十四佛剎。以及無量佛剎。往生者不可複計。但說佛名。窮劫不盡。況其菩薩當往生者。言如彌勒。則甚多補處。益可爲證。
【疏】如上依正二報。或經文中有。本願中無。或本願中有。經文中無。互見無礙。
【鈔】若據慕佛發願。滿願成佛。則彼方種種所有。皆彼佛願願所成。悉應契合。今明互爲有無者。以文雖小殊。而意則具足也。又如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剎中諸天人民。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雖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數。觀此。則正報依報。攝無不盡。不可拘文而限義也。
【疏】稱理。則自性決定成佛。是一生補處義。
【鈔】圭峰雲。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然而本來成佛。非作得故。則但見始覺新來。不知本覺固有。可謂補則決定補。成則實不成。
○二正示願行令知修證(四) 初發願二起行叁感果四結勸
○初發願(二) 初勸發願心二出其所以
○初勸發願心
【經】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疏】上陳依正二報。今言衆生得聞此者。應當發起大願。願生彼國。是爲第一重勸。後乃反複申明。
【鈔】第一重勸者。經中反複勸聞。勸信。勸願。約有四重。今當最初。是聞依正莊嚴勝妙功德之說而發願也。二言聞是說者。是聞一心持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叁言聞是經者。是聞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信受也。不言願者。信受即願故。四言若有信者。是總結聞已深信。信有願者無一不生之說而發願也。聞聞轉深。願願倍切。語雖反複。義不雷重。憫物情深。誨人不倦。
【疏】又聞攝信義。願攝行義。叁事資糧。悉備于此。
【鈔】聞然後信。匪聞則信自何生。願然後行。無願則行何由起。下文信行。此爲本原。信行願叁。淨土資糧。充足無欠。
【疏】又願之爲力。不可思議。彼佛淨土。亦由願故。臨終往生。惟仗願故。叁界因果。悉隨願故。諸大菩薩。皆願生故。
【鈔】彼佛淨土者。法藏以因中四十八願。今成佛道。廣度衆生。則如來無盡功德。皆從願生。故雲不可思議。臨終往生者。行願品言。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至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雲不可思議。叁界因果者。願受天樂。則貧母上生。願作冥王。則嶽神治鬼。種種隨願。莫爲而爲。故雲不可思議。菩薩願生者。普賢頌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乃至願蒙授記。廣利衆生等。至如文殊發願往生所說之偈。亦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與普賢若合符節。他如天親龍樹等。多難悉陳。故雲不可思議。
【疏】稱理。則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國義。
【鈔】若知本體不離當處。則非生彼國。乃生此國耳。雖雲十萬億程。何曾咫尺動步。故謂不勞彈指到西方也。如其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隨緣。則是窮子旅泊他鄉。應歸故裏。
○二出其所以
【經】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疏】此蹑前征起。何故教人發願生彼。以彼國是諸上善人同會之處。得生彼國。則入如是勝會。故當求生。
【鈔】征有二義。一者娑婆亦是佛邦。何必遠離故國。二者十方無盡佛剎。若爲偏向西方。故征其由。今融而答之。複有叁義。一者。或有國土。人畜鬼獄之所共居。未必皆人故。二者。或有國土。雖純人所居。未必皆善故。叁者。或有國土。雖純善人所居。未必皆上善故。今曰諸上善人。則不獨爲人中之善。亦複善中之善也。如上所列聲聞菩薩。乃至補處。此等諸上善人。今得往生。即與俱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爲勝友。喻如登龍與瀛。世所希故。是以大士求登蓮錄。況複凡夫。蔔居猶擇裏仁。矧雲學道。如斯勝會。可勿願欤。
【疏】問。生極樂者。其類不一。何得概稱上善。答。以皆得不退轉故。
【鈔】類不一者。謂有聖有凡。有大有小。上中下品。分位秩然。乃略其中下。概曰上善。故爲此難。今明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則究竟皆成無上正覺。是佛境界。故無別也。
【疏】稱理。則自性萬善同歸。是同會一處義。
【鈔】百川會于一海。衆景會于一空。諸上善人。不會此之一處。而將奚會。
○二起行(二) 初揀余行二示正行
○初揀余行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難親。何況最上善人之會。豈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于中。靈芝以善根爲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爲助行。屬之淨業叁福。海東。則總以多善多福爲正行。雲是發菩提心。以少善少福爲助行。雲是執持名號。二義相違。今雙爲和會。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爲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鈔】相違者。一以持名屬正。一以持名屬助。二說矛盾。而此經大旨。正重持名。若持名爲助行。則下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義雲何通。助行持名。斷無此理。又靈芝以觀經叁福配此福德。則第叁福發菩提心。乃成助行。與海東菩提心爲正行。二亦矛盾。而觀經以叁福爲淨業正因。則助行菩提。亦無此理。今雙爲和會者。還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善根者。觀經。則如上第叁福發菩提心。大本。則叁輩往生。皆言發菩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者。是謂少善根也。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誦苦行一切福業。舍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善中善者。自有五義。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一。發心菩提。謂于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故。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叁。明心菩提。謂了達諸法實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諸法實相故。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叁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叁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五無上菩提。謂坐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又海東疏引菩薩心地品雲。諸菩薩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瑜伽第叁十七雲。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淨妙信心。回向無上菩提。梁攝第十雲。所作善根。悉以回向無上菩提。則皆以菩提爲善根。而今經持名。正回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于福。福已備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疏】因緣者。清涼以親能發起爲因。假之助發爲緣。今此複有二義。一者善根爲因。福德爲緣。二者善福各有因緣。
【鈔】善因福緣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諸經言。不發正覺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恒沙劫。終不成佛。故知萬善之所根本。是之謂因。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濟慧。以事實理。輔翼入道。是之謂緣。各有因緣者。善根福德。其所由來。從何發心。均名曰因。而善根發起。必有種種善緣爲助。福德發起。必有種種福緣爲助。是各有其緣也。
【疏】問。何故觀經發菩提心在第叁福。答。以福有事理。不專事故。
【鈔】觀經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難謂雲何發菩提心。而與上之二者同名曰福。今明福有事理。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虛空不可思量之福。非達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猶共凡小。此獨擅大乘耳。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屬之善根者何。良以善之與福。別之則二。總之則一。別而言之。則菩提心偏屬善根。總而言之。則菩提心亦可雲福。觀經總舉言福無礙。問。寶積大本雲。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複當專念彼國。積集善根。則菩提善根。似爲二事。今何直以善根屬菩提心。答。彼但言善根。此乃雲多善根。多之一字。非菩提…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