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派說 遠祖師事實 遠祖師曆朝谥號 明教大師題遠祖師影堂記
廬山十八大賢名氏 貫休禅師題十八賢影堂記 辨明遠祖師成道事 璧谷昙鸾大師 天臺智者大師 京師善導和尚 金臺法照大師 睦州少康法師 省常大師 長蘆慈覺禅師 永明壽禅師 天竺慈雲忏主 文潞公傳 潞府宗坦疏主 慈照宗主 無爲子楊提刑 龍舒居士王虛中儀真王侍郎
第五卷(六章)
念佛正信說 斷疑生信 勸發信心 慈雲式忏主往生正信偈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敘 楊提刑直指淨土決疑序
第六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行說 修進工夫 資生助道 作福助緣 去惡取善 拔濟幽趣 放諸生命 六度萬行齊修 維摩大士示淨土八法 較明修行難易 天臺示淨土欣厭二行門 淨業道場 自行化他 以事檢心
第七卷(七章)
念佛正願說 勸發大願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發願偈並序 求生淨土要在發願 善導和尚修行發願儀 白侍郎發願求生淨土文 憑濟川施經發淨土願文
第八卷(一十二章)
念佛往生正訣說 父母臨終往生淨土 臨終叁疑 臨終四關 臨終決疑撮要 僧濟臨終注想西方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化佛來迎 賢首菩薩臨終贊念佛偈 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臨終十事不克念佛勉勸預修
第九卷(五章)
念佛正報說 功德莊嚴 淨土增修聖果 淨土叁十益 淨土成佛
第十卷(二十五章)
念佛正論說 西方彌陀說 真如本性說 辨真妄身心 辨明叁寶 辨見聞覺知 破妄說災福 辨明空見 辨一合相 辨明雙修 辨明叁車 辨明叁關 辨明大小二乘 辨明不生不滅 辨明曹溪路 辨佛法隱藏 辨明超日月光 辨明髻中珠 辨明無漏果 辨明趙州茶 辨明教外別傳 辨關閉諸惡趣門開示涅槃正路 辨明四生 破妄立十號 誓願流通
名德題跋(十一章)
明州天童長老東岩和尚跋語 廬山白蓮宗主悅堂和尚跋語 西峰及庵和尚信公長老跋語 大慶壽寺都總統西雲和尚跋語 饒州薦福長老月[石*閑]和尚跋語 姑蘇幻住禅庵中峰和尚跋語 荊岑普賢接待院不會禅師跋語 天峰祐禅師跋語 翰林承旨張疇齋題跋 廬山無住道人竺源跋 廬山優昙普度題
廬山蓮宗寶鑒目錄終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因卷第一(十四章)
念佛正因說
蓋聞。恒河沙數衆如來彌陀第一。十方微塵諸佛刹極樂是歸。至理本秖唯心初門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發于毫芒。千裏之行始于初步。欲超生死以淨土爲歸趣之方。將證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極樂真解脫之妙門。谛想彌陀實衆生慈父。先明落處故望果以修因。漸履玄途是從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賢而結社有其旨焉。專念佛以勸人興其教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形直無不影端。聲和自然響順。勢至示證圓通之要。世尊說修淨業之因。從聞思修登叁摩地。憑信行願入法界門。是以一念興而萬靈知。信心生而諸佛現。才稱寶號已投種于蓮胎。一發菩提即標名于金地。有緣斯遇自悟自修。淺信不持大愚大錯。故雲一乘極唱終歸。獲至于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稱于寶號。八十億劫之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刹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專注即觀心而見佛身。心境交參即因門而成勝果。十方淨穢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該羅于法界。是則諸佛與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無礙。若神珠之頓含衆寶。猶帝網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爾。是知遊神億刹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于刹那際內。二乘賢輩回心即達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寶界。嗟乎識昏障重信寡疑多。貶淨業爲權乘。嗤誦持爲粗行。豈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沈迷。悖悷慈親深痛一生之虛喪。須信非憑他力截業惑以無由。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誓同諸佛敢效前修勸勉。後賢深崇此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事事而回向彌陀。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念念而皆歸淨土。欲取一生事辦便于這裏留心。一切時中千車合轍。四威儀內萬善同歸。齊登極樂妙門。速成念佛叁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無異路
阿彌陀佛因地
鼓音王經雲。過去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屍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顔。生叁子長曰月明。次曰憍屍迦。叁曰帝衆。時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屍迦心發道意。棄舍國位投佛出家。號曰法藏比丘。又大彌陀經雲。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發無上意。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時佛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應其心願。法藏稽首禮佛。廣說四十八願雲(本經具載)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贊言決定成佛
彌陀釋迦本願因地
