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淨土者。不可以不信也。淨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莊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衆生願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終氣絕之後。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于事。卻不知。于平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念念不離西方淨土。念念願見彼佛彌陀。直至命終。不差不亂。蓮臺上品決定化生。五濁惡世更不再入。但闡提之流不信有之被惡業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獄。如箭射。誠可憫也。譬如遐邦絕域之人居處服食無異禽獸。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一旦或有語之者。鹹以爲妄。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念慕中國。大厭彼土。願身殁而生焉。今生中國之人。豈無若乎此輩。世界中。豈無遐邦絕域乎。既有南贍部洲。便有西方淨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間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烏得而不信。諸佛無妄語。佛語不誤人。先賢達士及禅門宗師亦多修淨土。惟龍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現前臨終明白。淨土之歸無疑矣。自利利他。又作淨土文十叁卷。引叁教經書爲證。方便利益開導後人。可謂一念萬年歲久板翳不任披閱。吾侄元益遜齋自號康廬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來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饑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釋諸經印施饒益修行淨業。惟己自知。紛紛盆盎中。見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鹹稱爲善人君子也。發心重爲刊梓。欲壽其傳。願一切衆生悉歸淨土。刊至第四卷第九卷十板。鐵筆有礙。出舍利叁顆。嵌罅深隱。光彩[火*崔]燦。衆驚異焉。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龍舒居士願力不泯。吾侄信心堅固所致。謂佛法無靈驗西方無淨土可乎。舊板重刊善緣圓滿。諸仁者切忌。莫于紙上板上作背向兩般錯會。雖然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欺我耶。籲仁智之見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語也。于是乎書
延祐叁年歲次丙辰中秋日。同修淨土信
士奉訓大夫前江淮守處財賦都總府副總
官古壽呂師說。書于浔陽寓舍之信堂
龍舒淨土文序
阿彌陀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系念甚簡。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嘗爲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衆生背覺合塵。淪于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爲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幻叁昧。莊嚴其國。備極華好。複以辯智而爲演說。令諸衆生歡喜愛樂。于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當是念時。不起于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悉皆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虛中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指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歸。自是精進。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裏。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皇恤。閑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爲有道之士也。紹興辛巳秋。過家君于宣城。留兩月。始見其淨土文。凡修習法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锓木傳焉。诿余序其書。故爲之題其端。雲虛中名日休。
十月旦狀元曆陽張孝祥序
龍舒淨土文序
淨土之說乃超脫輪回捷徑。龍舒居士著爲成書廣行流布。蓋欲勉人以必爲要人以必至。其用心誠非淺淺。凡欲披閱。須詳味其言谛思其義。若大概涉獵過目。殆亦徒然苟爲他事所汨。或覺心意稍懈。姑置少時。然後再觀。則庶無遺意。否則非但意義不相屬。而信心亦無自而起。茲文如其無用。望轉施信士勿徒束之高閣。庶不負龍舒居士之用心。而予區區锓木之勤殆亦不虛設矣 呂元益書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叁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爲先。在凡具惑用叁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叁昧之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臺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也。有宋王龍舒作淨土文並附錄。總十叁卷。嘉禾僧卺點校厘爲十二卷。漏澤僧誦特刊行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叁千具足。心想彼境。複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心。然後般若德顯。解脫德彰。法身德圓。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時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醜佛成道日。
