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P31

  ..续本文上一页第四劝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至于三中。复明愿从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劝说应当发愿。未显发愿功德。今言过未现在。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四劝。故云总结。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愿之至也。

  【疏】称理。则自性如智冥契。是信愿双成义。

  【钞】纯然真实而不虚者。自性如也。是之谓信。炽然出生而无尽者。自性智也。是之谓愿。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无如。如外无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贤愿王。不离当念。

  ○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三) 初己赞诸佛二诸佛赞己三总结难事

  ○初己赞诸佛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疏】唐译但云。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此言称赞诸佛。古崖云。以弥陀诸佛。同一法身故。

  【钞】同一法身者。如华严颂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则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故不曰弥陀而曰诸佛。盖该弥陀在诸佛中。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疏】唐译以弥陀该诸佛。今经以诸佛该弥陀。若二说兼具。于文更顺。而义亦足。

  【钞】具二说者。应云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则经文既顺。而同一法身之义。亦在其中。文义双美。当知什师本有此意。文省便故。奘师后译。特为单举者。欲人于二经善会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诸佛弥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议。

  ○二诸佛赞己(二 ) 初得道难二说法难

  ○初得道难

  【经】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佛佛互赞。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故。

  【钞】佛佛互赞者。以此念佛求生净土。纵一佛独赞。已当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释迦赞于祇园。诸佛赞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递互赞叹。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诲诱。恩逾慈母。仁过旻天。粉骨碎身。难足为报。

  【疏】彼诸佛等。即弥陀与六方诸佛也。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

  【钞】能仁寂默。自有二义。一者对待说。则能者善权方便。曲就机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万类。是大悲利物也。寂则澄然不动。顿息万缘。默则漠尔忘言。永离戏论。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圆融说。以悲即智故。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动一静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众生。静一动也。故知偏举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摄无不尽。 

  【疏】甚难希有。总下二难。具此二难。故言功德不思议也。

  【钞】言二难者。于五浊得菩提。是为一难。又于五浊说此净土法门。是为二难。并此二种。是为最上难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见之事。唯佛有之。又难行能行。犹未希有。甚难行者而能行之。此诚驾古轶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而无与等埒者也。故云希有。

  【疏】娑婆此云堪忍。一云忍界。即释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五浊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名恶世。无五浊者。名善世也。

  【钞】堪忍者。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轮回生死。不厌离故。忍界者。如来于中独证自誓三昧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浊交扰者。性本渊澄。由劫等五。起诸尘滓。如楞严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汨然浑浊故。世者。迁流不已之谓。则此世之前。此世之后。当有无五浊之善世。今云恶世。据释迦见世言也。

  【疏】劫者。梵语。具云劫波。此云时分。劫浊者。无别体。以有四浊得名。众浊交凑。即其相也。

  【钞】劫浊者。一大劫中。成住坏空二十小劫。辘轳增减。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增之极也。乃百年减一。减至二万。即入劫浊。无别体者。由下四浊。当此劫中。因以得名。此之劫分。众浊交凑。昏乱驳杂。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阿弥陀佛见在说法。清净之时。非劫浊故。今日我等。何为安处劫浊之世。而不求生彼国乎。下四仿此。故智者云。他方净土无三毒等。则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见浊者。五利使为体。开之则六十二等。诸见炽盛。即其相也。

  【钞】五利使者。一身见。谓执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见。二边见。谓执断执常。失乎中道。而起边傍之见。三戒取。谓非因计因。修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见。四见取。执粗为胜。担麻弃金。而起自负所见之见。五邪见。谓拨无因果。堕豁达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见。此五者。能令众生趋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疾。为害非细。对五钝言。故名利使。开之则六十二者。以断常二见为本。而色等五阴。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则成六十。加本断常。成六十二。此之诸见。犹如罗网。犹如稠林。缠缚屈曲。不可出离。浑乱真性。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具正见。非见浊故。

  【疏】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广之乃至为十。为百八。为八万四千。及恒河沙等。三灾感召。即其相也。

  【钞】五钝使者。一贪。谓遇顺情境。起于爱著。不能舍离故。二瞋。谓遇违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三痴。谓于非违非顺境。起于愚暗。不能觉察故。四慢。谓于一切众生。起骄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逊故。五疑。谓于诸善法。起猜贰心。欲进欲退。不能决定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趋入生死。故名曰使。较前稍为重滞。故名钝使。广之者。谓合五利。为十烦恼。又分之为九十八。加十缠。成百八烦恼。又细推之。则八万四千。乃至恒沙。多多无量。劳烦我心。不得安隐。热恼我心。不得清凉。又喧烦之法。逼乱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烦恼。三灾感召者。贪感饥馑。瞋感刀兵。痴感疾疫。乃至水火风之大难。皆以类从。故名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悉智慧。非烦恼浊故。

  【疏】众生浊者。一云阿含三义为体。又云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

  【钞】三义者。阿含经云。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揽众阴而生。三者。处处受生。故云众生。五阴。即色受等。见者。横计主宰为见我。慢者。俱生主宰为慢我。果报者。前所作因。今受果报。亦上受生义也。恶名秽称者。生佛相对。众生之名。下劣鄙陋。轮回六道。备受诸苦。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诸上善人。同会一处。非众生浊故。

  【疏】命浊者。以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

  【钞】连持者。依业所引第八识种。外色内心。互相连属。即息暖识三。相持不散。是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当此减劫。不满百年。而复泡沫风灯。剎那不住。尤为短促。故云浊也。反显极乐国中。人民寿命。同佛无量。非命浊故。

  【疏】此之五浊。且据果言。若楞严所云。或配三细六粗。或配五阴。义亦不异。

  【钞】配三细等者。以劫浊配业相。谓无明初起。性遂浑浊故。次以见浊配转相。现相。次以烦恼浊配智相续执取计名字相。次以众生浊配造业相。次以命浊配业系苦相。配五阴者。以劫浊配色阴。谓空见不分。妄见空而两无其实。性为浑浊故。次以见浊配受阴。次以烦恼浊配想阴。次以众生浊配行阴。次以命浊配识阴。言不异者。前一说。心无初相。则超劫浊。乃至无业系苦。则超命浊。是断无明等。名五浊得菩提也。后一说。色阴破。则超劫浊。乃至识阴破。则超命浊。是破五阴等。名五浊得菩提也。为说少殊。而义则大同也。

  【疏】观经云。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钞】五苦者。疏云。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烧五恶等。详具大本。兹不繁录。以浊必有苦。举浊该苦。故曰文省。

  【疏】此五浊处。能自立者。亦已鲜矣。得成正觉。宁不难乎。是为第一重难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议。

  【钞】自立者。五浊恶世。人生其中。外则时势之所逼恼。内则惑障之所萦缠。况乎身属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洁偏污。求升反坠。能于此中。分别善恶。持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鲜矣。能于此中。深惧无常。修四谛十二因缘。自立于声闻缘觉之位者。抑又鲜矣。乃于此中。永断无明。高超三界。而得于无上正等菩提。是则同居火宅。独驭宝车。共溺爱河。卓登彼岸。岂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谓难。此之谓自利功德不可思议也。

  【疏】称理。则自性始觉冥乎本觉。是我赞诸佛义。本觉冥乎始觉。是诸佛赞我义。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释迦牟尼义。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浊菩提义。

  【钞】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始本不二。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则寂照同时。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是菩提沉埋五浊。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是五浊独露菩提。故知此佛彼佛。同归寂照之自心。烦恼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本师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实无所得。

  ○二说法难

  【经】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之难事也。良由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恶世得道。复于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为第二重难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议。

  【钞】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剎。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