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苦空。十四樂聲微妙。十五永絕叁塗。十六身真金色。十七形無醜陋。十八具足五通。十九常住正定。二十無諸不善。二十一壽命永長。二十二衣食自然。二十叁但受諸樂。二十四叁十二相。二十五無有女人。二十六無有小乘。二十七離于八難。二十八得叁法忍。二十九身常光明。叁十得那羅延身
決定求生當起忻厭(略文)
天臺十疑論曰。今欲決定求生。未知作何行業。且俗人皆有妻子不斷淫欲。還得生彼否。答。若決欲生。須具二行。一者厭離行。常觀此身膿血屎尿惡露臭穢。一觀淫欲身從貪愛生。即是種子不淨。二觀父母交會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叁住母胎藏。即是住處不淨。四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淨。五月滿從産門出。即是初生不淨。六身內膿血。即是舉體不淨。七死後[舽-舟+月]脹爛壞。即是究竟不淨。觀自既爾。觀所愛人亦然。如是觀者。縱使妻房不能頓斷。亦漸漸減小。二者忻願行。所以求生者。爲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然後希心起想。緣彌陀佛金色相好。又觀彼土七寶莊嚴妙樂。此謂忻願門也
淨土十疑論敘 飛山戒珠述
事有難見則有疑。紛疑委感不唯幹衆人。雖其鹙子。猶且在小乘而懷以厭。趨大乘而疑以難。其居淨穢則疑混。混也者。隱而有以不能辨者也。疑也者。似而有以不能決者也。以鹙子最大之智。不能決疑混之理。是豈有所未思哉。佛道之難思所未至也。故曰。四果之明不能測如來之奧。十地之聖不能窮極果之妙。矧籍凡夫生無慧目。陷叁界有必因之。妄指淨土膠難轉之疑。疑之于身。知五蘊之未滅。疑之于心。知萬惑之未遣。疑之于行。知六度之未濟。由漂流未濟之行。期濟于己濟之域。在于其己猶惑之。況他人哉。此物情難信。爲道俗所共疑也。隋智者大師心與物冥。智將神會。乘時翼教。異迹尤著。因其所異考其所證。不知其叁賢之人乎。十聖之人乎。其爲應正等覺。妙神化于難思乎。蓋亦思之不能知也。但大師念定總持昭晢行業。期生淨土間無容發。發大師之所有存者。其十疑之文乎。然其文遠取諸經近取諸論。去就其意以取諸傳。無離經以備事。無飾辭以增巧。審辭達意。能極九品之所生。乃見大師之用心也。見大師之心者。其于淨土有疑乎。所謂高天無雲。群星列彩。經紀之所相殊。躔次之所相異。粲粲然無一而隱者也。余得其文。載念能仁所稱淨土者累焉。諸佛證而成之者。或舌相以覆大千。或潮音而可梵說。余與大師遐年相隔。不得一時以相輝映。烏有今日尚無言哉。故于論首略陳一二。以慶于所懷。雖辭膚理淺不足起大師之化。在其先佛證成之義且有歸矣
刻淨土十疑論跋
吳興黃公钺。頃嘗刊印天臺十疑論。題其後曰。古人以懼心[惏-木]迫。發矢入石。怒氣激烈。刺山飛泉。誠一由中。無情能感。況于裂除疑網凝結信根。念佛叁昧精進不變。淨土雖遠決定得生。而世人疑信相半。是用掇智者之答問。列無爲之序引。刊印普施。用廣流傳。助我善友堅持信心者也
勸念叁世諸佛偈(出觀心法界圖) 天竺忏主
過去諸如來 安住秘密藏
現在十方佛 成道轉*輪
未來諸世尊 叁乘六道是
由妄想執著 結煩惱蓋纏
迷成六道身 虛受叁界苦
唯念過去佛 不敬未來尊
與佛結冤仇 或烹宰殺害
不了衆生相 全是法性身
昔有常不輕 禮拜于一切
言我不輕汝 汝等當作佛
若能念自他 同是未來佛
現在增福壽 生生生佛國
慈慧梵行法門偈(略文) 大智律師
酒肉與淫欲 叁者不相離
若人啖酒肉 色力既充盛
必思行淫欲 若人荒淫欲
血氣既枯燥 必思啖酒肉
若人斷酒肉 自然離淫欲
若人離淫欲 自然忘酒肉
能除此叁事 一切戒具足
若不斷此叁 長囚叁有獄
談禅與說教 悉是謗佛法
智覺禅師雲 若不誡食肉
永斷慈悲種 若不誡飲酒
永斷智慧種 若不誡淫欲
永斷清淨種 誡肉顯本慈
誡酒發本慧 誡淫複本淨
本淨即法身 本慧是般若
本慈爲解脫 叁身及叁德
悉由叁事生 是故此法門
名慈慧梵行 鹹依大乘教
盡是諸佛言 普願如說行
同生極樂國
淫欲殺害更相助發
龍舒淨土文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製之若無斯爲聖人。節而不縱可爲賢人。縱而不節是爲下愚。蓋此二者造業之所更相助發。蓋飲食充則血氣盛使淫欲多。淫欲多則反損血氣。又賴飲食以滋補。若俱能省減。此乃安身延年之道也。慈覺師雲。飲食于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饑瘡。才過叁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校量。務實野夫雲。皮包骨肉並尿糞強作嬌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果戒得此二事。在世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後何由有地獄鬼畜。若決欲求生淨土。當謹護于此
國清寺叁隱士
