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寶相也。
【疏】淨光者。佛德清淨。發光明故。又其光清淨。名淨光故。
【鈔】清淨發光者。有染之智。不發妙光。佛德至淨。出大光明。譬如鏡體清淨。能鑒形故。其光清淨者。譬如野燒。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淨故。
【疏】稱理。則自性清淨不可盡。是西方恒沙佛義。
【鈔】西方義見前解。良以真如自體。湛若虛空。絕點純清。曾何涯際。纖塵乍起。佛滅多時。心垢頓除。古佛隨現。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四北方(叁)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叁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焰肩者。解見前文。
【鈔】前有大字。義無優劣。
【疏】最勝音者。佛音極好。一切音聲。無能及故。
【鈔】佛有八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乃至八不竭音。今據極好。以釋最勝。亦可八音兼備。故名最勝。則一切天人聲聞菩薩所不能及也。
【疏】難沮者。佛德堅密。不可壞故。
【鈔】沮者。水名。佛證法身。已得金剛不壞之體。更無余惑。煩惱橫流。莫能沖蕩。故曰難沮。昔人謂吳其沼乎。難沮者。猶言不可沼也。又沮阻通用。止遏也。
【疏】日生者。佛光出現。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說。
【鈔】二利者。一者自利。衆生本覺。覆在無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現。破惑顯智。始覺朗照。如日東生故。二者利他。華嚴二十叁經雲。譬如日天子。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岩邃谷。塵霧煙雲等物覆障故。隱而不現。不以時節改變故。隱而不現。喻佛始成正覺。說法利生。慧光普照。如日東生故。
【疏】網明者。智如寶網。遍照衆生故。
【鈔】網者。即梵網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徹。如佛智遍覆衆生。無所不照故。又種種法門。互相融徹。覺群迷故。
【疏】稱理。則自性含攝不可盡。是北方恒沙佛義。
【鈔】北方爲冬。冬主藏。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今則百千法門。同歸方寸。無邊德用。總在心源。覓之則無相無形。出之則無窮無盡。本來具足。不假他求。是故衆生心。即名如來藏。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叁 )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叁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師子者。如師子伏群獸故。
【鈔】師子二義。一者師子衆獸中王。遊行無畏。如佛凡聖獨尊。出入叁界。自在無礙故。二者師子一吼。百獸畏懼。如佛說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無五種怖。具四無畏。皆師子義。
【疏】名聞者。釋義同前。
【鈔】前名聞光。今無光字。名聞者德。光者喻。雖無其喻。不異其德。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無所不被。亦可並稱。以名顯光熾故。
【鈔】如光義同上。名顯者。如阿彌陀佛。名稱普聞。十方叁世。無不瞻念故。光熾者。如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十方叁世。無所障礙故。
【疏】達摩者。此雲法。亦兼二利。
【鈔】法者。軌持義。以法軌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軌持他身。令諸衆生皆證法身故。
【疏】法幢者。法如幢故。
【鈔】法如幢者。佛法高顯。人天仰之爲宗。邪外望之而伏。詳如前文無量幢義。
【疏】持法者。二義。一者執中名持。二者執守名持。
【鈔】執中者。不墮有邊。不墮無邊。善持中道妙法故。執守者。持此妙法。流通叁世。使不斷絕故。
【疏】稱理。則自性測之彌深不可盡。是下方恒沙佛義。
【鈔】文殊取缽。遙垂右手過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今謂更過下方不可說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持竿探海。欲窮其底。終不可得。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六上方(叁)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叁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淨。無雜染故。
【鈔】無雜染者。余乘說法。是爲雜染而不清淨。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導諸群生。所謂純一不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疏】宿王者。一雲月爲宿王。一雲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義皆得。
【鈔】月爲宿王。所謂萬點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類。喻佛爲大覺。覺非迷類。勝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語雲。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言北辰宿類。而出乎其類。喻佛即衆生。出乎衆生。以生所歸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對顯稱王。一就星中獨勝稱王。今言佛在異類。異類中王。佛在同類。同類中王。故皆得也。
