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32

  ..續本文上一頁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是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裸形之國。宣示威儀。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此之謂難。此之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

  【疏】又法華金剛皆雲難信。與此同意。

  【鈔】法華雲。欲令衆生。皆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雲。此經難聞。信受亦難。金剛般若雲。聞說此經。心即狂亂。狐疑不信。而以不驚不怖不畏爲希有。不驚等即能信也。今經難信。同于二經。奚可輕也。

  【疏】問。既雲難信。則說爲強聒。何以說爲。答。終以佛說。有信者故。

  【鈔】因說有信者。此之妙法。若如來曾不聞宣。則萬古永同長夜。終無有人念佛求生。故歎其難信者。見不信者之自棄。能信者之有緣。令一切衆生悲傷絕分。而欣幸得聞故。今之信淨土者。皆因佛說而發起也。雖今不信。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故。

  【疏】稱理。則自性不可湊泊。是難信法義。

  【鈔】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離四句。絕百非。空裏栽華。波心踏月。無汝措手足處。是故靈山上德。終成敗北之愆。漢地金剛。始有滅南之想。能信是法。豈不難哉。

  ○叁總結難事

  【經】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疏】述諸佛語。重爲申明。見此二難。古佛不虛爲贊辭。今佛非濫膺美譽。實語實行。兩相符合。萬代衆生。當谛信而勿疑。感恩而無已者也。可謂反複叮咛。婆心大切矣。

  【鈔】得道之難。其難有二。一謂善世得道。未足爲難。今于惡世。二謂惡世得道。而得小果。猶未爲難。今得無上菩提。是以難也。說法之難。其難亦二。一謂善世說法。未足爲難。今于惡世。二謂惡世說法。而說其易信者。猶未爲難。今說難信之法。是以難也。略爲四喻。第一喻者。譬如有人。身入大海。複乘破舟。複遇逆風。複沖巨浪。複值羅剎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並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剎等。此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第二喻者。譬如有人。身罹重病。複處風露。複乏飲食。複遭跌撲。複值庸醫。誤進藥餌。危在頃刻。而能于中。調理痊安。是之謂難。不但自療。並余病者。皆使平複。是難中難。第叁喻者。譬如有人。身在囹圄。複膺楚撻。複系枷杻。複染疾疫。複被監押。將臨誅戮。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忽然解脫。是之謂難。不但自脫。並諸罪人。悉得免離。是難中難。第四喻者。譬如有人。身墮井中。複遇毒蛇。複困荊棘。複淹寒水。複值惡人。抛擲土石。危在頃刻。而能于中。騰躍而出。是之謂難。不但自出。並余同墮。俱時上升。是難中難。五濁等喻。義說同上。此之四喻。略喻釋迦二種難事。明淺易曉。使知如來不憚劬勞。備曆艱苦。爲我等故。行難中難。一至于此。聞斯難者。皆應喜悲交集。感極呼號。聲震叁千大千世界。勇猛精進。思報佛恩。欲報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自利者。于此惡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雲爲難。利人者。于此惡世。複勸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則亦雲難中難也。

  【疏】又法華極贊說經之難。亦同此意。

  【鈔】法華極贊者。謂盡說余經。手擲須彌。足動大千。皆未爲難。能于惡世說法華經。是則爲難。今經難說。亦複如是。

  【疏】複有二義。前難反顯極樂得道爲易。後難反顯極樂說法爲易。

  【鈔】得道易者。婆沙論謂念佛往生。乘佛願力。爲易行道。五濁惡世。艱于修進。爲難行道故。說法易者。彼國諸上善人。慧深障淺。志意調柔。風樹鳥音。悉資解悟。非比此土。剛強難伏。故舉難顯易。正示極樂決宜求也。

  【疏】稱理。則自性心境雙融。是行此二難義。

  【鈔】心逐境生。心體本寂。則無所得者。名得菩提。境隨心現。境體自空。則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心外無境。境外無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叁流通分(二) 初重舉聽衆二明悉奉行

  ○初重舉聽衆

  【經】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疏】法必流通。以佛說法。爲普度衆生故。複列衆者。經初明衆聽法。經終明衆受法也。獨舉身子者。以當機故。不言菩薩者。攝比丘中故。阿修羅者。此雲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鈔】流通者。光明疏雲。流者下澍。通者不壅。又圭峰雲。都無人傳則不流。流者不住。傳之遇障則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叁世。非僅爲一處一時之衆生也。當機者。以難信之法。唯智能信。故始終首舉舍利弗也。攝比丘中者。菩薩雖不常隨如來。然與諸比丘同爲賢聖等侶故。又菩薩真俗雙融。隨類應機。亦可世間中攝故。一切世間。所該者衆。而獨舉天人阿修羅者。以明修此法門。善道衆生。比之余道。爲居多故。非天者。修羅富樂同天。無天行故。詳有四種。茲不繁舉。前列衆中無其名者。攝于天人及大衆故。問。修羅至爲凶頑。何能執持聖號。答。鬼畜尚解歸依。修羅豈不信受。不聞世主妙嚴品。諸修羅等。各得解脫門乎。今處人倫。邈然無信者。良可怪也。

