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須究本莫競枝條。一念回光修出世法。願舍娑婆願生淨土。亦如久客在于他鄉。思欲歸于故裏也。此願生淨土。願作佛之心。豈可比同凡夫妄想哉。豈不見忏中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者是也。可謂一朝踏著來時路。始覺從前錯用心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發願偈並序
彌陀節要雲。念佛之人最急一事不善相應。何以故。雖雲持戒念佛。不曾發心願生淨土。皆是埋頭過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發心。欲超生死往生淨土。須以大願自爲主意常須念佛。早晚專心禮拜彌陀。如朝帝主兩不失時。日近日親心口與佛相應。去佛不遠。口念心想心願見佛。發深重願決信無疑。日久歲深工夫純熟自然叁昧成就。臨命終時彌陀接引淨土現前。更願現生之內常遇善知識。不值邪見師。無惑我心不生懈怠。若也如此念佛深信發願是信行願叁不虧也。臨終見佛。即非外來。盡是唯心顯現。猶如種子。在地逢春發生。豈是外來皆從地出也。今之修行亦爾。念佛信願納在八識心地。臨終發現淨土彌陀。即非外來皆從自心出也。偈雲
萬法從心生 萬法從心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持戒無信願 不得生淨土
唯得人天福 福盡受輪回
展轉難脫離 看經無慧眼
不識佛深意 後世得聰明
亂心難出離 不如念佛好
現世無名利 行坐不多羅
則是阿彌陀 發願持戒力
回向生樂國 正是合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釋迦金口說
彌陀親攝授 諸佛皆護念
諸天善護持 見此念佛人
與佛不相遠 應當坐道場
轉于大*輪 普度無邊衆
譬如貧家女 腹孕轉輪王
諸天常愛護 貧女自不知
腹中有貴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憶佛常念佛
不久當成佛 諸佛善護持
其人自不知 我當生淨土
卻要來後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貧人家 地內有伏藏
藏神常守護 不令其有失
貧人自不知 家內有寶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濟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來藏
自說我無分 返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藥
不知妙藥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邊 痛苦受無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滅貪嗔病
能爲大醫王 能爲大寶藏
利濟一切人 能爲大法王
覆護一切衆 將爲是凡夫
不得生淨土 且自持齋戒
後世願爲人 展轉更修行
方可生彼國 多見修行人
常作如是說 不稱彌陀願
不合淨土經 邪見障覆心
畢竟難出離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勸汝修行人
信我如來說 佛無不實語
豈是虛诳言 但當自精勤
一心求淨土 因風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願超叁界 逢寶不取寶
遇食受饑寒 咄哉大丈夫
不見真實意 我今略勸贊
展轉傳與人 代我廣流通
作于如來使 真是諸佛子
真名報佛恩 普願如說行
同生極樂國
求生淨土要在發願
智度論第八卷問曰。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勝報。何必要立誓願然後得之。且如田家得谷。豈複待願耶。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爲導禦能有所成。如佛所說。若人修少福少戒。不知解脫正因。聞說人天之樂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致。菩薩求生淨土在乎志願堅強。然後得之。以此故知。因彼願力得受勝果。古德雲。佛果夐絕登之則有階法。雲峻極屆之則有漸大心。初發玄德照于來生。弘誓才興妙願遍于空界。一念興志。即塵劫之瑞華。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大莊嚴論雲。佛國大事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資助引而成之。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當生佛土隨願見佛。華嚴經雲。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和尚修行發願儀
修淨土入觀。及睡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西向十聲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竟發願雲。弟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此願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或臨臥發願而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時得見。但辦專志自然圓滿所願
白侍郎發願求生淨土文
