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31

  ..續本文上一頁第四勸者。從初而再。皆明發願求生。至于叁中。複明願從信起。如上叁重。止是勸說應當發願。未顯發願功德。今言過未現在。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方知願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焉可不願。故雲四勸。故雲總結。智者雲。火車相現。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雲。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願之至也。

  【疏】稱理。則自性如智冥契。是信願雙成義。

  【鈔】純然真實而不虛者。自性如也。是之謂信。熾然出生而無盡者。自性智也。是之謂願。如冥乎智。智契乎如。智外無如。如外無智。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賢願王。不離當念。

  ○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叁) 初己贊諸佛二諸佛贊己叁總結難事

  ○初己贊諸佛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唐譯但雲。如我今者。稱揚贊歎無量壽佛。此言稱贊諸佛。古崖雲。以彌陀諸佛。同一法身故。

  【鈔】同一法身者。如華嚴頌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蓋該彌陀在諸佛中。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疏】唐譯以彌陀該諸佛。今經以諸佛該彌陀。若二說兼具。于文更順。而義亦足。

  【鈔】具二說者。應雲如我今者稱贊阿彌陀佛。及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則經文既順。而同一法身之義。亦在其中。文義雙美。當知什師本有此意。文省便故。奘師後譯。特爲單舉者。欲人于二經善會其意。而不泥其文也。又諸佛彌陀相即。是亦不可思議。

  ○二諸佛贊己(二 ) 初得道難二說法難

  ○初得道難

  【經】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疏】佛佛互贊。表此淨土法門。決應信受故。

  【鈔】佛佛互贊者。以此念佛求生淨土。縱一佛獨贊。已當信受不疑。而今不但釋迦贊于祇園。諸佛贊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遞互贊歎。豈非超生脫死。最要法門。是以再四叮咛。多方誨誘。恩逾慈母。仁過旻天。粉骨碎身。難足爲報。

  【疏】彼諸佛等。即彌陀與六方諸佛也。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

  【鈔】能仁寂默。自有二義。一者對待說。則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萬類。是大悲利物也。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圓融說。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衆生。靜一動也。故知偏舉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攝無不盡。 

  【疏】甚難希有。總下二難。具此二難。故言功德不思議也。

  【鈔】言二難者。于五濁得菩提。是爲一難。又于五濁說此淨土法門。是爲二難。並此二種。是爲最上難行之事。惟佛行之。希有罕見之事。唯佛有之。又難行能行。猶未希有。甚難行者而能行之。此誠駕古轶今。超賢越聖。天上天下。卓然獨擅。而無與等埒者也。故雲希有。

  【疏】娑婆此雲堪忍。一雲忍界。即釋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五濁者。以五事交擾。渾濁真性。故名惡世。無五濁者。名善世也。

  【鈔】堪忍者。以此中衆生。堪能忍受叁毒煩惱。輪回生死。不厭離故。忍界者。如來于中獨證自誓叁昧故。又劫初梵王名忍故。五濁交擾者。性本淵澄。由劫等五。起諸塵滓。如楞嚴雲。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汨然渾濁故。世者。遷流不已之謂。則此世之前。此世之後。當有無五濁之善世。今雲惡世。據釋迦見世言也。

  【疏】劫者。梵語。具雲劫波。此雲時分。劫濁者。無別體。以有四濁得名。衆濁交湊。即其相也。

  【鈔】劫濁者。一大劫中。成住壞空二十小劫。辘轳增減。人壽增至八萬歲時。增之極也。乃百年減一。減至二萬。即入劫濁。無別體者。由下四濁。當此劫中。因以得名。此之劫分。衆濁交湊。昏亂駁雜。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阿彌陀佛見在說法。清淨之時。非劫濁故。今日我等。何爲安處劫濁之世。而不求生彼國乎。下四仿此。故智者雲。他方淨土無叁毒等。則名五清。正此意也。

  【疏】見濁者。五利使爲體。開之則六十二等。諸見熾盛。即其相也。

  【鈔】五利使者。一身見。謂執我我所。而起我身之見。二邊見。謂執斷執常。失乎中道。而起邊傍之見。叁戒取。謂非因計因。修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見。四見取。執粗爲勝。擔麻棄金。而起自負所見之見。五邪見。謂撥無因果。墮豁達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見。此五者。能令衆生趨入生死。故名爲使。而幾微迅疾。爲害非細。對五鈍言。故名利使。開之則六十二者。以斷常二見爲本。而色等五陰。各具四句。叁世疊之。則成六十。加本斷常。成六十二。此之諸見。猶如羅網。猶如稠林。纏縛屈曲。不可出離。渾亂真性。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人具正見。非見濁故。

