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又法华金刚皆云难信。与此同意。
【钞】法华云。欲令众生。皆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云。此经难闻。信受亦难。金刚般若云。闻说此经。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而以不惊不怖不畏为希有。不惊等即能信也。今经难信。同于二经。奚可轻也。
【疏】问。既云难信。则说为强聒。何以说为。答。终以佛说。有信者故。
【钞】因说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疏】称理。则自性不可凑泊。是难信法义。
【钞】当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离四句。绝百非。空里栽华。波心踏月。无汝措手足处。是故灵山上德。终成败北之愆。汉地金刚。始有灭南之想。能信是法。岂不难哉。
○三总结难事
【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疏】述诸佛语。重为申明。见此二难。古佛不虚为赞辞。今佛非滥膺美誉。实语实行。两相符合。万代众生。当谛信而勿疑。感恩而无已者也。可谓反复叮咛。婆心大切矣。
【钞】得道之难。其难有二。一谓善世得道。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得道。而得小果。犹未为难。今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其难亦二。一谓善世说法。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说法。而说其易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略为四喻。第一喻者。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剎鱼王毒龙。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剎等。此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第二喻者。譬如有人。身罹重病。复处风露。复乏饮食。复遭跌扑。复值庸医。误进药饵。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调理痊安。是之谓难。不但自疗。并余病者。皆使平复。是难中难。第三喻者。譬如有人。身在囹圄。复膺楚挞。复系枷杻。复染疾疫。复被监押。将临诛戮。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忽然解脱。是之谓难。不但自脱。并诸罪人。悉得免离。是难中难。第四喻者。譬如有人。身堕井中。复遇毒蛇。复困荆棘。复淹寒水。复值恶人。抛掷土石。危在顷刻。而能于中。腾跃而出。是之谓难。不但自出。并余同堕。俱时上升。是难中难。五浊等喻。义说同上。此之四喻。略喻释迦二种难事。明浅易晓。使知如来不惮劬劳。备历艰苦。为我等故。行难中难。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应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勇猛精进。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自利者。于此恶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云为难。利人者。于此恶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则亦云难中难也。
【疏】又法华极赞说经之难。亦同此意。
【钞】法华极赞者。谓尽说余经。手掷须弥。足动大千。皆未为难。能于恶世说法华经。是则为难。今经难说。亦复如是。
【疏】复有二义。前难反显极乐得道为易。后难反显极乐说法为易。
【钞】得道易者。婆沙论谓念佛往生。乘佛愿力。为易行道。五浊恶世。艰于修进。为难行道故。说法易者。彼国诸上善人。慧深障浅。志意调柔。风树鸟音。悉资解悟。非比此土。刚强难伏。故举难显易。正示极乐决宜求也。
【疏】称理。则自性心境双融。是行此二难义。
【钞】心逐境生。心体本寂。则无所得者。名得菩提。境随心现。境体自空。则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流通分(二) 初重举听众二明悉奉行
○初重举听众
【经】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疏】法必流通。以佛说法。为普度众生故。复列众者。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也。独举身子者。以当机故。不言菩萨者。摄比丘中故。阿修罗者。此云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钞】流通者。光明疏云。流者下澍。通者不壅。又圭峰云。都无人传则不流。流者不住。传之遇障则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世。非仅为一处一时之众生也。当机者。以难信之法。唯智能信。故始终首举舍利弗也。摄比丘中者。菩萨虽不常随如来。然与诸比丘同为贤圣等侣故。又菩萨真俗双融。随类应机。亦可世间中摄故。一切世间。所该者众。而独举天人阿修罗者。以明修此法门。善道众生。比之余道。为居多故。非天者。修罗富乐同天。无天行故。详有四种。兹不繁举。前列众中无其名者。摄于天人及大众故。问。修罗至为凶顽。何能执持圣号。答。鬼畜尚解归依。修罗岂不信受。不闻世主妙严品。诸修罗等。各得解脱门乎。今处人伦。邈然无信者。良可怪也。
【疏】称理。则自性究竟圆满。是佛说经已义。自性周遍含容。是一切世间义。
【钞】究竟。则首尾圆照。无欠无余。周遍。则凡圣该罗。千足万足。如是经者。未呼身子。已毕全文。又何待妙首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说法竟也。是故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沉。人天不减。
○二明悉奉行
【经】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疏】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闻故。去者。闻已则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资粮。及三慧也。
【钞】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今知持名往生。可谓沉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乡。乍闻家信。欣幸不胜。故云庆也。领所闻者。信之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重所闻者。中心感激。五体翘勤。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已。故云重也。修持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修道于己。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三慧者。闻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
【疏】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如观疏中说。
【钞】三义者。观经疏谓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净。遇如是人。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证三昧。是圆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闻如是法。宁不欢喜。持名往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则果清净。证如是果。宁不欢喜。
【疏】又此欢喜。亦通深浅。各随所得。
【钞】深浅者。如华严初地。名欢喜地。文中具三十欢喜。一当得十句。如所谓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法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自庆我亦当来得如阿弥陀佛。我亦当来得阿弥陀佛如是妙法也。二现得十句。所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现得转离娑婆五浊境界。现得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及诸佛也。此欢喜属地位中。而初行亦名欢喜。初住文中。亦云获无边欢喜等。故云深浅。若浅之又浅之。则随其分量。亦得法喜之乐而已。
【疏】又结归信受者。从始至终。信为根本故。
【钞】始终者。首标如是。乃信顺之辞。今复末言信受。则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故云始终信为根本。
【疏】大本结经。备陈众生获益。龙天降祥。今不言者。文省也。
【钞】大本云。佛说此经已。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作种种微妙供养。又云。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世界。皆当往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
【疏】又大本嘱累持经功德。今持此经。亦当如是。
【钞】大本佛告弥勒。今此法门。付嘱于汝。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又云。无量亿诸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今经不言。皆文省故。
【疏】又大本及法灭经。皆言法灭之日。独留此经。故知此经。总持末法。如华严论中说。
【钞】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得遇。无不得度。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剎。法灭经云。尔时首楞严经先灭。以次诸经。悉皆灭尽。独留无量寿经。度诸众生。华严论云。正法灭时。以总持持余尊法。为教理流转之因。今谓诸经悉灭。此经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已灭而不灭。即是以一存余。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一切众生。应当尊重恭敬。信受奉行。经所在处。如佛见在。问。独留此经。此经盖指大本。答。前不云乎。文有繁简。义无胜劣。详言之则大本。略言之则今经耳。非有二也。
【疏】称理。则自性…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