記曰。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叁毒五濁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谛觀此娑婆世界。衆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心向西方。有怖厄苦惱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糸*秀]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爲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于此衆生。衆生有大因緣于彼國土明矣。不然則南北東西。過去現在未來佛甚多矣。何獨如是哉。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當衰暮之歲中風痹之疾。乃舍俸錢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叁尺。阿彌陀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屬圍繞。樓臺伎樂水樹花鳥。七寶嚴飾五彩彰施。爛爛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義。而說贊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衆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憑濟川施經發淨土願文
其略曰。予之施經一事而具二施。何故以財贖經。是謂財施。以經傳法。是謂法施。按佛所說。財施後世當得天上人間福德之報。法施當得世智辯聰。蓋世之報當知此二報者。皆是輪回之因苦報之本。我今發願。願回此二報。臨命終時。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爲胎托質于中。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還來十方界內五濁世中。普見其身而作佛事。以今日財法二施之因。如觀世音菩薩具大慈悲。遊曆五道隨類化形。說諸妙法開發未悟。永離苦道令得智慧。普與衆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經之願也右出舍經碑憑察院施經。不求人天路上富貴聰明。而以此功德悉回向淨土願見彌陀。可謂智識高明深達佛理大乘人也。嗟見蓮社人終日念佛而求後世福報。豈不謬哉。予願一切人同生淨土。故舉憑察院施經發願文。與諸人作樣子凡有修福念佛。乃至一毫之善悉皆發願回向西方。有所歸趣。臨終定生淨土也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願卷第七(終)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往生正訣卷第八(一十二章)
念佛往生正訣說
淨土之道往生一門。具載群經明如杲日。實修行者入道之方。乃念佛人棲神之所。無念之念念。即念于阿彌。無生之生生。則生于淨土。是故深行菩薩曆代師模。名卿巨儒庶民氏女。笃信斯道結誓進修者不可勝計。其意何哉。必欲生淨土見阿彌。而後已須知佛本無身亦無。其土皆衆生心淨所由致感也。經不雲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故天臺大師釋之曰。佛本是無心淨故有。良以衆生心淨則法體現前。衆生心染則苦道流轉。此乃理之常也。又何疑乎。以圓實教所談唯心本具者。若此若彼若染若淨。皆不越吾心之一念也。夫心者造罪之源成佛之本。所謂介爾有心叁千具足。然而叁千諸法既具十界十如。叁種世間互具而顯。則安養國土舍此何求。非但淨土唯心。蓋地獄亦唯心矣。又雲。阿鼻依正全趣極聖之自心。身土毗盧不逾下凡之一念。才起悟迷之見便入邪流。不分染淨之殊方歸正道刀山劍樹總是空華。寶渚金蓮皆成夢事。如斯受用始了真修脫。或未然宜依權。漸而加修進深信阿彌陀佛。即我本性貴在禮誦忏念之間。行住坐臥之處。照于叁觀契乎一心。全智發境全境是心。故知佛正佛依皆是心。具心造信哉。淨土彌陀昭昭然。影現于心目之間。譬如磨銅成鏡必假施功。直使塵垢淨盡無余。則本體圓明自然顯現。一切色像俱無隱焉。當知鏡中之像。若謂是有不可承而攬之。若謂是無則色像曆然可見。所謂有不定有。無不定無。有無雙遣任運是中。大矣哉。不思議境。唯心妙觀之道也。欲證斯道必明于因。當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原始要終不離一念。從因至果只在初心。苟能于此善修如是之因。至于臨終必獲如是之果。是知專心念佛爲因。往生淨土爲果。始從聞信信以修持。積淨業之工夫。得功緣之成滿。時節既至大理。昭然視死如歸。豈不慶快。故茲直示往生正訣。明指到家路頭。此時自信不疑。他日出門不誤。如此則安養國土何患不生。自性彌陀決然可見。與夫列聖群賢同成淨行。曆位至極者實惟斯道矣
父母臨終往生淨土
谛信淨土發心淨佛者。蓮池下種時也。一心念佛衆善莊嚴者。蓮華出水時也。念佛功成淨土緣熟。華開見佛時也。佛子事佛固先事親。拳拳孝念不舍。須臾順父母之情懷。察父母之顔色。才乖攝養力爲調和。又當念風燭不停須防往生時至。預以父母平生所修一切善緣好事及衆人助修功德。聚爲一疏。時時對父母讀之。要令父母心生歡喜。又當勸令坐臥西向不忘淨土。又當東向說彌陀像。勸令一心念佛。焚香鳴磐躬率衆人同聲和之。常使佛聲相續不絕。無以世情悲戀恐失正念。臨舍報時猶當用意。自然諸聖來迎往生淨土。寶蓮花中決定成佛。孝子侍養父母正在此時不宜懈怠。此孝子事親臨終之大事也。以此爲孝。其孝至矣。又況從古以來念佛往生西方者非一。略舉數條以爲念佛者鑒。所以烏長國主睹衆聖…
《1973 廬山蓮宗寶鑒(元 普度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