鄞江南溪秋月序
丞相周益公贊
皇皇然而無求。惕惕然而無憂。闵頹風之將墜。攬衆善以同流。導之以仁義之以寂滅。之以樂其有作。而莫識其無爲。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覺
晉軒李居士贊
心焉遺塵迹則混俗。龐居士之修持而無家。何子季之精進而不肉。禅宗立言瑩澈群疑。崇蓮池之梵行。同祖佛之神機。硗然頰顴約略撫缋。湛然一性唯安養之歸
重刊龍舒淨土文目錄
第一卷
淨土起信九篇
第二卷
淨土總要七篇
第叁卷
普勸修持九篇
第四卷
修持法門十五篇
第五卷
感應事迹叁十篇
一東晉遠法師
二東晉劉遺民
叁東晉阙公則
四晉學士張杭
五宋僧昙鑒
六南齊僧慧進
七後魏僧昙鸾
八隋僧道喻
九唐僧善導
十唐僧懷玉
十一唐啓芳圓果
十二唐僧自覺
十叁唐僧少康
十四唐僧惟岸
十五唐尼靜真
十六唐房翥
十七唐李知遙
十八唐姚婆
十九唐溫靜文妻
二十唐張鍾馗
二十一唐張善和
二十二後晉僧志通
二十叁永明壽禅師
二十四宋僧可久
二十五宋金大公
二十六宋黃打鐵
二十七宋吳瓊
二十八宋荊王夫人
二十九宋觀音縣君
叁十宋馮氏夫人
第六卷 特爲勸喻叁十七篇
一勸士人
二勸有官君子
叁勸在公門者
四勸醫者
五勸僧
六勸參禅者
七勸富者
八勸貪吝者
九勸孝子
十勸骨肉恩愛者
十一勸婦人
十二勸仆妾
十叁勸農者
十四勸養蠶者
十五勸商賈
十六勸工匠
十七勸多屯蹇者
十八勸骨肉怨憎者
十九勸漁者
二十勸網飛禽者
二十一勸爲廚子者
二十二勸作福者
二十叁勸誦經者
二十四勸貴人
二十五勸大聰明者
二十六勸賣酒者
二十七勸食開店者
二十八勸屠者
二十九勸在風塵者
叁十勸罪惡人
叁十一勸病苦者
叁十二勸疾惡爲神者
叁十叁勸軍中人
叁十四勸惡口者
叁十五勸童男
叁十六勸室女
叁十七八八兒口生蓮華
第七卷 指迷歸要七篇
一青草堂後身爲曾魯公
二戒禅師後身作東坡
叁[吉*吉]老後身多憂苦
四古老後身耽富貴
五西方如見受官
六叁菩薩修兜率
七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十二緣圖(略)
叁界六道輪回圖(略)
第八卷 現世感應十八篇
一見殺生念佛得福
二陳企念佛卻鬼
叁鄒賓王念佛夢覺
四張繼祖念佛薦亡
五劉慧仲念佛安寢
六阮嫂念佛眼明
七閻羅王勸蔣婆念佛
八邵安撫念佛脫難
九念佛風疾不作
十夢中念佛脫恐懼
十一念佛屋不壓死
十二念佛痁疾遂愈
十叁念佛痼疾皆愈
十四[糸*秀]佛舍利迸出
十五佛像常有舍利
十六夢佛遂得聰辨
十七念佛治病得愈
十八念佛孫兒免難
第九卷 助修上品十六篇
一習說
二葛守利人說
叁施報說
四至人延年說
五食肉說
六戒殺盜淫說
七飲食男女說
八貪拆前程說
九福慧說
十習慈說
十一爲君子說
十二爲聖爲佛說
十叁阿羅漢說
十四楞伽經說
十五二天人說
十六小因果說
第十卷 淨濁如一十篇
一情說
二即是空說
叁六根說
四真性說
五心乃妄想說
六五蘊皆空說
七廢心用形說
八用形骸說
九齊生死說
十我說
周參政跋
劉壯元跋
妙喜杲禅師跋
第十一卷
天臺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真州長蘆赜禅師勸參禅人兼修淨土
杭州永明壽禅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
廬陵李氏夢記
旴江聶允迪跋
四明斷佛種人跋
第十二卷 附錄
獅子峰如如顔丙勸修淨業文(身爲苦本覺悟早修)
慈照宗主臨終叁疑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慈雲忏主晨朝十念法
贊佛偈(並)回向發願文(共四篇)
超脫輪回捷徑
念佛報應因緣
普勸修持
口業勸戒
龍舒增廣淨土文目錄(終)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一
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取其意而爲淨土文。無一字無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欲人人共曉。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龍舒人也。世傳淨土文者不一。故以郡號別之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多見于日用之間。而其余功乃見于身後。不知者止以爲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土爲心。則見于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爲無適而非善。善則爲君子爲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爲心者。孰謂無益于生前乎。其次爲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于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于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爲君子而何。非爲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爲心者。孰謂無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可畏。惟氣勢之爲尚。惟勢力之爲趨。苟知以淨土爲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爲…
《1970 龍舒增廣淨土文(宋 王日休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