  【疏】稱理。則自性究竟圓滿。是佛說經已義。自性周遍含容。是一切世間義。

  【鈔】究竟。則首尾圓照。無欠無余。周遍。則凡聖該羅。千足萬足。如是經者。未呼身子。已畢全文。又何待妙首白槌。雙林撫尺。然後名爲說法竟也。是故升堂入室。大衆無增。鼓寂鍾沈。人天不減。

  ○二明悉奉行

  【經】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疏】歡喜者。慶所聞故。信受者。領所聞故。作禮者。重所聞故。去者。聞已則退而修持也。亦前叁資糧。及叁慧也。

  【鈔】慶所聞者。多劫飄零。正以未聞此法。今知持名往生。可謂沈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鄉。乍聞家信。欣幸不勝。故雲慶也。領所聞者。信之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雲領也。重所聞者。中心感激。五體翹勤。如蒙至極之恩。拜謝無已。故雲重也。修持者。古人進而聞道于師。退而修道于己。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叁資糧者。如上聞而信。即信資。信而受。即願資。受而去。即行資也。叁慧者。聞即聞慧。歡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

  【疏】又此歡喜。亦具清淨叁義。如觀疏中說。

  【鈔】叁義者。觀經疏謂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法清淨。叁依法得果清淨。具此叁義。故歡喜。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說。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則人清淨。遇如是人。甯不歡喜。持名往生。即證叁昧。是圓頓教。非權法也。則法清淨。聞如是法。甯不歡喜。持名往生。即不退轉。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則果清淨。證如是果。甯不歡喜。

  【疏】又此歡喜。亦通深淺。各隨所得。

  【鈔】深淺者。如華嚴初地。名歡喜地。文中具叁十歡喜。一當得十句。如所謂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法故生歡喜等。今聞此經者。自慶我亦當來得如阿彌陀佛。我亦當來得阿彌陀佛如是妙法也。二現得十句。所謂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等。今聞此經者。現得轉離娑婆五濁境界。現得往生淨土。親近彌陀。及諸佛也。此歡喜屬地位中。而初行亦名歡喜。初住文中。亦雲獲無邊歡喜等。故雲深淺。若淺之又淺之。則隨其分量。亦得法喜之樂而已。

  【疏】又結歸信受者。從始至終。信爲根本故。

  【鈔】始終者。首標如是。乃信順之辭。今複末言信受。則知因信生願。因願起行。從初發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資信力。故雲始終信爲根本。

  【疏】大本結經。備陳衆生獲益。龍天降祥。今不言者。文省也。

  【鈔】大本雲。佛說此經已。無量衆生。發無上正覺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淨。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芬芬而降。乃至阿迦膩吒天。皆作種種微妙供養。又雲。二十五億衆生。得不退忍。四萬億那由他衆生。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世界。皆當往生。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八萬億那由他衆生。得授記法忍。 

  【疏】又大本囑累持經功德。今持此經。亦當如是。

  【鈔】大本佛告彌勒。今此法門。付囑于汝。于大衆中。爲他開示。當令書寫執持。于此經中。生導師想。又雲。無量億諸菩薩。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勿違佛教。而棄舍之。當令汝等。淪沒長夜。備衆危苦。是故我今爲大囑累。今經不言。皆文省故。

  【疏】又大本及法滅經。皆言法滅之日。獨留此經。故知此經。總持末法。如華嚴論中說。

  【鈔】大本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特留此經百歲。衆生得遇。無不得度。若有衆生。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臨命終時。佛與聖衆。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剎。法滅經雲。爾時首楞嚴經先滅。以次諸經。悉皆滅盡。獨留無量壽經。度諸衆生。華嚴論雲。正法滅時。以總持持余尊法。爲教理流轉之因。今謂諸經悉滅。此經獨存。念佛一門。廣度群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余。流轉無盡。正總持之謂也。一切衆生。應當尊重恭敬。信受奉行。經所在處。如佛見在。問。獨留此經。此經蓋指大本。答。前不雲乎。文有繁簡。義無勝劣。詳言之則大本。略言之則今經耳。非有二也。

  【疏】稱理。則自性…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