唐貞觀中有寒山拾得豐幹叁人。隱于天臺國清寺。始者正谏大夫闾丘胤出刺于臺州。尚未登途而遽爾沈痾。欲起不能。忽見一僧曰。吾豐幹也。其止者天臺。以公病故來。因取水噀其面。病即而稣。公幸其複生。因複請曰。天臺吾屬邑。其有賢者可親乎。幹曰。可親而不可見寒山焉。可見而不可附拾得焉。彼文殊普賢二大士也。胤至郡之五日。訪之僧道翹。曰。豐幹院在經藏後。今已無人。寒拾見在廚然爨。又問。豐幹作何行業。答曰。唯事供舂。夜則唱歌自樂。時複騎虎松徑往來。公至廚見而禮之。且诟且罵曰。豐幹饒舌彼自彌陀不識卻來禮我何爲。徒衆驚之。二子隱矣。古人有言曰。聖賢混迹。而世難見。豈其人耶。叁士之詩警世良多。具見本集
評龍牙禅師頌
傳燈錄紀。龍牙遁禅師頌曰。成佛人稀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自成佛。無念之心不校多
(多見禅人常舉此頌以障念佛之人。蓋彼專以空寂爲宗。遂將念佛爲著相者。殊不知勝天王般若有所謂以無所念而修念佛。是豈有著相之病乎。謹和一頌以破其惑雲。念佛人多成佛多。誰雲歲久卻成魔。清珠濁水喻親切。喚不回頭爭柰何)
圓澤法師報緣生死
士人李源與僧圓澤以道相契。一日相約遊西蜀。李欲自荊州路。澤欲自長安路。澤不得已從源之志。舟抵荊州南浦。忽見婦人錦裆負汲。澤見而泣曰。吾不欲行此爲是也。王氏吾當爲之子。孕叁歲矣。吾既來。無可逃者。過叁日浴兒。願公臨我。以一笑爲信。後十二年中秋月夜。可于杭州天竺寺外相見。言已坐亡。婦人竟産。過叁日。源往請見兒。果一笑。自後十二年。源赴其約至西湖葛洪川畔。忽聞牧童扣角而歌。曰。叁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源因問曰。澤公健否。彼答曰。李公真信人也。然俗緣未盡。切勿相近。唯勤修不墮。乃複見。言已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芒芒。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桌上瞿塘。言已遂去(見東坡大全。若准大宋高僧。則雲圓觀法師。未知孰是也)
(余觀澤公能出入生死不昧。頗爲達者。雖然。亦以生死未盡之故。所以累經胎獄之苦也。竊嘗聞。諸小教初果聖人爲欲惑所牽。七返人間天上。次第受諸生死。故大論有初果生屠兒家之說。至二果位猶有一來欲界生者。今詳澤師所爲。爲大乘上位權示生死如此耶。爲小乘根性次第實受生死耶。若實小乘初果人。雖未出叁界。其任運必出叁界。雖未入大乘。其于方便土中。必任運入大乘。固無可慮者。苟惟不然。則輪轉五道。方未有涯矣。然則生死之難出。有如此者。較之淨土橫截徑路之修。可不加勉哉)
布法師淨土非所願
准續高僧傳。慧布法師廣陵人。姓郝氏。家本將師。少懷道操。從師剃。染于道深研。時號得慧布。陳朝諸王嘗從受戒。師嘗有言曰。方土雖淨。非吾願也。若使十二大劫蓮華中不得見佛但自受樂。不若叁塗救苦衆生也。殆師之終七日大地震動。坐脫之次手屈叁指。太史奏雲。得道人星滅矣
(布公此說固發于悲智心者。然茲乃是已得無生忍位。及粗垢先落之人方能爾耳。降此已還至乎博地。則自尚不能救。安能救他。猶無船援溺則彼此俱沒矣。今觀布公臨終手屈叁指。縱未爲應生菩薩。抑亦願生果位無疑矣。苟未到此田地。要須常不離佛。俟我道力既成。然後卻來五濁度生可也。不然則大論所謂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無有是處者。可不鑒乎)
徐陵丞相發五誓願
國清百錄紀。陳朝宰相發願雲。陵和南。弟子思出樊籠。無由羽化。既善根微弱。觊願力莊嚴。一願臨終正念成就。二願不更地獄叁塗。叁願卻來人間不高不下處托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墜流俗之僧。憑此誓心以策西暮。今書丹悃仰乞證明
評世人發來生出家願
靈芝大智律師觀經義疏曰。有人發願。願未得道前。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今謂若生淨土。則任運值佛。出家爲僧。秖由不知淨土故有此願。亦猶徐陵願雲。願卻來人間不高不下處托生。童真出家。彼在儒流。不在言責。禅講宗師率多此見。嘗試語曰。汝今已得男子出家。秖合便求出離。何乃複求男子。再願出家。略無勝進乎
(靈芝評徐相不在言責。實責之深矣。雖然徐之爲儒。固非常流。蓋嘗禀學吾祖天臺。是實深谙教觀者。其五誓願乃對智者以陳之。故見之于百錄中。斯蓋有志爲物洪通。是故然爾。殆乎改報而來。果酬夙願。爲僧學道。師承章安。補天臺第六祖。即所謂法華智威尊者者是也。故高麗智淳師贊之曰。親逢智者陳良願。果作宗師副夙期。夫如是。靈芝疏記雖欲救弊。何玉石之不分耶)
評晁太傳以淨土爲小乘
晁太傅耄智遺書曰。作淨土觀法。乃小乘權術也。有能有所有取有舍。盡爲生死輪回。見大乘之人當自了知
(晁公迥顯官于仁廟朝。引年多暇。廣閱內外典籍。詳求理味。慕超塵世。著道院集及法藏碎金。讀者誰不賞心。然觀其造趣。唯以一真虛靜爲所詣之處。晚節又撰耄智一書。中間建言。淨土是小乘權術等者。此失旨之尤也。嗟夫晁公高明卓…
《1969B 樂邦遺稿(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