悲華經雲。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無诤念。大臣寶海爲善知識。同于寶藏佛所發菩提心。無诤念發願雲。我修大乘取于淨土。終不願于穢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界衆生無諸苦惱。我不得如是佛刹。爾乃不成正覺。今既果滿號阿彌陀故現淨土。寶海大臣願于穢土成熟有情。今已果滿號釋迦牟尼。于此濁惡世中成佛菩提
佛爲韋提希聖後說淨業正因
觀無量壽佛經雲。爾時韋提希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惟願爲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爾時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國土皆于中現。時韋提希見已。白佛言。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韋提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我今廣爲汝說。亦令未來凡夫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孝養父母
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爲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欲得道同諸佛。先須孝養二親。故赜禅師雲。孝之一字衆妙之門。佛語以孝爲宗。佛經以孝爲戒。言中不昧口出戒光。直下分明頓開心地。夫孝者有在家之孝。有出家之孝。在家孝者。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承順顔色以盡養生。出家孝者。割愛辭親餐微契本。深入無爲之理上酬罔極之恩。趣解脫之要途。報慈親之捷徑。非但未來獲益。亦于現世成功。所以如來子夜逾城道圓雪嶺。盧能白金遺母。法繼黃梅。然而以法斷恩應思報德。是以迦維省父忉利。甯親至于貧乏無依理合躬親給侍。是故畢陵迦起盡心之戒。忍大師有養母之堂。陳睦州織屦供親。朗法師荷[檐-(色-巴)+├]遊學。然則出家者以法味爲甘旨。不忘返哺之心。以佛事爲勤勞。未遺世谛之禮。非但一世父母。而多生父母皆報。不惟一身父母。而法界父母皆度。同登覺岸。豈止周公之配天。普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純孝。出家之孝其利博哉。如或因緣未和。父母不聽宜盡在家之孝。勸修出世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路。觊反嬰兒之行無虧膝下之嚴。報雙親顧複之勞。致一乘圓滿之地。遂使在家菩薩行解無疑。出俗高人因斯可鑒其有局。于事佛不能盡。于事親睹茲有感。于中可以克全其孝。嗚呼光陰易往父母難忘。有親在堂如佛在世。以此報親之德。圓成念佛之功。是知父母喜歡則諸佛喜歡。此心清淨則佛土清淨。可謂野色更無山隔斷。月光直與水相通
奉事師長
古德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友是知師者迷途之明導。暗室之慧燈。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師不敢慢易也。豈不見舍全身而求半偈。斷一臂而扣真乘。以身爲座而奉師。腰石負舂而續祖。賣心肝而學般若。投火聚以證菩提。方之古人深爲慶幸。奉師學道可不勉哉。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參方請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審辨正邪之利害。正則成佛。邪則成魔。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翻成骨董。是以如來知師非而舍去。夫子擇善者而從之。觀古聖之如斯。何今人而不爾。況當末運多有邪師。凡欲修行切莫親近。但存正念終值明師。要了大緣慎勿容易。是故弟子事師。即同事佛也。可謂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
歸依叁寶
佛爲叁界大師。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士。並爲真淨福田。背之則邪。順之則正。神功莫並。聖力難思。除苦如藥鼓落镞脫難。若霜劍突圍。變苦爲樂而刹那。革凡成聖而頃刻。是以火車相現歸依而便獲清涼。地獲將臨稱念而悉皆離苦。普明與諸王免難空定功焉。帝釋卻頂生之威般若力也。所以信心佛子歸依叁寶。真慈香花供養于佛僧。讀誦流通于法寶。集茲善利回向菩提。普暨衆生同生淨土。不見道頻伽鹦鹉稱念而得生西方。諸天帝王欽敬而誓求聖道。皆能上成佛果。下脫苦輪。可謂禅是大沩詩是樸。大唐天子只叁人
發菩提心
無上佛果名曰菩提。若發此心決定成佛。淨行法門曰。凡修淨土須善發心。若爲自己厭五濁忻九品則違菩提心。是聲聞行不應發也。若爲衆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國希速成就。道力神通遍曆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則順菩提心是菩薩行應當發也。今勸淨業高流凡欲利己利他。須是發心立志應于叁寶前。虔奉香花。志心發願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某)從于今日。發此大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緣覺聲聞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法發菩提心。願與現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衆生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叁說此心時時要發日日常然。所以善財一生證果。龍女八歲成佛。地獄發心頓超十地。沙彌發意已越二乘。可謂一氣回元運恩沾萬物深
受持戒法
既發菩提心應修菩薩行。初受叁歸。次持五戒。漸修十種善法圓滿叁聚律儀。根熟則全持根生則分受。年有叁善。月有六齋。如或五戒難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殺一門。輕塵積嶽墜露添流。一適下崖終歸大海。故涅槃經雲。佛在世日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梵網經雲。戒…
《1973 廬山蓮宗寶鑒(元 普度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