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惱。是歡喜信受義。自性無住。是作禮而去義。
【鈔】煩惱本寂。歡喜亦空。則苦土誰非樂土。來實無來。去亦何去。則往生畢竟無生。以此無生。生彼國土。非生彼土。實生乎自心也。然後無問自說。世尊免付空談。獨任當機。身子不孤重托。是真歡喜。是真信受。是名真法作禮如來。若其外極樂九蓮之土。別說唯心。舍彌陀萬德之名。另求自性。可謂當渡而問津。對燈而覓火者矣。
○叁結釋咒意
【經】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疏】釋咒意者。以咒附經。經得咒而彌顯。以經先咒。咒得經而愈靈。交相爲用。應結釋也。此咒詳見不思議神力傳。持此咒者。滅罪往生。故以拔業障生淨土爲名。陀羅尼者。此雲總持也。
【鈔】業障者。凡障有叁。一煩惱障。二業障。叁報障。今言業障。則中攝前後。煩惱者業之因。報者業之果也。業必有因。業必招果。故攝二障。除障貴除其本。如根絕不生芽。芽不生。則枝葉華果。悉不生故。今此咒持之。則煩惱不起。是拔業障根本也。如傳言。日夜各持叁七遍。滅五逆謗法等罪。是也。得生淨土者。輪回娑婆。皆由業障。業障既空。穢土種滅。隨願往生。故得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總持者。總統攝持。更無遺失。即咒之別名也。傳名不思議神力者。即經名不思議功德也。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議。
【經】宋元嘉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疏】宋者。南北朝國名。元嘉者。年號。天竺者。西域國名。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
【鈔】宋言南北者。時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謂劉宋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天竺。一雲身毒。有五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叁藏。尤專大乘。號摩诃衍。神異非一。備載傳記。恐繁不敘。一本陀下無羅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師同時故。未審何所譯也。
【經】咒曰。
南無阿彌多婆夜(一) 哆他伽多夜(二) 哆地夜他(叁) 阿彌利都婆毗(四) 阿彌利哆(五) 悉耽婆毗(六) 阿彌唎哆(七) 毗迦蘭帝(八) 阿彌唎哆(九) 毗迦蘭多(十) 伽彌膩(十一) 伽伽那(十二) 枳多迦利(十叁) 娑婆诃(十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疏】諸本句讀稍異。今依古本。神咒不翻。不必強釋。
【鈔】諸本不同者。如南無阿彌多婆夜。一本作南無阿彌多婆夜多。以次句多字連屬上句。故雲稍異。今不必苦究是非。但依一本。至心誦持。自成利益。又有謂南無阿彌多婆夜。此雲皈命無量壽。多他伽多夜。即多他阿伽度。此雲如來。哆地夜他。新譯雲。他的也撻。舊雲怛绖他。绖。音疊。即地夜二合也。此雲即說咒曰。自後方是密語。然神咒從古不翻。略有五意。一。如王密旨。勿妄宣傳。但宜欽奉故。二。或一語廣含多義。如仙陀婆故。叁。或此方所無。如閻浮提故。四。或順古文。如阿耨菩提故。五。或尊重。非唐言可對。如般若故。一雲。亦可強翻。既謂之強。曷若已之。
【疏】經咒相聯。正顯密圓通義。
【鈔】詳陳彼國。依正莊嚴。信行願門。如經所明。是之謂顯。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謂密。顯者。顯此密也。密者。密此顯也。兼持則雙美畢具。單舉亦交攝不遺。故曰圓通。
【疏】雖雲交攝。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余咒。亦勝一切諸余功德。
【鈔】偏贊持名也。一。勝本咒者。以咒雲。誦叁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而持名。則一日一心。即佛現前故。又咒雲。晝夜六時。各誦叁七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二。勝余咒者。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靈不測。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問。准提功德。至廣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勝彼。答。准提因地菩薩。彌陀果位如來。持准提既有神功。念彌陀甯無妙應。是故經雲。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不如一稱觀世音菩薩。其福正等。又雲。持無量無數觀世音菩薩名號。不如一稱地藏菩薩。其福正等。況如來乎。叁。亦勝諸余功德者。六度萬行。法門無量。而專持名號。則種種功德。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廣說。願淨業弟子。專其信。不二其心。如經雲。設有一法。過于涅槃。亦所不顧。禅宗知識。有教人但持話頭。一切不作。故知原業余門者。尚當改修念佛。何況原念佛人。乃變其所守。而複他尚。心懷二路。志不歸一。雲何叁昧。而得成就。直至無常。空無所獲。罔思己過。反起謗言。嗚呼謬哉。
【疏】稱理。則自性空。是拔業障義。自性有。是陀羅尼義。自性不有不空。是生淨土義。
【鈔】覓心了不可得。一切業障。誰爲根本。即心無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總持。當總持而不立纖塵。有是即空之有。無根本而出生萬法。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則不空。即空則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淨土。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四終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