【疏】香上者。佛聖中聖。如香中香。最上無比故。
【鈔】香中香者。如栴檀香。雲此香六铢。價值叁千大千世界。又雲。此香一焚。四十裏外無不聞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證五分法身之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羅外道二乘之香。無能及者。故曰香上。
【疏】香光者。其香發光。如斷智二德故。
【鈔】斷德者。香能避惡。有滅穢義。諸惡淨盡。名之爲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義。靈明廣照。名之爲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發光。兼被眼根。喻聲聞止能滅惡。有體無用。佛滅諸惡。能具諸善。具足斷智。如香光也。
【疏】大焰肩者。釋義同前。
【鈔】焰肩之名屢出。正由佛同名號。無量無邊故。
【疏】雜色寶華嚴身者。萬行因華。莊嚴法身故。
【鈔】萬行莊嚴者。雖證法身。若無萬行。名素法身。佛稱一切種智。故須四等六度。種種行門。無不備集。積功累德。助顯法身。如萬種寶華莊嚴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疏】娑羅樹王者。娑羅。此雲堅固。亦雲最勝。德不變易。叁界獨尊。如樹王故。
【鈔】堅固者。此樹歲寒不凋。斧斤不損。有堅固義。如佛證法身。惑不能搖。境不能動故。最勝者。此樹高大。一切林木無能及者。如佛超叁界。衆聖中尊故。具斯二德。名樹王也。
【疏】寶華德者。佛德如寶華故。
【鈔】前雲嚴身。嚴有因義。今但言華。以華喻德。佛之萬德。貴重華美。如寶華也。一雲常樂我淨。佛之四德。常如寶華無凋落故。樂如寶華悅人意故。我如寶華無待外故。淨如寶華體瑩潔故。富有萬德。貴重華美。可例知矣。
【疏】見一切義者。諸法之義。無不知故。
【鈔】一切者。世出世間。諸法無量。則義無量。有知近義。不知遠義者。有知偏義。不知圓義者。有知總義。不知別義者。有知實義。不知權義者。佛無不見。如悉達太子。名一切義成。即此意也。
【疏】如須彌山者。須彌爲衆山之王。佛德超絕。如須彌故。
【鈔】前言須彌相。故指相好。今無相字。專就德言。合萬德而交羅。如須彌以寶成稱妙。中天下而獨立。如須彌以最上稱高。須彌王于衆山。如來王于叁界。其義一也。
【疏】稱理。則自性仰之彌高不可盡。是上方恒沙佛義。
【鈔】顔淵歎道。曰。仰之彌高。今借用之。言靈心卓越。體絕攀緣。仰之彌勤。高之益甚。昔淨名過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飯。今謂更過上方不可說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點天。欲至其巅。終不可得。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以上六方佛贊。亦是阿彌陀佛本願力故。
【鈔】本願者。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名聞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于大衆之中。稱我功德。及與國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願。
【疏】有執楞嚴。謂觀音耳根。此方教體。勢至念佛。不與圓通。雲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爲疑者。正由不達六方佛贊故。
【鈔】疑者。謂念佛法門。既不逗此方之機。又不入圓通之選。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觀六方諸佛皆贊此經。則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機。念佛則普逗十方世界之機也。大本雲。十方衆生。稱我名號。必生我國。是也。耳根者。偏逗人類之機。念佛則普逗六道衆生之機也。大本雲。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也。然則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釋迦如來所贊。念佛者。十方恒沙如來所贊。今從多贊故也。且今普天之下。缁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機之廣。又何疑哉。試設一喻。如此國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習五經。或有一邑。士多習詩。或有一邑。士多習禮。所稱多習。據本邑故。如其參會諸經。通較合國。則習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詩禮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疏】問。既六方諸佛。共贊西方。雲何六祖不隨佛贊。反似斥無。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爲門不同故。二似毀實贊故。叁不爲初機故。四記錄有訛故。
【鈔】六祖壇經雲。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惡。念佛求生何國。又雲。愚人願東願西。後人執此。遂疑六祖說無西方。故爲此辯。初爲門不同者。複有二義。一者且據理事二門。六祖所說。是以理奪事門。若以事奪理門。則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安得撥無淨土。二者晉宋而下。競以禅觀相高。直指單傳之意。幾于晦塞。于時達摩始唱。諸祖繼興。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無佛無衆生。今西方者。正開示…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