  【疏】煩惱濁者。五鈍使爲體。廣之乃至爲十。爲百八。爲八萬四千。及恒河沙等。叁災感召。即其相也。

  【鈔】五鈍使者。一貪。謂遇順情境。起于愛著。不能舍離故。二瞋。謂遇違情境。起于恚恨。不能容忍故。叁癡。謂于非違非順境。起于愚暗。不能覺察故。四慢。謂于一切衆生。起驕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遜故。五疑。謂于諸善法。起猜貳心。欲進欲退。不能決定故。此五者。亦能使人趨入生死。故名曰使。較前稍爲重滯。故名鈍使。廣之者。謂合五利。爲十煩惱。又分之爲九十八。加十纏。成百八煩惱。又細推之。則八萬四千。乃至恒沙。多多無量。勞煩我心。不得安隱。熱惱我心。不得清涼。又喧煩之法。逼亂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煩惱。叁災感召者。貪感饑馑。瞋感刀兵。癡感疾疫。乃至水火風之大難。皆以類從。故名濁也。反顯極樂國中。人悉智慧。非煩惱濁故。

  【疏】衆生濁者。一雲阿含叁義爲體。又雲攬五陰見慢果報爲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

  【鈔】叁義者。阿含經雲。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攬衆陰而生。叁者。處處受生。故雲衆生。五陰。即色受等。見者。橫計主宰爲見我。慢者。俱生主宰爲慢我。果報者。前所作因。今受果報。亦上受生義也。惡名穢稱者。生佛相對。衆生之名。下劣鄙陋。輪回六道。備受諸苦。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諸上善人。同會一處。非衆生濁故。

  【疏】命濁者。以色心連持爲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

  【鈔】連持者。依業所引第八識種。外色內心。互相連屬。即息暖識叁。相持不散。是爲命根。一不連持。命根即斷。故以爲體。催年減壽者。當此減劫。不滿百年。而複泡沫風燈。剎那不住。尤爲短促。故雲濁也。反顯極樂國中。人民壽命。同佛無量。非命濁故。

  【疏】此之五濁。且據果言。若楞嚴所雲。或配叁細六粗。或配五陰。義亦不異。

  【鈔】配叁細等者。以劫濁配業相。謂無明初起。性遂渾濁故。次以見濁配轉相。現相。次以煩惱濁配智相續執取計名字相。次以衆生濁配造業相。次以命濁配業系苦相。配五陰者。以劫濁配色陰。謂空見不分。妄見空而兩無其實。性爲渾濁故。次以見濁配受陰。次以煩惱濁配想陰。次以衆生濁配行陰。次以命濁配識陰。言不異者。前一說。心無初相。則超劫濁。乃至無業系苦。則超命濁。是斷無明等。名五濁得菩提也。後一說。色陰破。則超劫濁。乃至識陰破。則超命濁。是破五陰等。名五濁得菩提也。爲說少殊。而義則大同也。

  【疏】觀經雲。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今不言五苦者。文省也

  【鈔】五苦者。疏雲。五道之苦。或五痛五燒五惡等。詳具大本。茲不繁錄。以濁必有苦。舉濁該苦。故曰文省。

  【疏】此五濁處。能自立者。亦已鮮矣。得成正覺。甯不難乎。是爲第一重難事。明自利功德不可思議。

  【鈔】自立者。五濁惡世。人生其中。外則時勢之所逼惱。內則惑障之所萦纏。況乎身屬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潔偏汙。求升反墜。能于此中。分別善惡。持戒修福。自立于人天之位者。鮮矣。能于此中。深懼無常。修四谛十二因緣。自立于聲聞緣覺之位者。抑又鮮矣。乃于此中。永斷無明。高超叁界。而得于無上正等菩提。是則同居火宅。獨馭寶車。共溺愛河。卓登彼岸。豈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此之謂難。此之謂自利功德不可思議也。

  【疏】稱理。則自性始覺冥乎本覺。是我贊諸佛義。本覺冥乎始覺。是諸佛贊我義。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釋迦牟尼義。自性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五濁菩提義。

  【鈔】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始本不二。用不離體。體不離用。則寂照同時。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是菩提沈埋五濁。染而不染。難可了知。是五濁獨露菩提。故知此佛彼佛。同歸寂照之自心。煩惱菩提。不出悟迷之一念。本師即我。我即菩提。及得菩提。實無所得。

  ○二說法難

  【經】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疏】前是人中難事。今是難事中之難事也。良由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佛于惡世得道。複于惡世說此法。以度衆生。又難中難也。是爲第二重難事。明利他功德不可思議。

  【鈔】言難信者。略舉有十。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雲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叁也。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雲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曆年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